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展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表面相中的组成及其特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但是,要测定众多体系在全浓度范围内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面相组成,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能否通过准确测定少数几组数据,即可预测该体系在其他体相浓度下的表面相组成,能否通过实测一部分体系,即可预测其他未知体系在同样实验条件下的表面相组成,是笔者提出的多相分散体系领域中的一个新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泡沫形状沙-德·米尔,王瑰琦(兰州大学力学系,兰州大学化学系,兰州,730000)肥皂泡沫的平面图[1]有它一定的对称形状,如图1所示,这种对称图形是由于有机液体(油脂)和水接触面间的张力平衡而形成的压力与温度可改变两个溶液面接触面问...  相似文献   

3.
偶联表面活性剂和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偶联正离子表面活性剂12-3-12,2Br^-和传统负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复配体系的液相性质,考察了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对复配体系的表观现象、流变性、电导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同传统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荆复配体系相似,在一定的混合比范围内出现了液晶区和双水相区。偶联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及其与传统表面活性荆的协同作用决定了此体系中液晶相、双水相的独特性质。此外,溶液混合比的变化对溶液的流变性及导电能力的影响很大。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以及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溶液内部胶束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溶液的混合比影响着胶束的形态从而影响了溶液的粘度及电导率。  相似文献   

4.
5.
为对比研究不同寡聚度的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磺基两性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合成了一种Gemini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Malic-2C12及一种三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itric-3C12。通过表面张力技术,分别研究了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Malic-2C12及Citric-3C12与磺基两性表面活性剂芥酸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EHSB)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TAB与EHSB的混合行为接近于理想混合。然而,Malic-2C12或Citric-3C12与EHSB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均低于理想混合模型的CMC,表明两种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混合胶束中存在协同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优先进入体相聚集形成混合胶束,而在表面吸附层中的排列变得疏松,导致Malic-2C12或Citric-3C12与EHSB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γCMC)反而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另外,结合相互作用参数结果,发现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寡聚度由1(DTAB)增加至2(Malic-2C12)再到3(Citric-3C12),其与EHSB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渐增强,存在协同作用的比例区间逐渐增大,但寡聚度逐级增加所带来的增效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6.
通过一种新型的全氟代表面活性剂(APFO)、水和氯化铵对形成囊泡影响的研究,表明APFO/H2O/NH4C1体系可在一定时间和较大温度范围内以及各组分含量变化较宽的范围内都能形成囊泡。而且当温度为40℃,NH4C1的质量分数为0.04-0.1,APFO的质量分数为0.02-0.42时,形成的囊泡尺寸无变化,且能稳定存在24h以上,为药物的包藏及缓释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池核沸腾换热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3种表面活性剂SDS,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进行热重分析试验和对其溶液进行热稳定性试验的基础上,对3种表面活性剂的不同浓度溶液在常压下进行了池内核态沸腾换热试验,并对汽泡行为进行可视化观察.结果表明,200℃以内,3种表面活性剂的热稳定性好,3种表面活性剂溶液持续沸腾4 d而其表面活性基本不变.和水相比,表面活性剂强化池内核态沸腾换热的最佳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强化换热程度不同,它们与表面活性剂的溶解特性、离子类型和化学结构有关;溶液沸腾时,沸腾汽泡的脱离直径变小,脱离频率变快和更不易聚集,但非离子表面活性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由于存在浊点其沸腾溶液变浑浊.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从聚氧乙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出发,经过硫酸化和磷酸化而制得的混合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和表面物性.与传统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比,该混合型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能.同时介绍了混合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团浓度和胶团聚集数的预测问题,从热力学角度出发,考虑了尾基转换自由能、尾基变形自由能、胶团中心-水界面自由能和头基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建立了单一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模型。利用该模型可直接预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自组装的临界胶团浓度、胶团聚集数和胶团尺寸分布,与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再与十二胺、氯乙酸钠反应,合成了一种丙三醇型三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所用原料无毒无害。讨论了合成条件,并对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三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有效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其临界胶柬浓度达10^-6mol/L的数量级,有很好的发泡稳定性和较低的Kraft点。  相似文献   

12.
几种醇类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Wilhelmy吊片法测量了不同浓度下异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水溶液在25℃到65℃温度范围内的表面张力值.结果显示,在适当的浓度下,当温度超过某确定值时,被测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并且随着醇类中碳原子个数的增加,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利用激光散射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统(SLLS),对294.17 K下质量浓度为0%~0.080%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共获得21个测量数据点.用多项式函数对表面张力数据进行了拟合,拟合的最大偏差为0.998 mN.m-1,平均偏差为0.531m N.m-1.利用测量数据确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36×10-3mol.L-1.  相似文献   

14.
溶液表面张力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使用多项式拟合溶液表面张力实验数据时可能出现的不合理情况及采取的对策,并报告了部分数据处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发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具有独特的时间相关性。吸附的前期遵从扩散控制机理,而在吸附的后期,即接近吸附平衡时遵从扩散-动力学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C_8PhE_9)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γ—1gC 曲线,按Rubingh 非理想溶液理论计算得到混合胶团内两种分子的相互作用常数β~M=-1.21,属于弱相互作用,且混合胶团是以活性较高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组成.还根据Rosen 理论计算了水溶液——空气界面单分子层内两者相互作用参数.结果μ=0.9时,β=1.15.和C_8PhE_9浓度固定为5×10~(-4)mol·L~(-1)的γ—lgC_(SD(?))实验相比,上述结果可能描述了表面竞争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希什科夫斯基()经验公式和吉布斯(Gibbs)吸附等温式为理论依据,采用曲线的线性回归分析和镜面作切线的方法,探讨了乙醇水溶液体系的表面张力σ与浓度间的关系,解释了常规的物理化学理论未涉及的高浓度条件下吸附量与浓度间的“反常”现象,提出了适合于学生实验的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8.
超声波场影响Langmuir吸附相平衡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分子动力学规律出发,建立了Langmuir吸附系统在外场作用下的吸附相平衡关系式,并根据超声条件下吸附相分子的受迫振动和非吸附相分子的波动,分别讨论了吸附相分子及非吸附相分子在超声波场中获得的能量,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场中,吸附相分子比非吸附相分子获得更多的能量是Langmuir吸附平衡等温线降低的本质所在.理论结果进一步表明:当超声波频率一定时,Langmuir平衡吸附量随超声波场能流的增大而减少;当超声波能流一定时,可通过调节超声波频率达到吸附相分子的固有频率而使吸附相分子获得最大的能量,从而使Langmuir平衡吸附量最小.  相似文献   

19.
以葡萄糖和烷基胺(正辛胺、十二胺、十六胺)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链长的糖基双子表面活性剂,以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产物的结构.采用悬滴法和改进的Ross-Miles法对产物的表面张力、起泡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糖基双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将表面张力降低到33.038.6 mN/m,其临界胶束浓度在0.0738.6 mN/m,其临界胶束浓度在0.070.45 mmol/L范围内;同时,产物(A)和(B)具有良好的起泡性和稳泡性.这说明具有独特二聚结构的糖基双子表面活性剂有着更高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和效率,表现出比传统线性表面活性剂优越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电导率和表面张力的测定,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烷基-α,ω-双(二甲基酰氧乙基溴化铵)(Ⅱ-12-s)酯基G em in 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及其溶液表面吸附和形成胶团的热力学函数。结果表明:在298~318 K,临界胶团浓度(CM C)和平衡表面张力(γ)分别为2.51×10-6~4.24×10-6m o l/L和32.9~34.2 mN/m,表面吸附和形成胶团的自由能分别为-68.78~-77.20kJ/m o l和-40.91~-49.80 kJ/m o l,Ⅱ-12-s在溶液、表面吸附及形成胶团过程中均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