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人工脑脊液置换疗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评估人工脑脊液(ACSF)置换疗对蛛网膜下出血(SAH)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制一种含无机离子及其理化性质基本上与正常人体脑脊液(CSF)相同的ACSF,上脑延髓池与腰池双穿刺等量引流技术置换CSF,进行家兔SAH治疗的实验研究。结果 正常家兔用ACSF置换后,其CSF郭了成分及PH值仍在正常范围内,用生理盐水置换后,除钠离子外,其它离子浓度及PH值都有极显著的变化。SAH家兔非置换组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采用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观察对脑血管痉挛(DCVS)的预防作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科住院病人,均经CT证实为SAH,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5~70岁;治疗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3~6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两组常规用药相同,包括甘露醇脱水、止血药物、维持体液平衡及对症处理;治疗组行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根据病人发病时间不同分成若干小组,发病…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1996年4月至1998年4月,对46例脑室出血(IVH)患者采用侧脑室穿刺加尿激酶(UK)溶解并腰穿置换脑脊液治疗,与 1993年4月至 1996年3月的 48例采用侧脑室穿刺加 UK溶解引流的IVH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研究中94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均为CT所证实的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或以脑室积血为主的继发性脑室出血(SIVH)。1.1. 1治疗组:46例,男29例,女 17岁。年龄 18- 80岁,平均57岁。PIVH11例,SIVH35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时血和脑脊液中神经降压素(NT)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 采用放免技术动态观察犬SAH后血浆、CSF中NT含量动态变化。结果 SAH组血浆、脑脊液中NT含量增高。血浆中NT在注血后2天开始增高,第7天最高(P〈0.01)。脑脊液中NT在注血后30min即显著升高(P〈0.01),第7天最高。结论 NT可能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腰穿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临床探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采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9例患者,其中26例置换4~5次,颈强直缓解,头痛减轻;11例置换6~7次后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94.7%,死亡4例(10.3%)。认为置换血性脑脊液能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防止蛛网膜粘连,清除血管活性物质,缓解脑血管痉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时血和脑脊液中神经降压素(NT)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采用放免技术动态观察了犬SAH后血浆、CSF中NT含量动态变化。结果SAH组血浆、脑脊液中NT含量增高。血浆中NT在注血后2天开始增高,第7天最高(P<0.01)。脑脊液中NT在注血后30min即显著增高(P<0.01),第7天最高。结论NT可能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尼莫地平与抗眩啶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约为12~85%,平均42%,发生时间多在SAH后l~14天,7~11天为高峰期。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对CVS有一定疗效,但临床评价较少。本文对应用尼莫地平和抗眩啶治疗CVS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收集华山医院SAH患者共56例,均由头颅CT和腰穿证实,其中发生CVS32例,年龄27~44岁,平均36岁。入院时有意识障碍,伴明显心、肺、肾功能衰竭,血液病,严重糖尿病或感染者均除外。CVS的诊断依据包括:(1)SAH的症状好转后再度加重。…  相似文献   

8.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脑脊液三项检查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目前常用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脑脊液(CSF)3项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者按照平行试验的原则,对43例HSE患者同时进行了CSF单纯疱疹病毒抗原(HSV-Ag)、抗体(HSV-Ab)和DNA(HSV-DNA)检测。结果显示:HSV-Ab与HSV-DNA检测的阳性率高于HSV-Ag,分别为86.0%、76.7%和48.8%;43例患者中2项以上阳性者为36例,占83.7%。作者认为:对临床疑诊的所谓“散发性脑炎”患者均应同时进行CSFHSV3项检测,如2项或3项阳性者可确诊为HSE,1项阳性者应高度怀疑为HSE,并应早期使用无环鸟苷等有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尼莫地平与硫酸镁联合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莫地平与硫酸镁联合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朱士文刘修芹李义召候清奎蔡鹏我院自1990年1月~1995年1月以来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84例,并发脑血管痉挛(CVS)84例(发生率为45.7%),在综合治疗的其础上加用硫酸镁和尼...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并发血管痉挛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其并发血管痉挛(CVS)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单纯SAH及并发CVS者作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单纯SAH的血液流变学无明显异常;CVS者在发生前有3项指标异常增高(P〈0.05或P〈0.01);CVS发生后9项指标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结论:单纯SA眼生后血液流变学无明显异常,但继发局部脑血管痉挛者出现明显血液流变学异常,并且这种变化可能  相似文献   

11.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TSAH均行腰穿放出5~20ml血性脑脊液,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脑脊液和临床转归进行观察。结果30例患者经脑脊液置换痊愈19例,好转6例,并发轻度脑积水3例,死亡2例。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SAR可迅速缓解症状,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斑点免疫渗滤试验(DIFA)对苏州地区170例散发性脑炎患者240份脑脊液(CSF)标本中单纯疱疹病毒抗原(HSV-Ag)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70例散发性脑炎中,经该项检测而能明确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诊断者42例(24.7%);240份CSF标本中,HSV-Ag阳性率为35.4%,而其中42例HSE患者的96份CSF阳性率为88.5%,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将DIF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观察SAH后不同时间血浆和脑脊液(CSF)中ET-1和NO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结果:SAH后第4天和第7天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且以SAH后第4天为著。SAH后第4天和第7天血浆和CSF中NO代谢产物含量也明显升高(P〈0.01),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AH后血浆和CSF中ET-1和NO代谢产物含量增加在SCVS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内分泌的改变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本实验动态测定了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血清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促黄体生长素(LH)、促滤泡成熟激素(FSH)、睾酮(T)、孕酮(P)、雌二醇(E2)、皮质醇(F)和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变化,并与ACVD各疾病组对比。结果发现:GH、PRL、ACTH、F及FSH水平显著升高;ACVD并发MOF重型患者(MOF积分>4分)PRL、GH、F水平显著高于轻型患者(MOF积分≤4分)。结果提示PRL、GH和F可能参与了ACVD并MOF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剧烈头痛、尽快清除脑脊液中的血液,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对48例临床住院病人根据年龄、性别、病情程度随机分为内科治疗加分次腰穿放液组(26例)及单纯内科治疗组(22例)两组,观察临床表现。结果:两组病人在头痛持续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血液清除时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都有显著差异,腰穿放液组明显优于单纯内科治疗组。结论:应用腰穿放液治疗SAH简便易行,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脊液置换合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有关脑脊液置换法治疗SAH的报道不少见,但脑脊液置换方式、置换量各不一致,有待研究。为此我们对50例SAH病人进行了分组对比观察,以期找到一种高效、可靠、安全、简单的脑脊液置换方法。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SAH病人均为我院住院治疗病人,随机分...  相似文献   

17.
犬与鼠脑血管痉挛病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犬与鼠之间脑血管痉挛病变的不同特点。采用2次枕大孔注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犬的模型,及3次视神经孔注血致SAH鼠的模型,对2种模型做了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DCVS犬基底动脉的管腔明显缩小(P<0.01),管壁明显增厚(P<0.05)。SAH鼠中动脉的管腔无狭窄(P>0.05),管壁无增厚(P>0.05)。病理观察发现DCVS犬比SAH鼠的脑动脉病变明显严重。提示DCVS犬的模型恒定、可靠、发生率高。SAH鼠的模型不易产生DCVS,故较适用于SAH急性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附57例报告)王红锋,宋大菊,路军英,贾四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为常见的并发症,是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来,报道了尼莫地平等对CVS的治疗作用,但对CVS的...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脑脊液生长抑制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了生长抑素(SS)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6例急性脑梗死(ACI)、43例急性脑出血(ACH)、15例急性蛛风下腔出血(SAH)患者及40例对照者的血浆SS含量,同时测定部分患者及对照者的脑脊液SS含量,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SS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尤以ACI组及SAH组比对照组差异更显著(P〈0.05,P〈0.01),脑脊液SS含量均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单纯血肿穿刺引流、一侧或双侧侧脑室穿刺引流、血肿穿刺+侧脑室穿刺引流,辅以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30例自发性脑出血并脑室出血。结果恢复良好13例(43.3%),中度残疾9例(30.0%),重度残疾4例(13.3%),植物生存2例(6.7%),死亡2例(6.7%)。结论微创钻(锥)颅血肿穿刺、脑室穿刺溶血引流+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的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