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性Parkinson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 ,血管性Parkinson综合征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客观存在。文章对血管性Parkinson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电生理学、影像学、临床表现和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Parkinson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基底节区多发性脑梗酯所致的血管性Parkinson综合征与原发性Parkinson病相比,在生化、病理、临床、影像学、电生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对于制定正确的诊断标准、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基底节区多发性脑梗死所致的血管性Parkinson综合征与原发性Parkinson病相比,在生化、病理、临床、影像学、电生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对于制定正确的诊断标准、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震颤麻痹综合征6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山东医药》2004,44(4):6-6
1985年1月至1995年2月,我院收治血管性震颤麻痹综合征(VPS)6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脑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明显(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各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主要从神经心理学、影像学、电生理学、生物学和基因方面对VCI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献杰  韩巨 《山东医药》2005,45(19):83-84
血管性痴呆(VD)指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多数发生于脑卒中之后,主要与梗死或动脉粥样硬化有关,30%左右的脑血管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智能障碍,鉴于目前脑血管病已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VD患者也越来越多。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射频消蚀术的发生与发展,预激综合征患者房室旁道的精确定位显得愈加重要。左侧房室旁道的定位首先在冠状静脉窦内进行,传统的方法是双极记录,即以冠状窦内四极或多极导管的每二个电极组成相关电极。实践中我们发现,单极记录可能更简便省时,介绍如下。病例和方法患者男性,28岁,主因阵发性心悸6年且药物治疗无效于1992年6月入院行射频消蚀术。心悸时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时呈正常心电图,临床初诊为隐匿性旁道。体  相似文献   

8.
207例预激综合征的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7例预激综合征行电生理检查.检出心律失常171例.占82.6%。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占所有心律失常的80.4%,心房颤动13.1%,其他6.5%.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占我院同期室上速的56.5%.远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4.4%)多见。隐性旁路在室上速中占29%,居首位。上述情况反映我国人室上速的构成比可能与西方国家不同。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组由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以强直、动作缓慢为主的综合征。本 病理学改变特点,从而更深入地阐述其发病机制,并综术写其有关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及可能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用食管心房调搏结合多导同步描记术对33例预激综合征伴宽 QRS 心动过速进行电生理检查。提出了反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正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束支传导障碍的食管调搏诊断标准。讨论了这些标准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意义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HELLP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HELLP综合征的定义HELLP综合征即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中H(hemolysis,H)为溶血,EL(elevatedliverenzymes,EL)为肝酶升高,LP(lowplatelet,LP)为血小板减少。该综合征为子痫前期-子痫的并发症,其命名首先由Weistein于1982年提出〔1〕。2 HELLP综合征的病理学特点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为HELLP综合征的标志。但是,这种微血管病变并非HELLP综合征所独有,它也可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脏疾病、溶血尿毒综合征、子痫和癌症等疾病…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问题(附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4例老年人因患肺炎、心肌梗塞、肠梗阻术后等病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活者2例,死亡12例,其中10例有病理检查。病理所见均有肺实变,肺泡透明膜形成。痰细菌培养主要为绿脓杆菌、克雷白杆菌等革兰阴性菌。ARDS与老年人肺部感染、冠心病、肺水肿关系密切。相互影响。通过病例分析提出早期诊断的要点。治疗关键是纠正基础疾病和严重的低氧血症,有效的抗炎,机械通气加呼气末正压。体外膜肺和激素在治疗上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素在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中的分布与聚集状况.方法 对123例首次发病的年龄≥60岁的脑血管病患者,根据简易精神智力量表(MMSE)和美国精神病学第4版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痴呆诊断标准确诊为VD者40例(VD组);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选择脑卒中部位、性质与之相匹配的非痴呆的脑血管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非VD);另自门诊和住院一般疗养的老年人中选择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其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指标. 结果 收缩压、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 h P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在对照组、非VD组、VD组依次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呈下降趋势.收缩压、2 hPBG、HOMA-IR在V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D组MS患病率(57.5%)和危险因素个数(5个危险因素发生率为1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5%和2.5%,P<0.01).结论 老年VD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代谢紊乱,早期干预将有助于延缓和减少痴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Alzheimer病是否属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范畴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对Alzheimer病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逐渐发现血管性因素在AD的发病及疾病进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流行病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不断有证据证实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AD是老年变性病,病因与遗传、病毒感染、炎症、铝中毒、胆碱系统功能缺陷、细胞骨架改变以及颅脑外伤有关,均未提及与血管性因素有关,而是把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截然分成变性和血管病两个概念,把是否有脑血管病作为区分AD与VaD的要点,品然这样的分类已显示出局限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这一概念的提出为AD的归属提供了新的方向,AD是否应该属于VCI的范畴呢?这个问题的澄清不单是简单意义上概念的转换,而将会为AD的诊断和早期防治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肝肾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建高  王国良 《肝脏》1999,4(2):106-108
肝肾综合征(HRS)系指严重肝病或急性重度肝损害患者在肝功能衰竭基础上所发生的特发性进行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它是肝功能衰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肾脏无原发疚患,肾脏的病理组织学无明显发现或仅有轻度非特异性改变。如果肝病获得改善,肾功能亦随之恢复正常。因此,HRS是严重肝病患者自发性或反应于肾血管循环改变而发生的肾功能不全,HRS的诊断需排除引起肾衰竭的其它原因。HRS常继发于各种类型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暴发性肝衰竭、重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及妊娠急性脂肪肝等严重肝痫。其特点为进行性少尿和氮质血症,但肾小管功能基本正常,尿钠低,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之比〉1.1。HRS的持续和发展可转化为急性肾小管坏死(ATN),部分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不经HRS而直接发生ATN。临床上,无论是急性肝衰竭还是晚期肝硬化患者均常伴有HRS(发生率为42%~84%)。有报道称,死于肝昏迷的肝硬化和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分别有84%和73%伴有HRS。HRS患者预后不良,大多数近期内死于肝衰竭、胃肠道出血或感染,而肾功能衰竭本身并不是决定患者能存活多久的重要因素,真正死于尿毒症的HRS患者很少(低于11%)。  相似文献   

17.
王兆钺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2):802-805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理是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因突变,导致血浆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vWD相当常见,但轻症患者可无出血表现,故很难准确统计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一般在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vWF-cp)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分别于急性期(入院后即刻)和恢复期(4周)采血.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各17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WF活性水平,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结果 ①血浆vWF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10%±25%、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期131%±25%,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84%±19%和对照组72%±13%(P<0.01);亦高于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恢复期为77%±9%,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76%±11%)(P<0.01);②急性期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53%±12%、急性心肌梗死组46%±12%,均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77%±10%和对照组81%±17%(P<0.01);亦低于该组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分别为80%±7%和81%±7%,P<0.01);③恢复期各项指标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vWF水平升高、vWF-cp活性降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预激综合征多发性房室旁路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室电风暴三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室电风暴,均为中老年患者,发作心室电风暴前后均证实存在严重的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例1,2发生在阿托品静脉推注后,其中例1单纯使用胺碘酮及电击复律/除颤,效果不佳,死亡;例2在上述基础上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患者获救;例3在临时起搏器的支持下,电击除颤/复律、胺碘酮及美托洛尔联用,最终获救。提示:β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胺碘酮对终止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合并心室电风暴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