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昆山等发达地区市县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了发达地区在流动人口影响下的老龄化动因、空巢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昆山等苏南发达地区为例,构建了以"社区 - 机构"为主的养老设施体系和以"医 - 教 - 文 - 体 -广场"为主的为老设施体系,论证了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影响,探索养老设施的"市区 - 片区 - 街道(镇)- 社区(村)"分级配置标准,同时提出发达地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应关注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新(城)老(城)更替、多元配置、适度超前等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主要模式。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我国既有社区的居家养老设施的发展现状,对武汉市青山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从设施概况、配套条件、服务对象和内容、功能设置等方面入手,充分研究当下居家养老设施现状,结合调研结果,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两方面出发分别对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进行优化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县域作为我国基本行政单元,处于社会经济体系边缘,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完善面向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服务设施支撑体系,成为县域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服务设施的构成要素,以常熟市为例,采用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从供需匹配视角开展县域老年服务设施布局评价。结果显示,老年服务设施在全域范围内的布局显著优于中心城区,日间照料设施的总体布局较为合理,但中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公园广场的供需失衡,各类设施空间的分布均存在特定的集聚区和盲区。基于评价结果,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老年服务设施布局的优化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5.
住房和住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影响,也是落实"居家养老"战略的重要保障。基于对上海建成居住环境开展的系列调研,指出目前城市住宅区的内部居住环境、外部居住环境和养老服务设施配套等物质空间基础十分薄弱,新建居住环境亦缺少相应的适老化政策和技术引导,亟待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基础性研究与前瞻性实践来促进住区适老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发 展趋势,梳理了国内尤其是南京的社区养老服 务及设施的政策导向,发现南京社区养老服 务设施发展导向基本符合国际趋势。继而围 绕涵盖社会服务、预防性服务、支持性服务 和保护性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框架,以 南京为例进行了现状分析,总结了发展阶段、 设施条件、运作模式和空间需求等四个方面 的特征。最后就纳入规划体系的社区养老服 务设施提出了规划建议,涉及标准制定、空间 引导、运营保障和社区发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但城市既有社区内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的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水平亟待提升。近年来生活圈理论的提出为社区服务设施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而步行可达性作为生活圈理论的关键要素,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重要影响指标。本文针对严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的需求,选择典型城市哈尔滨的中心城区道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中的OD成本矩阵模型,分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问题,并在可达性优化目标下对严寒地区生活圈重构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严寒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为严寒地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困境的显现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线上”+“线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渐呈趋势。文章以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为例,借助GIS绘图工具,并使用近邻分析、泰森多边形等分析方法,对养老驿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圈的空间布局和可达性进行现状分析,并分析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给养老服务设施带来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策略和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9.
养老既是家庭的义务,也是社会的服务,亦是政府的职责.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在自有住房拥有率较高,小型化家庭赡养能力减弱,而社会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传统的家庭养老已变成社区居家养老.为实现山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需要配套构建相关基础服务设施.文章在分析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心理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应建设的养老基础设施类型,论述配套建设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查宁波鄞州区30余家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使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原居安老目标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功能配置、空间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存在着定位及目标混乱的局面,导致村落发展两极化的趋势,部分历史文化村落面临着消亡的结局。本文从宏观层面通过对村落保护发展现状的总结,提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体系规划的应对措施。并结合浙江省江山市的调研与实践,建立区域历史文化村落分类分级的评价体系,针对性的提出保护与利用的系统性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2.
省域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的调查与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雨峰  黄扬飞 《城市规划》2006,30(12):40-44
近几年浙江省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文化设施的发展仍赶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所以迫切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来科学地引导、规范各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从而形成省、市、县、乡多层次、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文化设施网络。本文在对浙江省的文化设施调查研究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浙江省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的若干问题,如文化设施建设与国家相关标准的差距,与居民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网点布局缺乏区域性文化设施的整体观念等问题,为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的制订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方志城池图为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可分为内外均衡型、外向型和内向型,3个类型的城市意象均以城内为主、城外为辅,共性大于差异性。其次,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受地理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第三,中国古代城市意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在清代呈现出中期外向型、晚期内向型两个较为明显的历史演变趋势。最后,指出中国古代城市整体意象体现的是"城乡融合"的传统社会空间秩序,表达的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城市观。  相似文献   

14.
在浙江省乡村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居民需求结构快速变动的背景下,浙江省村庄规划总体表现出规划技术依据详细,规划类型组合丰富的特征。村庄规划通过重构农村居民点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通过加强产业发展的研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适应村民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动,并通过规划保障措施推动村庄规划的实施,提高村庄规划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背景下,针对山区城市供水系统的特点,通过对一个山区城市供水系统的案例分析,提出山区城市供水系统应考虑源水、地形等,合理选择城镇及农村的净水设施布局、输配水系统,并按照地势高差对配水管网合理分区和设置合理的控制点及最小自由水头,对枝状管网设置安全设施,使得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经济、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6.
官卫华 《城市规划》2015,(12):80-90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约束,在城市公共设施体系日臻完善的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建设仍不成体系、缺乏建设标准。本文以南京为例,深八分析城乡公共设施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并采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方法,引入政策导向、规划干预、社会公平、交通可达等因素进行空间拓扑分析后,建立起适合南京大都市地区的农村聚落体系。然后,适应农村地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城乡统筹、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构建起南京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分类配建体系,并从设施集中布局、空间复合利用、公共利益保障、配建标准优化等方面明确相应的配置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市化,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作为浙江省最先开展的县市域总体规划之一,诸暨市域总体规划立足市域空间全覆盖特点,在"两规"衔接、城乡空间管制、规划与管理体系协调、GIS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一定单元内部基本公服设施供给的多样性配置重视不足且分析的空间粒度不够.在考虑实际人口分布的基本公服设施均等化原则指导下,认为其空间配置应当注重服务单元内的基本公服设施的种类多样和数量的平衡性以满足相应数量的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以武汉市为例,本文以GIS技术、POI数据和宜出行数据为支撑,研究基本公服设施的数量供给和多样性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其数量空间配置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而人均数量配置呈现出“三明治”结构;在多样性配置上同样呈现核心—边缘差异,多样性水平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整体相关但不完全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一定单元内部基本公服设施供给的多样性配置重视不足且分析的空间粒度不够.在考虑实际人口分布的基本公服设施均等化原则指导下,认为其空间配置应当注重服务单元内的基本公服设施的种类多样和数量的平衡性以满足相应数量的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以武汉市为例,本文以GIS技术、POI数据和宜出行数据为支撑,研究基本公服设施的数量供给和多样性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其数量空间配置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而人均数量配置呈现出“三明治”结构;在多样性配置上同样呈现核心—边缘差异,多样性水平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整体相关但不完全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游  周剑云 《城市规划》2015,(8):92-100
芦湾村处于城市规划区内,没有农田和农业,但村民保留着农村户口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明显。这类处于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区域、没有农业和农业用地,仍然保持乡村聚落的村庄是珠三角城市化区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村庄类型。芦湾村的特殊性使得这类村庄规划既不适用于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也不适用于市镇详细规划,需要引入新的规划工具--综合社区规划。本文以芦湾村为例深入分析了芦湾类型村庄规划的困境,提出应以区域发展目标来指导村庄规划类型的选择,并在芦湾村乡村规划实践中试图避免重复"城中村"发展途径,倡导村庄发展应渐进有序转型为城市社区的价值观,保持和强化村庄物质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规划思想,以及结合城市绿地布局保留村落的自然景观格局的规划方法,以此探索城市化区域乡村规划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