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有效地计算基坑坑底隆起变形,以基坑坑底所在的平面为基准参考面,把开挖隆起变形看作是坑底土体在上覆土重作用下固结稳定后的卸荷回弹过程,结合土力学中求解地基附加应力的Boussinesq解和“角点法”分析的叠加原理,并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建立了坑底以下任一深度处土体的卸荷应力和残余应力表达式。同时基于基础沉降计算分层总和法的思路推导了坑底土体回弹量的简化计算公式,从而可用土体的压缩性指标来确定其回弹变形。通过工程实例的对比分析,该简化公式是合理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基坑开挖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在建的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R2线鸿福路站为工程背景,对该基坑施工方案进行研究,探讨了繁华市区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大基坑施工方法,研究成果不仅有效指导该工程的设计施工,保障工程安全,同时也将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岩体卸荷是中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小湾水电站特定深卸荷岩体的现象研究,探讨分析深卸荷岩体的变形破坏机制以及深卸荷岩体将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对深卸荷岩体的整治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坑开挖过程中场地土处于卸荷应力状态,轴向加荷三轴试验的结果难以合理描述基坑土体的实际应力状态和变形特性。考虑土体侧向卸荷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利用土的侧向卸荷应力应变关系,改进了基于塑性变形机制的可发挥强度设计(MSD)法,探讨了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基坑变形。针对实际基坑工程案例,结合侧向卸荷应力路径三轴试验结果,用改进MSD法对基坑支护墙体水平位移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测误差降低至30%以内,与实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改善了墙体最大水平位移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7,(6):945-950
基于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分析了砂土及黏土中圆形基坑开挖引起的维护结构及坑底隆起变形规律特性,并通过调整圆形基坑的开挖半径,研究了基坑开挖半径对维护结构及坑底隆起变形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体类别对基坑变形特性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圆形基坑维护结构变形呈"后仰"式分布,且最大水平位移随开挖半径增大而不断增加,当连续墙结构其插入比控制在0.67左右时,其基坑变形大小能满足规范设计要求;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坑底隆起变形逐渐增大,当开挖半径达到60 m后,最大隆起变形不随开挖半径的增大而增加,且最大隆起变形区域基本位于0.2~0.8倍的开挖半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深大基坑减压降水运行风险智能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深大基坑减压降水运行风险分析,采用分布式无线水位数据采集与远程传输系统,交互式智能电源备用系统以及备用井智能控制系统,构建深大基坑减压降水运行风险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工程应用表明,深大基坑减压降水运行风险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减压降水运行风险智能化管理,有效控制深大基坑承压水降水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7.
基坑土体侧向卸荷条件下的变形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ZSY-1型真三轴仪上控制ε2≈0进行基坑土体的k0固结-侧向卸荷的平面应变试验研究,得出土体侧向卸荷时侧向应力与其应变之间关系.根据其应力应变曲线性状,运用Duncan-Chang模型的建模思路来描述平面应变条件下土体侧向卸荷的侧向应力应变之间关系,并由此得出卸荷土体的初始切线弹性模量及其变化规律,推导出反映坑侧土体侧向卸荷实际应力路径下土样的非线性切线模量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合肥地铁1、2号线交叉换乘车站大东门车站复杂深大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车站整体三维模型、1号线单独模型和1号线车站截断模型,对其盖挖逆作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在不同河水水位情况下,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和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并和现场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施工条件下的基坑变形,研究所得相关结果可供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基坑开挖时围护墙后土体侧向卸荷的应力条件,对上海软土进行了流变试验研究,重点观察和分析了土体在侧向卸荷条件下的蠕变行为和孔压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基坑开挖卸荷影响深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基坑设计与计算中,大多只是凭借经验来选取卸荷影响深度.该文通过大量的卸荷应力路径试验,模拟了基坑开挖时坑底被动区土体的受力过程,分析了竖向卸荷条件下土体竖向变形及侧应力的变化.通过对坑底被动区土体回弹应变和侧应力随卸荷比变化规律的研究,得出了基坑开挖工程中卸荷影响深度的估算方法,其结果对基坑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基坑底部粉质黏土回弹变形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压缩试验的回弹—再压缩曲线,得到了根据回弹指数及孔隙比计算回弹模量的理论公式.通过对大量上海地区相关土层勘察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了上海地区⑤层、⑥层、⑧层粉质黏土回弹指数、压缩指数与塑性指数和比贯入阻力之间的线性关系.由于塑性指数和比贯入阻力不受取样扰动影响,可利用这些统计公式估算回弹指数,并结合上述理论公式进一步求得回弹模量.经多个实例验证,此方法精度可满足工程实践需要,且方便可行.研究结果可用于缺少回弹变形试验参数工程的回弹变形量验算.  相似文献   

12.
地铁荷载下饱和软黏土累积变形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地铁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变形特性,对上海地铁2号线静安寺站附近的饱和淤泥质黏土进行(GDS)循环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振动次数一定时,累积塑性应变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随荷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采用正交设计法安排试验,充分考虑了振动次数、荷载频率、动应力幅值以及其两两交互作用等因素对土体累积变形的影响,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法建立了影响土体变形的影响率及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地铁隧道轴线变形的主要因素是动应力幅值,而荷载频率与振动次数的交互作用可以忽略,此研究成果对地铁隧道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软土基坑卸荷开挖,周围土体应力应变发生变化,导致土体结构损伤及工程性质变异,最重要是强度降低,这一影响对坑底土体尤其明显,土体扰动以后的强度才是抵抗基坑变形所能发挥出的真实强度值,而通过常规室内试验提供的基坑设计强度参数并不能很好地与这个值相吻合。这样给基坑设计与稳定性评估带来较大的误差,本文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机理与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上海粘性土剪切带形成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固结不排水平面应压缩试验条件下上海粘性土局部化变形和剪切带形成的试验研究,发现了上海粘性土剪切带形成的一些规律,对上海原状粘性土剪切带形成的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隧道稳定是岩土工程领域一个重要问题。分析了岩土工程中常用来评价稳定性的安全系数,引出了隧道稳定率的概念;给出了几种不同情况下隧道稳定率的表述形式,即不考虑土重影响时的稳定率,考虑土重影响时的稳定率和隧道支撑力的稳定形式;以Davis 提出的一个变量隧道垮落模型为例,构建块体速度场和受力分布图,根据功能原理,推导了基于一个变量的单圆形隧道稳定率。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得出现场稳定率;根据分析计算,得出理论稳定率。针对3种不同形式的稳定率进行了分析,当现场稳定率的值大于理论值时,隧道已垮落;当现场稳定率的值等于理论值时,隧道处于临界垮落状态;当现场稳定率的值小于理论值时,隧道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可根据不同情况,利用不同形式的稳定率表达式评价隧道是否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地下圆形隧道开挖卸荷围岩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波  潘晓明 《河南科学》2010,28(9):1153-1156
针对地下圆形隧道,在分析开挖卸荷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弹性和弹塑性围岩二次应力的计算表达式.在弹性不同侧压力条件下,分析了围压切向应力分布规律,当λ0.33时,圆形隧洞围岩将不出现拉应力.当围岩处于弹塑性状态时,考虑围岩稳定的前提下,扩大塑性区半径R,就可降低维持极限平衡状态所需的支护抗力pi,充分发挥了围岩的自承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上海软土的屈服函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同济大学真三轴仪的试验结果基础上,提出符合条件的π平面上的形状函数,并结合能反映应力诱发各向异性的关口-太田屈服函数,提出适合于上海软土的新的屈服函数,并与剑桥模型,关口-太田模型进行了理论比较。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野外现场调查和室内的实验资料,对红粘土的超固结性及低密实度和变形特征进行讨论,指出红粘土是超固结土,但同时密实度很低。超固结及低密实度的特征对土的变形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还研究了红粘土超固结性和密实度及变形随土的埋深反常规变化的规律,并对红粘土的前期固结压力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大量的涉水老(古)滑坡发生复活变形,采用地表位移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滑坡的变形机理和稳定性,取得了以下认识:①旧县坪滑坡在重力和库水等因素下,下滑段不断挤压阻滑段而发生推移式蠕滑变形.②库水下降是旧县坪滑坡变形的主要因素,降雨的影响有限,起主推作用.滑坡变形较大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7月库水下降及其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