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DGGE技术检测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和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其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名慢性牙周炎志愿者,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唾液样本,采用PCR扩增细菌16Sr RNA V3区后,运用DGGE技术分析各组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数字化软件Im age J将DGGE凝胶图谱转成数字信息,对所得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 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聚类分析(C luster Analysis)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结果:DGGE图谱显示:龈下菌斑DGGE条带数目为11~28,,平均19;唾液DGGE条带数目为11~24,平均17;PCA结果显示:龈下菌斑与唾液比较有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显示:龈下菌斑、唾液形成5个明显聚类群,在同一聚类群中相似度高,在不同聚类群中相似度低,表示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之间有显著差异;PLS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有显著差异。结论:DGGE是一种能直观显示微生物群落的指纹技术。通过该技术能检测牙周、唾液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本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基于16S核糖体DNA(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1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治疗前后龈下菌斑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变化,探讨应用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变化作为牙周炎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4年3—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SRP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在研究对象的同一位点采集龈下菌斑样本,提取样本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测序,分析各组样本从门到种各水平的菌群分布及相对丰度.结果 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到16个菌门,有8个门的细菌在牙周龈下菌斑菌群结构中占主要地位(99%);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到128个不同菌属,SRP治疗后3个月坦纳菌属(Tannerella)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在种水平上,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被检出,SRP治疗后3个月福赛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和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具多样性,SRP治疗前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相对丰度降低,而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升高,SRP治疗可以明显改变龈下菌群构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慢性牙周交患者和牙周健康人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总菌量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所占比例,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集经常规PCR方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为阳性的7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25例牙周健康者的龈下菌斑,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样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总菌量;构建含有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真细菌扩增片断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结果 本研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病变位点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数量和总菌量均比健康位点高(P<0.001),两组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在菌斑中的比例没有差异(P>0.05);细菌数量与探诊深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不同的探诊深度牙龈卟啉单胞菌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水平及细菌总量与牙周状况、牙周炎发展有密切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牙周病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国牙周健康者和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情况,探讨两种细菌在中国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机理.方法 收集65例牙周健康者、6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方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结果 牙周健康者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检出率分别是21.6%、12.3%,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位点两菌检出率分别为74.2%、58.1%,牙周炎健康位点两菌的检出率分别是22.6%、4.8%.牙周炎病变位点两种细菌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牙周健康者和牙周炎健康位点(P<0.001);福赛斯坦纳菌在牙周健康者中的检出率高于牙周炎健康位点(P<0.05);牙周健康者和牙周炎健康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没有差异.慢性牙周炎患者两菌联合检出率为51.6%.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以及两种细菌联合感染与牙周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牙周病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群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动态观察龈下细菌治疗前后在口腔内定植的变化,为牙周病病因学研究和治疗方案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测量牙周探诊深度,提DNA,洲浓度。扩增全细菌16SrRNA基因片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离,选择特异性的DNA条带,回收、测序。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治疗后消失的两个DNA条带与牙龈卟啉单胞菌有98%和99%的同源性;治疗后新出现的两个DNA条带与卟啉菌属的一种有99%的同源性。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是慢性牙周炎的重要可疑致病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适用于分析大量微生物标本分布和类型。  相似文献   

6.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和颊黏膜中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牙周健康者及牙周炎患者在颊黏膜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探讨其与牙周炎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40例牙周健康者和39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别收集颊黏膜和龈下菌斑样本,提取细菌DNA,设计细菌通用引物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特异引物用于PCR扩增,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结果 牙周健康组菌斑样本和颊黏膜样本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32·5%,而牙周炎组菌斑样本和颊黏膜样本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9·23%和46·15%。牙周炎组菌斑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高于牙周健康组,颊黏膜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牙周炎组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高于颊黏膜, 牙周健康组两部位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除在菌斑中有高检出率外,在颊黏膜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颊黏膜也是牙周细菌在口腔定植的重要部位,牙龈卟啉单胞菌也可在健康人群中检出,提示其有可能是口腔内固有菌群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单纯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龈下菌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纳入广泛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口腔卫生宣教,并同时进行龈上洁治。一周后进行超声结合手工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在基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记录临床指标并采集龈下菌斑。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16S rRNA V3-4区测序,比较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变化。结果 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各时间点样本中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明显变化,PCoA显示仅治疗后3个月与基线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个月,临床指标探诊深度显著减小,卟啉单胞菌属、密螺旋体属、坦纳氏菌属、产线菌属等致病相关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金氏菌属等牙周健康相关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治疗后6个月,虽产线菌属等致病相关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仍较基线显著降低,但种类数量较3个月时减少;探诊深度较基线明显降低,但较治疗后3个月显著增加。结论单纯机械治疗有助于缓解牙周炎症并改善龈下菌群的失调状态,在治疗后3个月内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u,Pg)的检测,探讨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Pg的定植规律.方法 选取90例CP患者和90例AgP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共采集龈下菌斑样本1620个,运用AmpliFluor终末点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检测Pg含量.结果 治疗后6周CP和AgP组Pg活动位点分别为61(22.6%)和66(24.4%)个,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Pg活动位点在治疗前检测的牙周临床指数高于Pg静止位点.治疗后12周两组Pg活动位点分别为96(35.6%)和18(6.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Pg活动位点在治疗后6周时检测的牙周临床指数高于Pg静止位点.结论 在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时,CP和AgP患者Pg定植均已开始,仉是两组定植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在牙周基础治疗后,治疗前牙周组织炎性反应严重的龈下位点Pg易于定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探索和比较重度牙周炎和中度牙周炎患者龈下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方法:选取17例中度或重度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症状将其分为重度牙周炎组9例与中度牙周炎组8例。收集提取其牙周袋内龈下细菌进行16S rDNA测序,然后对每个样品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y unit,OTU)丰度和每个水平的分类(域、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统计并进行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分析,最后对每个样品的16S rDNA组成数据分析并预测细菌功能。结果:从龈下样本中获得的高质量的序列(555028)分为373个OTUs,代表303个独立的种,隶属于138属75科,47目,28类,12门。两组共332个OTUs,表明核心龈下微生物的存在。龈下微生物的优势菌门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门和螺旋菌门,优势菌属包括梭形杆菌属、链球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奈瑟氏菌属和密螺旋体属。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重度牙周炎患者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中度牙周炎组。β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所有样品中共预测到39种代谢功能,主要集中于膜转运(10.9%)、复制和修复(9.9%)、糖代谢(9.3%)、氨基酸代谢(9.1%)、翻译(6.9%)、能量代谢(5.8%)和不良性征(5.1%)。结论:牙周炎患者龈下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与稳定的群落结构,龈下细菌的功能与口腔其他部位的细菌相同。牙周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龈下细菌的多样性有关,但与细菌的群落结构尚未发现相关性。鉴于牙周炎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共生性,调控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功能发挥的治疗策略应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牙周炎龈下菌斑肽酶的椅旁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龈下菌斑肽酶活性与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探讨牙周炎活动性的监测方法。方法利用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60例成人牙周炎患者共72个位点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菌、福塞氏类杆菌、齿垢密螺旋体来源的肽酶活性,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区分阳性和阴性;在波长666nh下测吸光度值,定量反映肽酶活性。结果牙周炎位点肽酶活性(0.43±0.1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13±0.03),差异有显著性(P<0.01);肽酶活性高低与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牙龈指数呈正相关关系。结论Periocheck方法能够快速、简便、灵敏地检测龈下菌斑肽酶活性,反映牙周临床指标,可用于牙周炎活动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动态观察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经Er: YAG激光治疗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并与不伴全身疾病的慢性牙周炎龈下菌群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11例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的13对患牙(26个位点)作为试验组,分别进行Er: YAG激光治疗和超声治疗,采集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的龈下菌斑;同时收集11例牙周状况相近的不伴全身疾病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3个位点的龈下菌斑作为对照组,分析试验组是否有菌群种类变化。提取龈下菌斑DNA,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离及条带回收测序。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牙龈下菌斑的优势致病菌存在差异,分别为中间普雷沃菌和福赛斯坦纳菌。激光组治疗前后龈下菌群构成也发生改变,治疗后1个月,有的条带表达减弱或消失,并有新条带出现;测序结果表明,新出现的条带为放线菌的一种,减弱、消失的为福赛斯坦纳菌。结论 Er: YAG激光治疗前后龈下菌群的构成发生变化,治疗后1个月是关键时期;治疗后3个月,激光治疗在阻止细菌再定植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rgpB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rgpB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个,设计引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rgpB催化域基因进行扩增,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将牙龈卟啉单胞菌分为4个基因型。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rgpB-cdⅣ型检出率最高为52.78%,与Ⅰ、Ⅲ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病变轻部位rgpB-cdⅡ型检出率为75.86%,显著高于其他型(P〈0.01)。结论rgpB-cdⅣ型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最密切,在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rgpB-cdⅡ型可能与慢性牙周炎无关,为健康人群或牙周健康部位的定居菌。  相似文献   

13.
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是发生于全身健康者的进展迅速、有家族聚集性、不同于慢性牙周炎的一类牙周炎,好发于青少年,主要致病因素是龈下菌斑。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是牙周炎治疗的第一步,也是牙周手术、种植、修复及正畸等治疗的基础。采用超声波洁牙机和手用器械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 illus actinomycetem com itans,A.a)在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和颊黏膜中的分布。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AgP)、慢性牙周炎患者(CP)、牙周健康者口腔龈下菌斑和颊黏膜中的A.a进行检测,分析该菌分别在两部位的相对含量。结果:AgP组菌斑和颊黏膜样本中A.a阳性检出率均为41.7%,分别高于CP组(菌斑16.7%、颊黏膜10.0%)和牙周健康组(菌斑和颊黏膜均为0%)。AgP组A.a在菌斑和颊黏膜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8.5%和22.2%,高于CP组(菌斑19%、颊黏膜12.75%)。结论:A.a不仅存在于龈下菌斑中,也能够粘附于颊黏膜;A.a是AgP的主要优势菌也参与了CP的菌群组成。  相似文献   

15.
牙周炎患者健康部位与病变部位龈下菌群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着重比较牙周炎患者病变部位与健康部位龈下菌群的细菌组成差异,寻找优势菌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血链球菌是健康部位主要优势菌,血链球菌与产黑色素G~-厌氧杆菌部位百分比呈负相关,牙周可疑致病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比较同一患者病变部位与健康部位龈下菌群变化,对研究牙周微生态环境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检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的7种病原微生物,旨在寻找AgP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方法应用以16S 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5例AgP患者和17名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7种牙周病原微生物: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氏菌(Tf),牙密螺旋体(Td),直肠弯曲杆菌(Cr),中间普氏菌(Pi),变黑普氏菌(Pn).结果55例AgP患者中仅有1例检测出Aa,而在健康对照者中未检出该菌.Pg、Tf、Td和Cr在AgP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1.8%、83.6%、80.0%和81.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7.6%、11.8%、5.9%、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Tf、Td和Cr 4种微生物在AgP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它们的共同定植可能在AgP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3种寡核苷酸探针对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采用寡核苷酸探针研究龈下菌斑中3种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 利用3种寡核苷酸探针对 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60个患病位点、10例健康人的10个健康对照位点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进行检测。结果 牙周炎位点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分别为91·67%,90·00%和95·6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位点;有83·33%的牙周炎位点同时检出3种致病菌,3种细菌检出情况为两两正相关(P<0·01)。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牙密螺旋体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很高,它们间可能存在相互协同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52例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并根据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Ⅱ型fimA和Ⅳ型fimA菌株的分布.结果: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阳性检出率是76.9%.牙周袋PPD>6 mm位点龈下菌斑标本的P.gingivalis检出率高于4<PPD≤6 mm采样的位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分别是:ⅡfimA型为37.5%,ⅣfimA型为22.5%.结论: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较高的检出率.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毒力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五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分布。方法选择27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每位患者选取牙周袋最深的两个位点作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反杂交的方法对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五种微生物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在所检测的54个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8.15%、92.59%、100%和98.15%;伴放线菌嗜血菌检出率较低,为20.37%。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检出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微生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多存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同时感染,且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感染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52例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并根据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Ⅱ型fimA和Ⅳ型fima菌株的分布。结果:16S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阳性检出率是76.9%。牙周袋PPD〉6mm位点龈下菌斑标本的P.gingivalis检出率高于4〈PPD≤6mm采样的位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分别是:Ⅱ fimA型为37.5%,ⅣfimA型为22.5%。结论: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较高的检出率。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毒力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