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 1990年,法学基础理论学科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就法理学中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特别是不少学者发表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文章,有的学者还根据新的要求编写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纲要和教材。这对于在法学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本清源,推动我国法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主要不同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法律规范结构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 1996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法理学》,是由国家考委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律师专业法理学课程的教材,这本教材与原来全国高等教育法律专业自考教材相比,在体例和内容上都做了重大改革,特别是对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涉及的法学理论问题,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较系统的阐述,使之不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这里择其要点,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徐痴 《法学研究》1984,(3):93-96
早在三十七年前,由我们党的创建人之一,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的李达同志所撰写的《法理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一书,最近已由陆定一同志题写书名,并由法律出版社公开出版。李达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理论家,早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而对他在马克思主义法学领域中的贡献,恐怕知道的人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4.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田宝会同志撰写的《法理学引论》一书已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法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成果的结晶和总结 ,也是近年法理学研究有力度的一部新作。第一 ,该书结构体例新颖 ,体系完整。全书包括七编 32章 ,从体系上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高度概括地论述了法理学的对象和范围、法理学的历史、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提出法理学的意义在于交流法律思想、领悟法的精神。第二部分“分论”详细阐述了法理学的内容体系 ,分别从静态和动态、内部和外部关系、历史演进和内在价值等多种角度探讨和回…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十多年,我国法理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实现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制建设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推动法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对其他学科也有较大影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法理学在九十年代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人们期待我国法理学有一个新的突破性进展。为此,本刊特主办“九十年代我国法理学的展望”笔谈会,邀请部分学者就九十年代法理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法理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法理学亟待研究的课题、法理学学科建设上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与学风等问题,发表意见,期望有助于引起法学界的重视与思考,有助于推进法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当然,这里发表的意见都只是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有待于法学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法理学作为法学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和掌握各部门法学知识的入门向导,在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理论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传统至今的法理学教材,从其理论体系到内容结构上,面对当今正迅速发展,逐步完善的各部门法学,显得陈旧滞后,可以说,现今高校所用的主流法理学教材是难以担当起这门基础理论课应承担起的重任的。如何重构高校法理学教材的新体系?而什么样的法理学体系才是科学、合理、严密及协调的?无疑成为一个值得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回顾我国法理学教材的发展过程,建国至今,我国法理学体系及内容的发展大致可分…  相似文献   

7.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李达同志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但恐怕很少人知道他还是我国少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早在1928年,他就将日本穗积重远所著《法理学大纲》一书译成中文,以李鹤鸣(他的号)作笔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7年春,他应聘到湖南大学法律系任教授.当时在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严密监视下,他不顾个人安危,依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讲授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严重的胃溃疡的折磨,在一年的时间里写完他的  相似文献   

8.
法理学与两本《法理学》教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理学之为法理学的根本在于它是一种使人过有善德的生活的知识。现代法理学逐渐向科学的靠近,逐渐模糊和开始遮蔽这种对法理学的基本认识。在我国,这种趋势集中体现在法理学教材的编纂和体现在其中的基本认识。本文通过对两本法理学教材对法律的历史、基本的法律立场和法律技艺的处理的比较,从而凸现这一现象,进而指出法理学教材编纂所应当持有的法理学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9.
<正> 武步云教授所著《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可谓近些年来我国法理学园地里具有开拓性的新作。 对法律这一重要社会现象的哲学研究,从古希腊罗马就开始了,但在哲学和法学家著作中最早明确使用“法哲学”一词的,乃是近代德国大哲学家、法哲学家黑格尔,他的著名法理学著作就是《法哲学原理》。 马克思在对19世纪40年代德国司法实践和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法哲学。无论在观点或内容的科学性上,是一切其他  相似文献   

10.
论法理学教学与教材的改革——从“一分为二”谈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法理学教学与教材的改革是法理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仅是涉及向学生传授什么知识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不重要),而且也是法理学如何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还是法理学是否真正勇于并能够打破计划经济束缚的问题。世纪之交的中国法理学应该对此有个明确的回应。这不是说法理学界以往不关心教学与教材的改革,而是说,我们尚没有把法理学的革新与法理学教学、教材的改革挂钩,更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学术上的重大问题认真对待。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法理学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法治建设领…  相似文献   

11.
开拓与繁荣我国的法学基础理论——读张光博教授的《法理学》姚南屏前不久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光博教授的著作《法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的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的教材,很受欢迎。这本书,它首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党的...  相似文献   

13.
发展法理学的一点想法邵诚(西北政法学院教授)近年来,法理学教材有很大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去年出版的由沈宗灵、孙国华等几位教授分别主编的几本法理学教材,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总结了以往教学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法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国外有益的法学思想,与1982...  相似文献   

14.
比克斯的<法理学:理论与语境>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因为作者力图尽量扩展法理学的论域,以容许法律理论在边界清晰的前提下论适度地入侵政治理论、经济学、道德哲学、形而上学、社会理论和宪法等领域.全书的内容涉及了--法律理论的问题、方法及一般法理学的可能性,当代几位影响巨大的法学家的法律理论(哈特、凯尔森、菲尼斯、富勒、德沃金)...  相似文献   

15.
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孙国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我国法理学的发展,首先应研究我国法理学所面临的任务。我国法理学面临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提供基本的法律理论,在政治。法律方面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美法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权利问题.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罗纳德·德沃金在《认真对待权利》一书中提出了战后西方最有影响的权利论。哈特曾评价说: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法理学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法理学是理论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欧、日,大致形成于19世纪。欧洲法学家们把法哲学视为法理学的同义语。在中国,无论法学还是法理学,都是十分年幼的学科,直到90年代,在高等学校法律专业中才正式设置法理学课程。为了教学的急需,尽管已出版了若干版本的法理学教材,但法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科,从各种教材版本的雷同和差异来看,对法理学的科学性、学科性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一、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一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首先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其学科性就是根据研究对象作出分工、…  相似文献   

18.
《法学》1989,(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广大法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搞“两个凡是”,不唯上、不唯书,联系实际,独立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并通过讨论和争辩使一些问题得到解决或初步解决,从而推动了我国法学的进步和发展。现在仅就笔者曾常参与的,主要是法理学和宪法学方面的一些争论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法律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王芳 《法制与社会》2010,(22):295-295
在社会主义中国,"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其演进变化经历了三大阶段。作为法理学的重要内容,其每一次演进都透视着我国法理学的发展轨迹。随着法治理念的确立,我国法理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