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流体包裹体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及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GOD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跃进一号、尖顶山构造古-新近系储层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藏成藏时间进行了研究.该区储层样品中流体包裹体分布不均一,个体较小,大多数包裹体小于20μm.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GOI)值较低,大多数样品GOI值分布在1%~10.0%之间,约35%样品的GOI值超过5%.根据实测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果,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综合分析了跃进一号、尖顶山油藏成藏时间.研究认为,跃进一号、尖顶山油藏均具有晚期成藏特征,前者主要成藏时间为N_2~1-N_2~3,后者主要成藏时间为N_2~2-N_2~3.  相似文献   

2.
油藏条件下饱和度测井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油气储层划分和油气储量评估主要依赖于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及其它储层参数,评价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主要有岩心直接测定,测井解释、毛管压力计算三种方法。其中计算饱和度最常用方法是电性模型(即Archic公式),岩电实验是其基础(获得胶结指数Ⅲ和饱和度指数等)。为了得到油(气)藏真实的饱和度数据,实验室岩电测量应尽可能在接近油(气)藏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毛管压力及流体分布平衡、润湿性等。  相似文献   

3.
对于岩性油气藏,除了相和生烃强度之外,古油势和低序次断层也是极为重要的控藏因素。运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方法,通过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岩岩样分析,确定了砂岩透镜体圈闭的3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34~24,13.8~8和8~0 Ma,其间24~13.8 Ma为成藏间歇期。结合对低序次断层的解释,由样品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恢复和古油势计算结果可知,古油势和隐蔽输导体系对砂岩透镜体圈闭含油性具有耦合控制作用;第3期古油势相对低势区及低序次断层的相对发育,提高了牛庄洼陷沙三段中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含油饱和度,表明断层不是岩性圈闭成藏的充要条件,其既有利于圈闭成藏,也可破坏圈闭成藏。  相似文献   

4.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和油藏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包裹体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含油包裹体丰度(GOI)可以确定古油水界面,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包裹体分子组成可以反演油藏的充注历史,冰点可以确定地层水的演化及确定油藏储量。此外流体包裹体还可以确定油气藏的演化程度、油气运移通道及盆地异常压力。文中还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流体包裹体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含油包裹体丰度GOI可以确定古油水界面,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包裹体分子组成可以反演油藏的充注历史,冰点可以确定地层水的演化及确定油藏储量.此外流体包装体还可以确定油气藏的演化程度、油气运移通道及盆地异常压力的研究中.文中还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扬明 《勘探家》1999,4(4):29-32
流体包裹体蕴含着孔隙流体性质及其在地质史中演变的信息。油层剖面上含油包裹体的相对丰度可作为一种记录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油气显示指标,反映储集层原始含油性和古油藏油水界面变迁。包裹体中水相盐度的能准确提供测井资料,计算原油储量所需的束缚水电阻率数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辽河油区牛居,青龙台油田断块多而小,断块间含油饱和度差异大,纵向上含油层系多,油水层间互为特点的层状岩性构造油气藏适时地采用滚动勘探开发的方法,加快了勘探开发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是断块油气田滚动勘探开发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8.
L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主力含油层位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为受复杂断块控制的岩性-构造油气田,L油田周边油气成藏潜力巨大。通过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埋藏史及流体动力学分析认为,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L油田油气成藏具有以下特征:油源主要来自古近系沙三段,部分来自沙一段;切入古近系的深层断裂成为油源断裂;馆陶组厚层辫状河流相砂砾岩成为临时仓储层,油气从油源断裂运移至馆陶组砂岩,运移路径从纵向转化为横向;油气通过砂体—次生断裂疏导网络,在浅层明化镇组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泥包砂"环境下的薄层砂岩储层中,晚期运聚成藏,油气藏分布明显受到次生断裂和砂岩耦合关系所控制。通过该模式指导下,L油田通过老区扩边、发现新区块和新区块滚动勘探开发等3种方式精细勘探与评价,新增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过2 000×10~4t,该模式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的滚动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二连盆地8个富油凹陷45块下白垩系储层样品进行全面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研究了小型断陷湖盆不同构造带储层油气的充注特征。岩相学及显微测温分析表明其主要发育一期次的流体包裹体,但在近洼缓坡部位的阿尔善组储层(K1ba)中发育2期流体包裹体,综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认为深洼带源岩先成熟排烃、近洼缓坡部位源岩的后期成熟排烃造成了2期次的油气充注;利用PVTsim模拟及盐度—温度法分别恢复了流体包裹体形成时的储层压力,发现陡坡深洼带油藏在油气充注时普遍存在高压,而缓坡带油藏基本为常压充注,现今陡坡深洼带泥岩测井声波时差数据的异常也间接证明了古高压的存在;关于油气充注强度,则通过统计含油气包裹体丰度(GOI指数)与油层含油饱和度的关系,揭示了临近生烃洼槽的陡坡深洼带和近洼缓坡带储层油气充注伴随成岩作用而发生,为边埋藏边充注,GOI与充注强度大小成正比;而远洼缓坡带储层油气充注为成岩期后发生,不能用GOI丰度来表征储层油气充注强度。  相似文献   

10.
流体包裹体蕴含着孑乙隙流体性质及其在地质史中演变的信息。油层剖面上含油包裹体的相对丰度可作为一种记录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油气显示指标,反映储集层原始含油性和古油藏油水界面变迁。包裹体中水相盐度的测定能准确提供测井资料,计算原油储量所需的束缚水电阻率数据。根据包裹体在矿物中的产状和荧光颜色,能查明原油运移的时间、温度和通道,从而揭示原油的成藏演化史。  相似文献   

11.
不同油藏的油水过渡带厚度可相差很大 ,有的油藏整个处于油水过渡带。油水过渡带的可采储量取决于其体积 ,以及原始含油饱和度与最终的残余油饱和度的关系。估计过渡带石油储量的常规方法基于假定 :整个过渡带的残余油饱和度恒定不变 ,等于过渡带上方油柱的残余油饱和度。但是 ,过渡带的残余油饱和度取决于原始含油饱和度 ,而原始含油饱和度是随深度向下变小的 ,因此残余油饱和度也是深度的函数 ,这导致过渡带的可采油量由其顶部向底部递减。对这种关系进行了物理模拟研究和解析分析 ,并用扩展的黑油模拟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物理模拟实验时…  相似文献   

12.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它在地质历史中古含油饱和度.油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大于5%,并至少有一部分样品大于10%,水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小于1%.一些油层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高值缺乏指示了快速成藏或浅部成藏.在石油运移通道层段,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主体值为1%~5%,但这些层段在垂向上仅局部分布.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可用于识别古油层,判识古油水界面,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存在早期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原始含油饱和度是影响地质储量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确定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方法主要有油基泥浆取心法、压汞法、测井解释和经验公式等四大类,其中油基泥浆取心是确定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用其它间接方法进行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对比验证的依据。在用油基泥浆取心资料分析原始含油饱和度时,要充分考虑取心井所处油藏构造部位、储层特征及油水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结合测井资料建立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图版,对尽可能多的有效储层进行解释,最后采用有效孔隙体积权衡法选取油藏的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值。  相似文献   

14.
油水过渡带内可采油的数量取决于过渡带内含油饱和度(随深度)的分布、原始含油饱和度与最终含油饱和度(Soitz和Sortz)的关系,以及过渡带容积的大小。传统的做法是,视Sortz为一常数,数值上等于油水过渡带之上油柱的残余油饱和度(Sor)。然而,文献中有限的资料表明残余油饱和度依赖于原始含油饱和度,正如捕集油的关系所描述的那样。因此,最终含油饱和度(Sortz)应该是原始含油饱和度(Soitz)的函数。本文的目的是介绍经最新实验证实的捕集油关系并论证该关系对油水过渡带中储量估算的影响。确定捕集油关系对储量估算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利用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显示在考虑捕集油关系时最大可能增加的效益;第二,利用扩展的黑油模拟法:该模拟法考虑了相对渗透率对储量估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复杂断块油藏受储层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差异及流体毛管力等因素影响,导致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空间差异难于准确表征的问题,基于岩样原始含油饱和度恢复资料,通过分析原始含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对应毛管压力端点值与储层特征参数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原始含油饱和度、毛管压力端点值与储层流动区域指数、油柱高度的关系式,考虑油藏三维空间孔渗分布规律,建立了随储层特征参数变化的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场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计算的开发早期井原始含油饱和度与测井解释结果绝对误差小于0.03。研究成果对精细表征复杂断块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场随储层空间变化的差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 下层系基本概况下二门油田核三段Ⅲ、Ⅳ油组构造形态为被断层复杂化的短轴背斜 ,构造内发育的②、④、⑤三条正断层将该构造切割成四个断块 (Ⅰ、Ⅱ、Ⅲ、Ⅳ ) ,其中Ⅱ断块为主体含油部位 ,在该断块内发育的①号断层又将Ⅱ断块分割成Ⅱ 1、Ⅱ 2两个次级断块 ,油层集中分布于Ⅱ 2断块。单元基础地质参数见表 1。表 1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Ⅲ、Ⅳ油组基础地质参数含油面积(km2 )地质储量( 10 4 t)孔隙度( % )渗透率( μm2 )平均有效厚度(m)油层埋深(m)地层温度(℃ )原始含油饱和度( % )2 3 2 40 2 9~ 19 60 0 3 4~ 2 77810 82 2 0 0 79…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大港孔南官断块19块冲积环境储层岩心划分为4种不同流动单元的基础上,利用核磁共振T2弛豫谱技术,进行了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物性好的流动单元T2弛豫时间长,可动流体饱和度高;可动油饱和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好,与孔隙度相关性差;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为原始含油(气)饱和度的上限。实践表明,该研究成果可指导实际油藏开发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砂岩油藏原始流体饱和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贞 《石油学报》1989,10(2):48-54
本文根据我国东部油气区直接测定的原始流体饱和度和水银毛管压力曲线等资料综合分析,认识到油藏内流体饱和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地层油水密度差的大小,其变化规律受储层的孔隙结构所控制,并随油藏的油柱高度而变化;在气顶油藏的气顶区除气、水饱和度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束缚油;并指出在应用水银毛管压力资料计算含油饱和度时,必须具有可靠的地层油水密度差、油水界面张力及油柱高度等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影响油气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构造、储层物性、岩性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模拟技术,分别建立了高、中、低幅度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砾岩稠油油藏的原始含油饱和度综合充注模式,并应用于塔中16—161油藏油气田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古地层压力是石油地质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中的关键参数之一,利用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参数结合相态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含油盆地古流体压力.但对于含气盆地却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对含气盆地含烃盐水包裹体特点的分析,探讨一种有效的古压力获取方法,并应用于川东北地区普光和毛坝构造的古压力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