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乡土文学与现代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乡土文学思潮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的新一代知识者已走出其民俗社会的传统背景,在期待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标志着现代民俗美感的诞生与新的文明背景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与现代文化的历史联结与审美关联,亦即乡土文学产生的美感条件与历史条件是现代中国的文化起点与文明诱因,其美学意蕴与文化实质是对传统社会尤其是民俗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文化思潮其背景深处的新的文明要素是关于国民性主题的思考与现代文明的建设,审美内核是现代民俗美感。乡土文学固然表现了地方特色与风俗画卷,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对此所采取的批判态度与反思视角的现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近代上海地区由于欧风东渐,社会风俗与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却依然保持其相对恒定的性质.游戏作为民俗事象,在近代上海社会风气变化中又呈现了新的特征,而通俗小说在反映世俗生活中所形成的游戏特征和游戏观念,既有对游戏之俗传统的继承,又呈现了风俗变异时期新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武陵古镇民俗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地区有许多古镇于清末民初形成了完整的民俗体系。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武陵古镇民俗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前后,随着古镇旅游的开发,出现了民俗复活、重构、复制、创新、变异等情况。传统民俗市场化以后已经脱离原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的民俗具有表演性、商品性、展示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特征。因此,只有将传统的良俗与现实生活中的良俗相融合,并为当地人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其民俗才最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国家精神建构的一部分,也是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共性”和“个性”的关键因素。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受到乡村民俗与宗教文化的交互影响,其乡村社会更加复杂,社会治理更加难以协调,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对乡村社会的解构,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发生了流失与变异,给乡村自治带来了新的局面。研究民族地区乡村传统文化的变迁以及乡村政治的新态势,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各种影响,通过对乡村政治的内在需求研究乡村文化的重建,寻找二者的契合与互构。  相似文献   

5.
影视民俗是在时空文化交织的背景下,通过原型采借、模仿与改造而成的一种新兴民俗形态。它既是新时代下贴合人们心理需求而衍生的泛民俗,又是助推“方俗”走向“风俗”的数字民俗。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媒介要素,尽管影视民俗具有一定的商品化特征,但其多元意义语境广泛体现着诠释原始民俗元素的文化精神、促进观众民俗文化认同以及拓展观众社会认知等多重价值意蕴,与传统民俗学的研究旨趣相同。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依托“南狮”文化,着力创设多元场域,不仅生动地向观众传递着“南狮”文化精神,还巧妙联动现实,凸现极为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表达特征,对之考察或能为深化影视民俗研究提供案例思考。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影视民俗的未来发展应继续依托并吸取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加强民俗事象的文本演绎,并着眼现实语境,促进传统民俗的元素重构,深化影视民俗资源开发,为实现地方民俗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形成关键合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的文化渊源及语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人类社会信息传媒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渊源的追溯,揭示了网络语言随计算机网络传媒的出现而产生的必然性;之后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传统语言发生变异的主、客观社会语境因素,阐释了网络语言在虚拟、自由、开放的网络语境中所体现出的语体特征;最后针对网络语言给传统语言和现代社会文明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指出了对其进行规范和整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近现代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岭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十分显著的特征。正是这些历史特征,生成了岭南近现代文化精神的优长,同时它也决定了岭南近现代文化精神的一些不足方面。因此,研究此一时期的岭南文化,首先必须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特征,考察其对地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从广州传统的郑仙诞(白云诞)节俗到九月九的重阳登白云山,是传统民俗现代化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个融合、转变的过程是民俗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密切关系的反映,一方面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在内容、形式、意义等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它说明,传统民俗不仅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发展,而且能够在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中日建筑民俗的变迁中,体味两种文化背景所铸造的民俗特征及所构建的文化空间,有助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从"龙"、"气"等风水理念之差别入手,对中日建筑民俗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展示出我国两大风水流派"形势宗"与"理气宗"的吉凶观念;对照证实主义的科学方法和自然生态景观理论,剖析两国建筑民俗变迁、发展的要义及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风水"在中日建筑文化中都有着长久的传承,应该给"风水"一个生存的空间,留待进一步研究和感悟。民俗中的"玄学"部分,其中有些神秘文化现象虽至今仍未能以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但其与"科学"并非一定存在矛盾,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妨令其共存。  相似文献   

10.
"三重门"形成于传统社会,并在现代社会延续与变异;"三重门"阻碍现代话语背景下的两性和谐;开掘河洛文化资源,建构两性和谐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1.
岭南的传统建筑装饰雕塑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有着重要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在科学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的浪潮中,岭南的建筑装饰雕塑艺术同样不可避免地经受着考验。因此,对岭南传统建筑装饰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以及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文化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剖示中国传统化与中国民俗心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民间信仰在民俗心理中的地位,并着重解析了中国传统化对现代民俗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民俗学视角探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苗族民歌传统音乐融相关学科与研究领域的音乐人类学理解范式和综合艺术模式的现代性转变。它簇生性地展示了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民间音乐的深刻内涵,更深入更广泛地解析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民间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生态文化保护的维护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价值。注重回归生活文化,体现民族独特性特征,融合民族多元文化,展现人类再创造力是传统音乐“活态保护”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民间音乐的保护要特别关注传承人的音乐活动,将其置于特定时空中,并利用区域差异性特征,采取多样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的出版,体现了中国学者充分理解民间故事的地方性与"国际性"特点的努力.故事类型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民间故事的总体风貌,为探讨中国民间故事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民间故事之间的交流影响提供了基础.民间文化的研究亟待从学科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传统文化资源等方面增强学科的对话力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间年画艺术这一绘画体裁,有它自身的美学原理。从民俗学、人类学来看,它留有人类早期巫文化的部分痕迹,是部分巫文化的绘画表现,有助于我们阐释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汕尾蛋民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分析 ,全文分为历史来源和分布、居住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信仰民俗、蛋歌六部分 ,论述了蛋民民俗在 1949年以前、1949年以后到现在这两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迁。在 1949年以前 ,蛋民民俗文化和水上生涯息息相关 ,较多的具有原型文化的特点 ,以缓慢的速度变迁。 1949年以后 ,在政治因素和经济大潮的影响下 ,蛋民民俗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 ,它不断调整脚步 ,在变化中有所保留 ,逐渐趋同于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7.
从生存活动的主体存在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和性质是对传统民俗学客观化研究的反拔。民俗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为持存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化。民俗的化结构的模态化证明,民众不仅生活在物质形态的化中,更生存于精神信仰性观念化中。人类与民俗相伴而生,从远古一直走到现代。民俗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当地仍称神庙所在农田为“蛋家宫”。品清湖边的蛋涌 ,因聚居人数众多的蛋民 ,形成蛋涌、蛋家涌诸圩落 ,村名犹保留至今 ,不过因与闽南方言土音相同而被讹为“东涌”、“东家涌”罢了。明清时期 ,海丰县蛋民人口大增 ,遍及全县各个港口。据清代嘉庆三年 (公元 1 798年 )秋重修的马宫“天后庙”的石碑记载 ,康熙中年重修“天后庙”时 ,本港渔民募款的蛋户有 2 4 8家 ,人口近 1 0 0 0人。清光绪33年 (公元 1 90 8年 )汕尾港已初步形成经济繁荣的渔港 ,蛋民人口达 70 0 0人 ,处于鼎盛时期。“迨至民国 2 0年初 ,汕尾尚有蛋户男女四千人 ,加上…  相似文献   

19.
槠山刘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保持着自古承袭下来的淳朴民风、民俗。通过考察研究槠山刘姓百姓在传统节日、生活起居、交往礼仪中特有的民俗活动,阐述了传统民风、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值得当今社会继承和发扬以利全社会基本道德的规范。本文对于地方民俗学、文化史、思想史等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