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术中三维超声技术检测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环空间构型的变化.方法 选择单纯二尖瓣退行性变导致重度瓣膜反流患者36例,无其他合并心脏疾病.入院后体表二维超声检测,在手术室术前经食管三维超声检测复查二尖瓣反流部位和程度,以及二尖瓣瓣环空间构型,包括二尖瓣环环径、横径、纵径、瓣环高度、前叶合后叶非平面夹角等,并初步确立手术成形方法.术后同样进行三维食管超声检测相同内容.结果 36例患者术前体表二维超声检查与术中发现完全吻合者26例(72.2%),部分吻合6例(16.7%),差距较大4例(1 1.1%).在整个心动周期中二尖瓣环持续呈“马鞍形”,于前外侧交界、后内侧交界处较低,于前瓣环、后瓣环较高.手术前后瓣环周长、瓣环横径和瓣环纵径分别为(12.4±1.4)、(7.5±0.5)cm;(34.8±2.7)、(21.8 ±1.8)mm;(34.9±3.1)、(20.4±2.1)mm.手术前后瓣环周长、瓣环横径和瓣环纵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收缩期,前瓣环与后瓣环之间夹角较大,在舒张期,前叶侧瓣环与后叶侧瓣环之间夹角较小.二尖瓣成形术后二尖瓣瓣环周长、横径、纵径较术前有减少.术前二尖瓣横径和纵径测量值几乎相同,在术后则纵径/横径达到93%.瓣环高度由术前(8.4±0.6) mm降低到术后的(3.0±0.1)mm,瓣环高度/横径比值由术前24%降低到14%.前后瓣环非平面夹角在成形术后由(135±14)°增加为(145±1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后瓣环空间构型会由于人工瓣环的使用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尖瓣瓣膜成形术(MVP)治疗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43例,病因包括先天性瓣叶脱垂、缺血性改变、退行性改变、感染性病变.手术方式为单纯瓣叶部分切除、单纯腱索短缩或转移、瓣膜裂修补、瓣叶部分切除+双孔成形、腱索短缩或转移+瓣膜裂修补、术中均放置二尖瓣成形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采用注水试验和食管内超声评价成形效果.结果 术前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均为中大量关闭不全,术中食管内超声发现中量关闭不全2例,改行二尖瓣置换术.43例患者中术后在院死亡1例.出院后随访1 ~83个月,平均(43±17)个月,无再次手术者,无死亡者,超声心动图示40例二尖瓣瓣膜成形术患者中无或少量二尖瓣关闭不全27例,少量到中量关闭不全13例.结论 应用二尖瓣瓣膜成形术治疗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可行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4例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34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修复成形术,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36.9±16.6)岁。手术在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施行,采用瓣叶切除缝合、瓣环成形、腱索转移、"双孔"技术,术中以食道超声监测成形效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二尖瓣反流消失28例,微量反流或少量反流6例。术后左心房、左心室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6个月心功能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术中准确判断二尖瓣的病变,采用相应的成形技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二尖瓣修复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对3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其中瓣膜退行性变1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9例,黏液瘤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采用瓣叶切除修复、瓣环成形、腱索缩短以及缘对缘等单一或联合术式.通过术中注水试验、食管超声以及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来判断二尖瓣成形手术的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全部存活,术中注水试验良好.术后心功能改善Ⅰ级28例、Ⅱ级2例,随访1~5年无患者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 选择合适患者,采用单一或联合二尖瓣成形方法 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TMVR)是指将人工瓣膜在体外压缩、装载至输送系统,然后沿着血管路径或经心尖途径送达二尖瓣瓣环处以替代病变瓣膜的一种介入手术,目前仅限于在有外科手术禁忌的二尖瓣反流患者中作探索性研究。TMVR包括瓣中瓣、环中瓣、自体环中瓣和自体瓣中瓣手术。在前3种手术中,人工瓣环或钙化的自体瓣环能起到径向支撑作用,使用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所用人工瓣膜即可完成TMVR,且技术也较成熟。用于自体瓣环无明显钙化的二尖瓣反流患者(占二尖瓣病变患者的绝大多数)的自体瓣中瓣手术是真正意义上的TMVR。不过,目前大多数TMVR所用人工瓣膜的功能还不令人满意,只有Tendyne瓣膜的临床效果较为令人乐观。预期在不久的将来,TMVR可能成为对外科手术有禁忌或高危的二尖瓣反流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距TMVR广泛用于临床,特别是用于外科手术风险相对较低的二尖瓣反流患者,还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尤斌  李平  高峰  张纯  徐屹  许李力  刘硕 《中国医药》2013,8(7):895-897
目的观察人工成形环在矫治成人Ebstein畸形中应用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改良术式对70例Ebstein畸形患者进行解剖矫治。不加成形环组10例患者未使用人工成形环做新瓣环加固;加成形环组连续60例患者均使用人工成形环做新瓣环加固。术后对各组患者进行追踪随访观察中远期疗效。结果不加成形环组共随访9例(随访率90.0%),随访时间6个月~10年,平均(43±41)个月。其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有7例,中度2例,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其中77.8%(7/9)为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I级或Ⅱ级。加成形环组共随访45例(随访率80.3%),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244-21)个月。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中度6例,轻度或无38例,随访过程中瓣膜功能的稳定性很好。其中90.8%(41/45)为心功能I级或Ⅱ级。不加成形环组和加成形环组比较,随访终点三尖瓣反流(中度及以上)分别为100.0%(9/9)、15.6%(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脏功能分级I级和Ⅱ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人工成形环加固新瓣环,可以明显改善Ebstein畸形矫治术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31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二尖瓣置换18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4例,三尖瓣置换1例,二尖瓣和三尖瓣置换1例,其中三尖瓣成形17例,全组病人年龄最大61岁,最小38岁。术前EF37%~68%,心胸比0.51~0.85。结果:30例康复出院,二次开胸止血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发生各种并发症10例次。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尽量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能减少瓣膜置换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主动脉瓣置换时尽量去除病变的瓣叶,置入偏大一点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减少病人-人工瓣膜不匹配现象出现。术中常规探查三尖瓣,对瓣环明显扩大的病人予以三尖瓣成形或三尖瓣置换或成形环应用,高度重视三尖瓣处理的远期效果。注意围手术期的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管理得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种二尖瓣前叶成形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2013年期间本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二尖瓣前叶病变患者24例,根据患者病理情况不同将上述病例分A、B、C组,A组患者采用腱索转移法进行手术;B组患者采用缘对缘技术手术;C组患者实施人工腱索置入。结果三组患者二尖瓣关闭良好患者均较好,经手术后有效瓣口面积均小于手术前,术后三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小于手术前。结论腱索转移、缘对缘技术、人工腱索置入均为治疗二尖瓣前叶病变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中具体选用的手术方式,要根据年龄和具体病变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总结二尖瓣成形术( MVP)治疗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因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施行,根据病情采用腱索转移、缘对缘缝合、人工腱索、瓣叶切除及合并使用等多种手术方法,术中以注水试验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形效果。结果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1周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内径(34.89±8.31) 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0.65±6.5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64.00±8.00)%,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恰当的成形方法,对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探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脱垂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80例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二尖瓣不同的病理状况,采用缘对缘技术、矩形切除、人工瓣环成形技术以及检索置换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对部分患者合并的各类心内病变进行综合治疗,术中采用经食道超声检查以及注水试验检测二尖瓣成形效果,术后对成形效果进行超声检测。结果术中经食道超声检查显示,2例患者成形效果较差,1例患者出现二尖瓣叶前向运动( SAM现象),均改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1周以及6个月回院复诊显示患者左室舒末内径以及左房内径相比术前有明显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相比术前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不同病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成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冬梅  宋艳苹 《河北医药》2011,33(15):2379-2380
随着大家对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瓣环与左室壁之间在解剖结构和生理上相互关系的进一步认识,部分或全部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其临床疗效较完全切除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为优。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应用此法共完成手术患者5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飞 《江西医药》2023,(12):1476-1479
目的 探讨二尖瓣成形环治疗与人工腱索联合二尖瓣成形环治疗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8名非风湿性M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二尖瓣成形环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腱索合二尖瓣成形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以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二尖瓣反流情况、再次二尖瓣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LAD、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等级为Ⅰ级患者所占比例升高,观察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二尖瓣反流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再次二尖瓣手术,观察组1例再次二尖瓣手术,且两组均未出现...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国产生物瓣及机械瓣,对31例患者进行瓣膜替换手术。31例患者共置换瓣膜33个(包括主动脉瓣置换6例次,二尖瓣置换27例次,二尖瓣成形1例次,三尖瓣成形4例次)。术后心功能均有明显进步。早期死亡2例(1例为双瓣替换加三尖瓣成形)。通过31例各种瓣膜替换术的实践,对病例选择,国产人工瓣膜性能,广义心肌保护措施,术后抗凝处理等方面提出初步意见与体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MR)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6月,冠脉搭桥同期外科治疗MR21例,其中轻-中度MR4例,中度9例,重度8例.行二尖瓣成形术(MVP)10例,其中交界区成形术4例,人工瓣环成形术4例,Carpenter瓣环成形术2例.瓣膜置换术7例,置入进口机械瓣3例,生物瓣4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3例,其中低心排2例,多器官衰竭1例.余患者(18例)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至36月,远期死亡1例,生存者远期心功能Ⅰ~Ⅱ级16例,Ⅲ~Ⅳ级1例.术后复查超声左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行瓣膜成形术者复查结果显示无反流或轻微反流5例,轻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1例.瓣膜置换者术后瓣膜功能良好.结论 冠脉搭桥时,对于病理性改变的中度或中度以上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应该同期手术处理,手术方式易根据瓣膜病理改变和手术者的经验决定.瓣膜成形与瓣膜置换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是利用人造机械或生物瓣替换损坏的二尖瓣。人工瓣膜的大小(型号)多依靠术前心脏造影或术中用瓣环测量器来确定。我们试用术前二维超声测量二尖瓣环径来预选人工瓣膜,解决了二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人工瓣环治疗右房室瓣关闭不全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34例器质性或功能性右房室瓣中度或重度关闭不全患者使用人工瓣环行右房室瓣环缩术,同时行房问隔、室间隔及瓣膜修补术.结果 无手术及住院死亡,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肺动脉明显缩小.右房室瓣关闭良好21例,残余轻度返流11例,中度返流2例.结论 对器质性或功能性右房室瓣关闭不全应积极行瓣膜成形术,人工瓣成形环的应用可取得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术后的心脏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探讨超声测量二尖瓣、主动脉瓣瓣环内径对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置换二尖瓣、主动脉瓣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心胸外科手术置换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的45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比较术前及术后的超声声像图及测值改变。结果 45例患者中单纯置换金属二尖瓣14例,单纯置换金属主动脉瓣2例,单纯置换生物二尖瓣3例,单纯置换生物主动脉瓣3例,置换金属二尖瓣+主动脉瓣22例,置换生物二尖瓣+主动脉瓣1例;手术前测量二尖瓣瓣环内径为32~68mm,主动脉瓣瓣环内径为22~29mm,其中置换的二尖瓣型号为25#~29#,置换的主动脉瓣型号为19#~23#。结论术前超声测量二尖瓣、主动脉瓣瓣环内径可以为临床手术置换瓣膜的大小提供依据,超声观察及评价术前、术后患者的心脏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不同保留瓣下结构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效果,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从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心脏外科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的患者84例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叶及瓣下结构的患者,而观察组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全瓣叶及瓣下结构的患者,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升压药物使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左心室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LVEDD、LVE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Ⅰ级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功能Ⅳ级人数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9% (11/42) (P<0.05).结论 行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全瓣叶及瓣下结构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史敏科  王东进  曹彬 《河北医药》2012,34(5):720-721
目的 总结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和外科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0年5月原发性心脏粘液瘤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在全麻体外循环低温下行心内直视手术;12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同期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成形9例(Carpentier环环缩4例、瓣叶修补2例、二尖瓣前后交界缝合2例、腱索重建1例).3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全组均经手术成功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粘液瘤.术后血液动力学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及栓塞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通过门诊、信访、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10个月~8年,仅1例在术后8个月复发,为左心房多发性粘液瘤,复发部位为左心房近二尖瓣环处,余患者生存良好.结论 心脏粘凌瘤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准确率高,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的关键是保持瘤体完整.  相似文献   

20.
一、二尖瓣的解剖 (一)二尖瓣环:二尖瓣环为心脏纤维支架之一部分,稍向心腔内突出,心房肌附着于其上缘,心室肌附着下缘。从心脏表面观,此处形成的凹陷即为房室沟,自心脏内观看,它所包围的部分构成左房室孔。瓣环的周径,平均为88—117毫米。它又可分为二部分。 1.前中1/3部分:这是心脏支架的纤维三角部分,二尖瓣前瓣的基底附着于此。前瓣叶与主动脉的左冠状瓣及无冠状瓣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在二尖瓣置换手术时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