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2.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本章内容: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温热病邪致病特点;温病发病因素;温病发病类型及特点。现将重点问题归纳如下: 一、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意义温病病因学说内容——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简称温邪)。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它具有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等特点。温病病因学说实际意义——温病病因学  相似文献   

3.
温病概念的含义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热病。这个定义,较为准确、全面地概括了温病的性质和特点,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特异的致病因素。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此外疠气、温毒的性质,也属于温邪的范围。由于温邪具有从外侵袭人体的特性,故与内伤杂病往往因七情不调、饮食劳伤而发的病因不同;温  相似文献   

4.
2.温病的概念是什么?温病有哪些特点?试以风温为例加以说明。答: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温病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 病因是外感温热病邢温病的病因与外感风寒不同,与内伤杂病也有很大区别,其基本界限就在于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此为一种阳邪,易化燥化火损伤人体阴液。(2)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口鼻皮毛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甚至造成流行。各种温病的发生又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致之多种急性外感热病之总称。其特点为:1.以温热病邪为主致病;2.发热为其共有症状,初起即见热象;3.发病急,传变快,(?)伤(?),(?)厥;4.其中某些病种具传染性、流行性;5.各病种各具不同季节性。温病包括风温、春温、署温、湿温、伏署、秋燥、冬温、  相似文献   

6.
银翘石膏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连如 《四川中医》2001,19(7):56-56
小儿外感高热多为感受温热毒邪所致,临床按温病卫气营血辨治。自拟银翘石膏汤以清气泄热,清热解毒为主,随证加减,主要适用于温热病气分证、卫气同病的小儿外感高热急症。临床总结6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正> 温病概念之现状究竟什么叫温病?前人未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为此,仅将建国以来的有关认识归纳如下:上海中医学院认为:“什么是温病?温病这一名称所包涵的病类,正如伤寒一样范围很为广泛,是多种急性病的总名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诸说种种,不一枚举。由于以上对温病的概念有较大差异,所以在“三版教材”的审订中,争论不小,因而有必要加以讨论、统一。  相似文献   

8.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本章叙述内容有两方面:①温病的病因;②温病的发病。其中重点内容一是各类温邪的致病特点,二是温病的发病类型。一、温病的病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邪。这类病邪除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外,还包括“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而疠气、温毒实质也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1983,(9)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阳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它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发生于四季的温邪如:温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疫疠毒邪等。由这些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均具有发病急、热象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历代医家注重顾护阴液,扶正养阴不壅滞、不敛邪,对后世温热病中养阴方法方药的运用启迪颇多。现总结温病四大家之养阴法治疗温病的理论,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温热类温病是临床常见病,是指由不夹湿的温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此类温病具有起病较急,热象显著,易伤阴津,传变较快,易内陷生变的特点。本文从中医辨证角度总结出“热、毒、痰、瘀、虚”五方面病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构成了温热类温病的综合病理变化,相应地提出“清热、解毒、化痰、祛瘀、养阴”为其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1]。中医对温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历代医家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复归临床应用的历程。现就温病病因学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温病学中对下法的应用是极为重视的。本文从理论原则上予以论述,使温病下法在应用上扫除不必要的顾虑,从而提高疗效,有益于医学的探讨。温病是在一定的季节,由一定的温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性病的总称。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和湿温之分。温病发展转变一般经过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病理阶段。在气分阶段温热病邪与正气急骤相争,邪气里盛但正气未衰,因此  相似文献   

14.
9 关于春温的病因问题关于春温的病因,教材提出了“春季温热病邪”的概念,并与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并列为四时温病的致病主因,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据此则春温应属新感温病,而不是伏邪温病了。然而教材在总论部分,多次提到春温为伏邪温病,在有关章节中论述春温的发病时又以“冬伤于寒”、  相似文献   

15.
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的一类外感疾病。它包括了现代医学有关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临床上往往表现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有程度不同的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动力学改变,因此我们对温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几项指标的观察,并与  相似文献   

16.
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势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治疗温病尤当慎重。本文仅就其治疗禁忌,作一简要介绍。1 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1.1 忌辛温发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性质的邪气所致的温病。温(热)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其与伤寒外感寒邪截然不同。其初起邪在卫分,多表现为无汗或少汗,这是由于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所致,治当辛凉透表。吴鞠通所云“辛凉清解之法,用意非在发汗,而在清透热邪,邪祛则营卫通,通则汗出而病愈”,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亦即此意。若无汗  相似文献   

17.
温病是由外感温热病邪引起,它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感染性发热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死亡率高。多年来,我们坚持用中药抢救,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一、名词定义解释题:(每小题2.5分,共30分)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是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的一类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 3.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则不热,多伴见热退无汗。系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的证候。 4.神志如狂:其表现为昏谵躁扰,妄为如狂,多为下焦蓄血,淤热扰心所致,并见少腹硬满疼痛,大便色黑,舌质紫暗等。 5.解表法;是用于驱除表邪,解除表证,具有疏泄腠理,逐邪外出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表证。  相似文献   

19.
<正> 李新然老师,是辽宁省营口市老中医,现年八十一岁,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其学识深,思路广,辨证活,用药精,擅长内科,更以温病著称。其学术别具风格,现将李老师的学术经验做一简要介绍如下: 一、对“温病学”的见解独树一帜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这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术界多数所公认的。“温病”与“伤寒”,统称外感时病,而杂病,通常指外感时病以外的内科疾病。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认为:温病学实则包括许多内科杂病,许多内科杂病由温病之变症而来,或外感、内伤杂合而病。故常谓:“门诊看病,温病占十之七、八”,“会治温病,杂病亦通”;又说:“不会温病,内伤外感不辨,开口动手必错”。李老师在诊断,用药临床实践中,大都贯穿这一观点。因此,李老师对许多慢性病的辨证论治,首先辨是外感还是内伤。外感者是温病还是伤寒;内伤者,是否由外感引发或外感变症或内因外因同  相似文献   

20.
温邪刍议     
温病之所以有别于风寒类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由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致病。温邪不同于其他致病因素,性属温热而各类温邪又具不同的致病特点。现就温邪的概念、性质、范围及致病特点分述如下: 一、温邪的概念和性质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性质有三:①从外感受:温邪属于时令之邪,存在于自然界中,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人体而致病。②病因性质属热:故致病后临床以发热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