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16年1月甬江及河口附近海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从水动力条件和泥沙环境两方面分析该水域枯季水沙特性。分析表明:①甬江最高潮位沿程变化不大,最低潮位沿程下降,最大潮差沿程增大;甬江河口附近海域的最高潮位、最大潮差和平均潮位都呈西北高于东南的特点。②甬江流速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河口附近海域流速总体上呈北强南弱的平面分布特点。③甬江从上游至下游含沙量先增后减,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河口附近海域西北侧含沙量大于东南侧,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输沙量和含沙量的规律较为一致。④甬江在同一个涨落潮周期内,含沙量存在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涨急、落急之后1~2 h。河口附近海域与河道内不同,含沙量存在单峰和双峰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宁波三江河道水沙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径流量、潮量和含沙量的历史变化角度,对宁波三江水沙特性做定性描述,并阐述了奉化江、姚江和甬江的河床演变及冲淤规律.历史上三江河床较为稳定,河道处于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但1959年姚江大闸和1975年镇海拦海大堤两大工程的相继建成,引起甬江河道发生剧烈淤积以适应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经过多年调整才渐趋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三江沿岸涉水工程(桥梁、码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库等)及人类活动(建筑垃圾和淤泥违规倾倒)逐年增多,甬江河道尤其边滩进入缓慢淤积期.奉化江河道亦处于缓慢淤积状态,但总体淤积强度相对较小.姚江闸下河段在大闸不泄流的情况下水动力条件较弱,河道整体处于单向淤积状态之中.研究宁波三江河道的演变历史规律,不仅可丰富河床演变学关于潮汐河口的理论,还可为我国类似感潮河流的淤积治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汾河水沙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汾河流域年降雨量自50年以来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但径流,泥沙大幅度减少,径流从50、60年代的年均17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不足5亿m^3;泥沙从50、60年代的年均5220万t,减少到90年代的250万t。近十几年汾河河津站实测日流量平均每年有100多天小1m^3/s,长时间接近断流状态,使得汾河河口段排洪能力降低,这对汾河的防洪十分不利。相同降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洪枯季泥沙絮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8年1月(枯季)和2012年8月(洪季)长江中下游实测水沙资料,发现洪枯季悬沙絮凝特性存在显著差异,枯季絮凝程度比洪季显著偏高,与长江河口情况相反。进而从水动力和泥沙特性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下游淡水絮凝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流速较小时,小于1m/s,流速增大能够促进絮凝;而当流速较大时,流速继续增大不利于絮团的发育。此外,随着含沙量的增大,絮团有效密度增大,指示絮凝程度降低。悬浮泥沙分散颗粒越细,絮凝程度越高,并且大絮团主要由黏土组分构成。  相似文献   

5.
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重庆段河道实测水沙特性,是重庆水运发展的需要。从长江重庆段河道实测水沙资料入手,以北碚和朱沱站资料为辅助,重点探讨了寸滩站实测流量变化特点。在定性分析区域的气候、水文和地质要素特性和变化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无量纲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和Hurst指数的定量方法,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重庆段河道径流与泥沙等的变化特性。结果初步表明,重庆段河道水沙特性没有发生趋势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榕江流域为潮汐河段,水沙运动规律复杂,历年来泥沙淤积和水土流失较严重,研究榕江流域的水沙变化规律对该流域的水域管理与河道治理有着重大意义。基于综合分析榕江主流段的东桥园水文站1953—2017年的长序列水沙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水沙序列进行趋势性分析,以Mann-Kendall突变检验、有序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突变性分析,同时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水沙过程的周期性进行探讨。得出榕江流域的水沙特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榕江的水沙变化特征提供理论支撑和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7.
分析研究河流水文特性,是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防沙治沙、搞好水土保持的主要前提工作。通过对洮河干流主要控制站碌曲、岷县、李家村、红旗水文站水沙资料的统计分析,对洮河水沙量的历年变化及分布、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以及水沙变化的原因分析得出:由于洮河流域的降水减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洮河水量和输沙量减少。洮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李家村水文站以下区段。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进出库水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开始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根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对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5年与1990年前相比,长江上游水量变化不大,但输沙量减少明显,长江寸滩站和嘉陵江北碚站年均输沙量减少约32%和75%;与多年均值相比,2003~2005年三峡水库入库沙量减少43%~63%,三峡库区淤积泥沙3.77亿t,水库排沙比为40%;受三峡水库拦沙作用影响,坝下游输沙量减少幅度较大,含沙量明显变小,悬沙颗粒有所变粗.  相似文献   

9.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水土流失区。利用湟水流域主要测站的水文资料,对流域水沙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对于研究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世举  周建伟  白领群 《人民黄河》2006,28(10):33-34,45
根据感潮河段径流和潮流的3种混合方式,提出了利用相关法计算潮洪组合水位和潮水频率与洪水频率组合的计算方法。在山东沾化电厂扩建工程取水口设计中,运用该方法计算了该河段的潮洪组合设计水位,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合理,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依据实测资料,从洪水过程、边界条件、水库运用等方面分析了2013年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比偏高的原因如下:(1)三门峡水库蓄水量大,塑造的洪水过程流量大、历时长;(2)对接水位接近小浪底水库淤积三角洲顶点,使得三角洲顶坡段发生沿程冲刷及溯源冲刷;(3)在三门峡水库泄空期间,潼关断面流量较大历时较长。  相似文献   

12.
黄河首次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7月黄河进行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该次调水调沙的"人造洪水"在向下游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小流量、高水位、大漫滩、水流演进缓慢、洪水坦化变形严重"等异常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河道萎缩、行洪能力减少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虎门水域洪季大潮的水沙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洪季大、中潮期间,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P)和传统观测方法对珠江口虎门水域水流、悬沙浓度及底质粒度进行了现场多点同步观测。本文基于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地区水流、泥沙运动特点及河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虎门口潮汐水流的特点有利于保持伶仃洋交椅湾和东滩的缓慢淤积速度;洪季凫洲水道的水流过程对虎门深槽影响较小,上游来沙易于通过虎门口向外输移,但对鸡抱沙围垦区东北角有冲刷影响,同时对舢板洲一侧有淤积压力。  相似文献   

14.
15.
灞河水沙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灞河水沙变化规律,通过对灞河近50年资料分析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灞河水沙呈现减小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减少十分显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灞河水沙减小的主要因素.另外,从水沙关系可知,一旦来水量增大,来沙量也相应增大,将会对河工建筑物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灞河水沙变化规律,通过对灞河近50年资料分析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灞河水沙呈现减小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减少十分显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灞河水沙减小的主要因素。另外,从水沙关系可知,一旦来水量增大,来沙量也相应增大,将会对河工建筑物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后,由于库区泥沙淤积,清水下泄,下游河道必然受到影响。通过对三峡水库建库前后荆江河段主要水文测站多年的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水库建库前后荆江河段主要控制站宜昌、枝城、沙市、监利的断面面积及低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受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影响,荆江河段尤其是枝城、沙市站断面下切较大,低水水位流量关系线下移,同流量级下水位降低;宜昌站由于前期受葛洲坝工程影响,断面已基本稳定,受三峡工程运行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补远江是澜沧江干流来水量最大的一级支流,其水文效应随着干流梯级电站相继建成而凸显,而对该流河水沙研究尚欠关注。采用补远江曼安水文站1960~2008年月平均流量和1993~2008年月平均悬移质含沙量数据,对补远江流域的水沙特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时段内,补远江流域水沙的年内分配不均;② 流域水沙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径流量和年悬移质输沙量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③ 曼安流量与含沙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拟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在晃桥水库工程建设中,通过论证分析,对导流、截流及工程度汛方案重新优化设计;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解决了前期施工中所需混凝土骨料问题;通过加大资源投入,克服雨季施工困难,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截流并提前实现工程安全度汛的目标.工程实践表明:晃桥水库工程截流、度汛方案的优化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省投资,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