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核技术》2015,(1)
为解决铀矿放射性开采安全作业问题,氡的防护尤为重要,而氡运移规律及通风可靠性是解决防氡问题的基础,因此,研究铀矿氡迁移及通风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铀矿井巷道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可靠性技术及氡析出机制,探讨氡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扩散迁移规律,分析巷道内稳态和非稳态下氡的析出与分布,建立氡浓度安全作业条件下的铀矿井巷道通风可靠性模型,并利用MATLAB PDE工具箱开展了巷道氡迁移模拟及巷道通风可靠性数值分析,这为地下空间氡防护和铀矿井通风安全作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铀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是铀矿开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铀矿产资源经济合理的开采和矿山生产的安全。因此,铀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必须贯穿于铀矿开采的始终,甚至于在矿山关闭以后的一定时期内,还应该进行一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以便使放射性的污染不致遗患于后代。  相似文献   

3.
我国核地质事业创建于1955年。近50年来,铀矿地质勘查取得了丰硕成果,提交了一批铀矿工业储量,满足了建国以来国防建设和核电建设对铀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铀矿勘查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放射性地质、物探、化探、水文地质、钻探、测绘、分析测试、遥感、数学地质、计算机应用、仪器检测、生产安全防护等较为完整的铀矿勘查技术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标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铀矿勘查重点的战略转移,即从在南方寻找硬岩型铀矿为主转移到北方主攻地浸砂岩型铀矿,核地质标准化建设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任务。1简要回顾1.1…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铀矿勘探和生产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阶段内铀矿勘探的规模,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发现的主要矿床及其地质类型、铀矿山的生产状况及产量等。文章特别介绍了1990年以后根据国内形势和世界市场经济的变化对铀矿勘探和生产的调整和压缩情况。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是一个铀矿类型多样化、铀资源丰富、铀矿生产手段齐全的铀工业大国。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近年来的铀生产、2种类型的古河道型铀矿及其开发情况,常规铀矿的勘查及其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的能源、矿业政策及铀矿业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美两国的能源、矿业政策及铀矿业现状。中国是一个正在形成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大国,积极发展核电需要铀矿勘探业发现更经济、更多的铀矿。直面中国铀矿勘查程度低、投资不充裕、渠道单一、找铀竞争格局不见端倪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力量,结合国情,紧跟国际找铀矿潮流,为国家核电用铀提供安全保障是铀矿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我国铀矿冶安全环保标准化现状,分析了现有标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下一阶段工作建议。对铀矿采冶进行标准化并全面制定技术标准,是规范铀矿冶作业、保证铀矿冶安全环保、降低铀矿冶放射性污染、减少生产事故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砂岩型铀矿多阶段成矿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以往大量)研究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砂岩型铀矿有着多阶段成矿成因的特点,即沉积-成岩期铀矿化成矿阶段和后生富集期铀矿化成矿阶段,以若干典型矿床为例探讨其成因机制。最后对砂岩型铀矿热液成因说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
引进外资开发蒙古的铀矿资源,使蒙古成为20世纪末亚洲崛起的铀矿资源“殷实人家”。蒙古多尔诺特硬岩铀矿的勘查、开发历程表明,铀矿业属长周期、高风险、大投资的行业。与跨国铀业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铀矿业的勘查与开发都缺乏资金,承受勘查风险的能力低,引进外资开发铀矿业的同时也引进了技术、生产管理及环保经验。跨国铀业公司的活动给人们树立了现代铀业活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美国铀矿总共施工7 209个钻孔,总进尺1 493 520 m;生产铀1 628.55t;铀矿业总支出费用为2.773亿美元,其中铀矿地勘费支出为3 450万美元,占铀矿业总费用的12.44%.铀矿地勘钻探费用为4 460万美元,占铀矿业总费用的16.08%.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初,全球铀矿山产量略有下降,铀的现货价则明显有上涨势头。全球核电耗铀量未出现大波动,总体平淡。虽然铀矿山生产出现若干突发事件,但是铀生产整体呈平稳状态。铀的供需基本平衡。在新世纪初的全球铀矿山产量中,来自硬岩铀矿的产量依旧是主角,而来自可地浸砂岩铀矿的产量小幅度增长,并占全球矿山总铀产量的1/5。少数跨国铀业公司已成为世界各地低成本铀矿生产中心的主要股东,全球大部分开采中的铀矿床、铀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中。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已在铀矿业界中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12.
罗辛铀矿山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尚在运营中的侵入体白岗岩型铀矿。近10余年来,全球铀市场不景气、铀生产疲软、铀矿勘查投资乏力。铀的市场价格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111.8美元/kg U急降至90年代中期的22.1美元/kg U。使用地下常规与露采相结合开发的罗辛铀矿山何以能在不景气的铀市场中持续铀生产的呢?加强矿床、矿物、工艺学研究,降低生产成本,改善铀的营销策略等举措不仅使罗辛铀矿山维持着当前的铀生产,而且还可保证其在未来15a里的持续发展。勘查低成本的铀矿固然重要,但对已有硬岩铀矿加强地质经济学研究,在矿山开发中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旧工艺,开发硬岩铀矿也可像罗辛铀矿山那样,取得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铀矿尘中含有大量的长寿命α放射性核素,其对铀矿井下工人内照射剂量具有不容忽视的贡献。为研究经两种常用口罩过滤后的铀矿尘颗粒物的呼吸暴露风险,本文采用铀矿尘颗粒物的呼吸暴露风险评价模型和经两种常用口罩过滤后的铀矿尘颗粒物的粒径和浓度监测数据,对南方某铀矿井下工人进行了呼吸暴露风险评价,计算了铀矿尘颗粒物的呼吸暴露剂量和暴露风险指数。结果表明:1)在铀矿井下各典型作业场所中,独头巷道、采场和主风机房是铀矿井下工人所受呼吸暴露剂量较大的主要场所;2)佩戴纱布口罩和KN95口罩后铀矿尘所致剂量分别为0.14~2.01 mSv/a、0.03~0.53 mSv/a,佩戴KN95型口罩时的呼吸暴露剂量和暴露风险指数明显低于纱布口罩;3)当铀品位为0.01%~1%,铀矿尘质量浓度为0.01~0.2 mg/m3时,铀矿井下工人所受的铀矿尘颗粒物的呼吸暴露剂量及呼吸暴露风险指数都随铀矿尘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铀矿冶设施退役治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铀矿冶设施退役治理是一项政策性强、公众敏感、环境要求高、治理周期长、涉及面广、耗资大的环境安全系统工程。本文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多年的退役治理工作的实践,对铀矿冶退役治理工作的目标、技术政策、治理原则和治理技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南某铀矿为我国一重要铀资源生产基地,长年的矿冶活动使该铀矿冶地域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定程度破坏。本文以该铀矿冶地域介形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分布与生态特征,并利用该生物评价本矿冶地域地表水放射性污染状况。结果表明,Cypridopsis vidua在溪流与河流中均有分布,Helerocypris incongruens仅发现于河流,两者丰度均不高。利用该两种介形类丰度及总丰度变化可指示水体铀浓度的变化,丰度越小,铀含量越大,反之亦然。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水体铀浓度呈明显负相关,表明也可利用介形类生物指数指示水体铀浓度。该生物指数明显偏低,说明该铀矿冶地域地表水环境质量需要改善,放射性污染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1958~2001年江西E铀矿矿工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江西E铀矿矿工1958~2001年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肺癌死亡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肺癌的标化死亡比与一般人群相比具有显著升高,并与氡子体累积暴露量之间的趋势检验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表明该矿矿工肺癌超额死亡与氡子体累积暴露量有关,这一结论与湖南A矿第Ⅱ阶段调查及法国的同类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通风降氡是铀矿辐射防护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我国铀矿通风技术的发展,以及通风与氡析出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我国铀矿通风技术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958—1965年期间通风降氡技术学习建立阶段,主要为学习引进前苏联的压入式通风方式;1966—1977年期间技术发展平台阶段,体现在以抽出式通风代替压入式通风的应用验证与经验积累;1978—1989年期间理论与技术发展阶段,提出了氡析出渗流-扩散规律与通风方式的相互作用理论,推动了铀矿通风防护技术的发展;1990—2002年期间停滞阶段,以减少通风防护投入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使铀矿通风防护技术研究处于停滞;2003—2016年期间强化发展阶段,以氡析出渗流-扩散规律指导不同采矿方法下的通风防护技术研究与应用。目前,中国铀矿通风正在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风降氡技术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8例铀矿井下作业工人肺癌病因判断的回顾性分析,进一步了解高氡暴露下职业人员患肺癌的高危性和职业性放射性肺癌病因概率判断的科学性,有助于加强铀矿井下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和肺癌病因判断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部分铀矿已经进入退役治理阶段。本文就核工业某铀矿退役治理过程的基本情况和竣工验收的环境监测结果加以介绍,讨论了该矿在退役治理和竣工中及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Attempts were made to remove and to recover uranium present in nuclear fuel effluents and mine tailings using microorganisms isolated from a Japanese uranium mine. Hundreds strains of microorganisms were screened to establish which microorganisms removed the most uranium. Of the tested microorganism strains, an extremely high uranium removing ability was found in some bacteria, including Lactobacillus sp., which can remove about 2,200 μmol uranium per gram dry wt. of microbial cells within one hour. These microbial cells can remove uranium from the uranium refining wastewater with a high efficiency. Lactobacillus cells can remove more uranium from seawater than the other microorganisms which have superior uranium removing capacities from non-saline uranium solutions. The Lactobacillus cells immobilized with a polyacrylamide gel have excellent hand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be repeatedly used in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s. The Lactobacillus cells can be used as an adsorbing agent for the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uranium present in nuclear fuel effluents, mine tailings, seawater, and other waste 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