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 与 单核细胞CD147分子在湿热痹阻及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2例住院和门诊RA患者的临床数据及外周血,进行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 28(4)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MMP-3及TIMP-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CD147的平均荧光强度及表达的百分率,分析各指标在湿热痹阻型与寒湿痹阻型RA间的差异。结果湿热痹阻型RA血清MMP-3水平、单核细胞表面CD147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RA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湿热痹阻型RA血清TIMP-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两中医证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型RA患者单核细胞CD147的表达率显著低于寒湿痹阻型RA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湿热痹阻型RA血清高水平的MMP-3可能会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的破坏,其单核细胞CD147平均荧光强度的增高与表达率的下降可能是RA疾病活动度增高,单核细胞迁移入滑膜组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与非痰瘀痹阻证在病程时间、疾病活动度及预后不良因素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纳入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痰瘀痹阻证组与非痰瘀痹阻证组,各50例,比较2组病程时间的差异,并以DAS28-ESR分值来比较2组疾病活动度的差异,以伴关节外病变、高滴度RF及抗CCP抗体阳性例数来比较2组预后不良因素的差异.结果 与非痰瘀痹阻证组比较,痰瘀痹阻证组病程时间、DAS28-ESR数值显著升高(P<0.05);与非痰瘀痹阻证组预后不良因素指标比较,痰瘀痹阻证组伴关节外病变、高滴度RF及抗CCP抗体阳性例数显著增多(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较其他证型具有病程偏长、疾病活动度偏高及预后较差的疾病特点,痰瘀痹阻证型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高病情活动度及预后不良的关联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二乌红藤酒熏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0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10 mg口服,每周1次,来氟米特10 m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二乌红藤酒熏蒸治疗,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情况,评价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4/25),对照组为88%(22/2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关节压痛数(TJC28)、关节肿胀数(SJC28)、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类风湿因子(RF)水平、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水平、28个关节超声滑膜增厚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分级量化积分、SJC28、TJC28、晨僵时间、VAS评分、DAS28评分、ESR、CRP水平、28个关节超声滑膜增厚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但2组RF、抗CCP抗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出现1例肝功能异常,于试验结束时恢复正常。结论二乌红藤酒熏蒸治疗可明显改善寒湿痹阻型RA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疾病活动度,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143例(寒湿阻络型40例,湿热阻络型42例,肝肾不足型28例,痰瘀阻络型33例),分别检测抗-CCP抗体、RF。结果:RA患者抗CCP抗体检测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不同证型RA患者中,以湿热阻络型抗-CCP抗体指标最高。结论:抗CCP抗体、RF同时检测可作为RA明确诊断,并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不同证型与缓解期的关节高频超声表现,探讨关节超声对RA不同证型的鉴别作用。方法 83例活动期RA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不同分为寒湿痹阻证组(简称寒湿组)、湿热痹阻证组(简称湿热组);20例缓解期的RA患者作为对照(简称缓解组)。应用高频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技术,对3组患者的第2~5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第2~5趾跖关节共24个关节的滑膜炎、腱鞘炎、滑膜处的血流情况及骨侵蚀进行对比观察,并将超声表现与实验室指标及疾病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每个RA患者的超声指标数据均以其总分来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性分布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性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Pearson对临床指标与超声指标分别进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缓解组比较,湿热组滑膜炎、腱鞘炎、骨侵蚀、滑膜血流4项超声指标严重程度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抗体(CCP)、DAS28评分及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寒湿组滑膜炎、滑膜血流及DAS28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寒湿组比较,湿热组4项超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SR、CRP、抗-CCP、DAS28评分及RF阳性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G、Ig G、Ig A、Ig M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组ESR与超声滑膜炎、骨侵蚀、滑膜血流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4,0.397,0.486;P0.05),CRP与超声滑膜炎、滑膜血流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8,0.270;P0.05),DAS28评分与超声滑膜炎、滑膜血流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304,0.351;P0.05)。结论湿热痹阻证的RA患者炎症程度最高,高频超声可为RA中医辨证分型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蠲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0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颗粒治疗(45g/d);对照组采用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120mg/d)。两组均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疾病疗效与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JC28、SJC28、疼痛VAS评分、双手握力、晨僵时间、CRP、ESR、PGA、MDGA及DAS28、CDAI、SDAI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蠲痹颗粒是治疗RA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活血通痹膏外用联合特定电磁波(TDP)治疗仪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痰瘀痹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9例RA痰瘀痹阻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298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活血通痹膏外用组29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活血通痹膏外用治疗;联合组296例在活血通痹膏外用组治疗基础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3组均治疗15 d。比较3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RF、抗-CCP抗体、CRP及ESR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 3组治疗后RF、抗-CCP抗体、CRP及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治疗后DAS28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活血通痹膏外用组、联合组治疗后DAS28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联合组治疗后DAS28评分低于活血通痹膏外用组(P 0. 05)。3组治疗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活血通痹膏外用组、联合组治疗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联合组治疗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活血通痹膏外用组(P 0. 05)。结论活血通痹膏外用联合TDP治疗仪治疗RA痰瘀痹阻型,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关节肿胀、压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分析我院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自身抗体与RA的中医辨证分型关系,为研究中医药治疗RA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广州市中医医院收取RA患者216例,采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及统计研究其中医辨证分型在年龄、性别、病程、ESR、CRP、DAS28评分、RHF、抗CCP抗体GPI等方面的分布规律与相关性。结果:RA的不同证型在性别、RHF、抗CCP抗体GPI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但与年龄、病程、ESR、CRP、DAS28评分有关。结论:我院RA证型以寒湿痹阻型最多见,年龄较小的患者多见于湿热痹阻型,年龄较大患者以痰瘀痹阻型为主;肝肾阴虚型及痰瘀痹阻型患者病程相对较长,湿热痹阻型及痰瘀痹阻型患者疾病活动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宣痹消痛方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95例RA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7.5~20mg/次,1次/周;美洛昔康片,7.5~15mg/次,1次/d;对照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采用宣痹消痛汤内服。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关节晨僵时间、休息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指数(包括28个关节)、肿胀关节指数、双手握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评估(HAQ)变化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CCP,AFA和TNF-α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晨僵时间、休息痛、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指数、肿胀关节指数和HAQ和双手握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ESR,CRP和R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抗-CCP,AFA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甲氨蝶呤片等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宣痹消痛汤能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控制疾病的活动度,减轻RA骨和软骨损坏,临床疗效优于白芍总苷胶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痹玉康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治疗前后对照方法,观察60例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晨僵时间、28个关节压痛、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及疲乏评分、医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价调查表(HAQ)。结果:"痹玉康Ⅰ号"方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8周后中医症候学评定总有效率达到95%,ACR20%改善率93%。结论:"痹玉康Ⅰ号"方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和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0例RA患者和60例其他风湿类疾病患者进行RF和CRP以及抗-CCP抗体检测,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RP、RF,应用ELISA法测定抗-CCP抗体。结果60例患者血清中,RF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77%,CRP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和33%,抗-CCP抗体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和95%,三项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22%。结论RF、CRP和抗-CCP抗体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对RA的诊断灵敏性,有助于R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病,患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反应蛋白、血沉及类风湿因子对RA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病情判断和活动性检测,提高RA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相关性及其对R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RA患者、70例非RA患者包括34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SLE、SS、MCTD等)和36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GPI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当GPI以0.28μg/ml为临界值时,RA组的GPI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AID组、风湿性关节炎组及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68.7%、26.5%、2.7%、2.4%,RA组的GPI阳性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患者中GPI阳性率与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分别为68.7%和67.2%,GPI和RF单项和/或双项阳性率达93.7%。结论血清GPI在各对照组中,以RA组升高最明显,对RA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除RF外诊断RA的新指标,与RF联合检测,可提高R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基础, 研究RA各证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抗环瓜氨酸肽(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CCP)抗体分型差异。方法 选择230例早期RA患者,按证型分为湿热痹阻(50例)、寒湿痹阻(50例)、肾气虚寒(50例)、肝肾阴虚(40例)、瘀血痹阻组(40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结果 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组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组活动期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高于非活动期(P〈0.05);活动期湿热痹阻型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高于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型(P〈0.01)。结论 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浓度可作为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实验室指标和活动期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ADI)4基因padi4_9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河北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易感性的关系及与抗环瓜氨酸化蛋白(CCP)抗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PCR-LDR)对134例RA患者和140例健康对照组中PADI4基因的padi4_94位点进行SNP分型,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抗CCP抗体。结果:RA患者中padi4_94位点各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用病例对照人群中携带AG基因型者患RA的可能性是GG基因型的2.010倍(OR=2.010,95%CI=1.162-3.476),A等位基因可能为RA的易感等位基因(P<0.05)。抗CCP抗体的阳性率在携带RA易感等位基因A阳性患者中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携带A等位基因的阳性组患者中抗CCP抗体滴度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di4_94位点AG基因型与RA具有相关性,其中A等位基因在河北汉族人群中为RA的易感等位基因。且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抽选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接收的RA患者40例,设为RA组,并取同时期收治的患有其他类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40例,设为对照1组;取40例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接受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设为对照2组;三组均借助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借助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及抗RA33抗体;并借助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角蛋白抗体(Anti Keratin Antibody,AKA)水平,对比三组四项指标阳性率,并分析其特异性,敏感性。结果:研究组抗RA33、抗AKA、抗CCP阳性率相比其余两组更高,且RF在RA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度,但抗RA33、抗AKA、抗CCP诊断RA特异性更高(P <0.05)。结论:抗RA33、抗AKA、抗CCP在RA早期即可出现,且具有极高特异性,可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豫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0月—2017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0例,以中医辨证分型分组,分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痹阻、寒热错杂、肝肾两虚等5种证型,统计不同中医证型年龄与病程分布情况,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魏氏法测定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风湿因子(Rheumatic factor,R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痹阻证RA患者年龄相对年轻,不同年龄段各个证型间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病程多为10 a以下,病程超过20 a的多为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及肝肾两虚证。RA患者的PLT在湿热痹阻、痰瘀痹阻中明显升高,抗CCP抗体在湿热痹阻RA患者中更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RF、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豫北地区RA证候以湿热痹阻多见,病程短,且与PLT计数与抗CCP抗体滴度相关,可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科住院的223例RA患者,记录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瘀痹阻证RA患者中男性居多,各中医证型间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小板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与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患者的DAS28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阻型RA疾病活动度高,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阳性率,探讨抗CCP抗体检测在RA中的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30例RA,35例其他风湿性疾病,20例非风湿性疾病中的抗CCP抗体的分布。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类风湿因子(RF),比较抗CCP抗体与RF的相关性。结果:30例RA病人中,抗CCP抗体的阳性率为73.33%。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33%和94.54%。RF的阳性率为76.67%。RF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67%和80.0%。抗CCP抗体与RF之间呈正相关性。结论:抗CCP抗体对RA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视为RA新的血清学诊断指标,能用于RA的诊断。同时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有助于提高R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朱洪学  童涛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111-111,133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RA33抗体和类风湿因子IgG-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RA患者65例、非BA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IgG-Rf。结果:抗CCP抗体、RA33抗体和IgG-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58.5%、33.9%、75.4%;特异性分别为98.O%、97.0%、81.0%。结论:抗CCP抗体、RA33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优于RF(P〈0.05),可作为RA诊断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RF与抗CCP抗体和RA33抗体同时检测用于RA的诊断是临床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