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硫磺熏蒸中药材是一种古老的药材养护方法,在药材的储藏和保管上曾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近些年来,随着硫磺熏蒸机制的进一步阐释以及人们对药品安全性的重视,中药材的硫磺熏蒸养护方法一度受到人们的质疑.笔者综述了近20年的文献,认为对于硫磺熏蒸养护方法不应该完全摒弃,而是要选择性的传承,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相关药监部门 参考.  相似文献   

2.
硫磺熏蒸中药材及饮片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静静  刘晓  李松林  蔡宝昌  蔡皓 《中草药》2010,41(8):1403-1406
硫磺熏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养护方法,具有干燥、增白、防虫、防腐和防霉变等作用,在中药材及饮片的加工贮藏过程中应用普遍。硫磺熏蒸后,中药材及饮片会残留大量的二氧化硫,而且化学成分会发生量或质的改变,进而影响药理作用,降低饮片质量。深入探讨了硫磺熏蒸对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的影响,并对中药材和饮片中SO2的检测方法进行简要介绍,为控制硫磺熏蒸在中药材及饮片加工贮藏中的使用,寻找替代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硫磺熏蒸工艺对中药材二氧化硫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磺熏蒸中药材是我国传统的药材养护方法之一.由于其除虫防霉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价廉易得,被相当多的中医院特别是基层中医院普遍使用.但由于硫磺熏蒸后中药材的性状多有改变,且熏蒸后的中药材中残留的二氧化硫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影响(据报道,中药材中二氧化硫含量超过0.05%就会产生令人不适的味觉[1]),因而控制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成为硫磺熏蒸工艺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在确定所选熏蒸工艺能对试验中药材防虫保质1年的基础上,以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硫磺熏蒸工艺,以达到中药材除虫防霉且低毒(SO2)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硫磺熏蒸后有害物质及其危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硫磺熏蒸是基层中药材生产中常用的防腐、防虫、杀菌方法,广泛用于中药材和食品的加工贮藏。近年来,由于部分商家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保水增重及美化外观色泽,过度使用硫磺熏蒸,导致二氧化硫(SO2)及有害重金属等的残留,严重影响了中药材品质。该文从硫磺的种类及用途入手,对硫磺熏蒸方法、硫磺熏蒸的中药材品种、硫磺熏蒸中药材的有害物质残留及其危害进行概述总结,深入探讨硫磺熏蒸中药材后有害物质的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为中药材硫磺熏蒸方法的规范化及替代技术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硫磺熏蒸及其现代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虫蛀,发霉等现象是中药生产中面临的难题。传统加工方法生产效率低,不能有效保证中药材的品质。硫磺熏蒸由于其成本低,操作简便,是目前基层首选的中药材加工方法。中药经硫磺熏蒸后虽然能解决局部问题,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长期服用硫熏中药材可能对人体肝、肾等脏器造成较严重的危害。该文对硫磺熏蒸的应用沿革,其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相关的限量标准进行一个综述,并简要介绍了现代加工技术在食品及部分中药材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在中药材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中药材硫磺熏蒸的替代技术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药养护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中药养护的常见方法进行综述,提出中药养护在中药材生产、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对确保中药的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适当的中药养护,如过量硫磺熏蒸等会影响到中药材的品质和临床疗效。中药材安全、科学、经济和适当的养护方法学的研究可为中药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奠定质量基础。  相似文献   

7.
硫磺熏蒸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分析了解硫磺熏蒸中药材后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结果:根据测定的黄芪、薏苡仁、百合、桔梗、白芍等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量最高达291.8mg/kg,最低64.1mg/kg。结论中药材经硫磺熏蒸后二氧化硫残留量差异较大,应引起重视,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硫磺熏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产地加工养护方法,具有杀虫、防霉和增白等功效。然而硫磺熏蒸也会导致中药材活性成分转化,生成新的化合物,存在药效和毒性改变的隐患。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硫熏熏蒸中药材化学成分的转化规律,为进一步评价硫熏工艺的合理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养护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的养护贮藏关系到中药材的质量,是中药材安全有效的基础。硫磺熏蒸法、微波加热技术、远红外加热技术、辐射灭菌技术、气调养护技术及超高压处理技术等已经逐步应用于中药材养护中。本文综述了这些技术在中药材干燥、防霉保鲜等方面的应用及对药材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的影响,为系统研究各种新技术在中药材养护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ICP-AES法检测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中金属元素及微量元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测定硫磺熏蒸前后中药金银花中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再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金属元素及微量元素.结果 中药金银花中Al、Fe、Mn、Zn、Cu等元素含有量丰富,硫磺熏蒸后金银花中S、Al元素的含量有显著升高(P<0.05),并伴有铬残留量的增加.结论 硫磺熏蒸工艺能导致金银花中S元素量升高和铬残留的增加,测定金银花中金属元素及微量元素对于全面和客观评价其质量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菊花硫熏前后气味的显著差异,采用电子鼻技术对其进行区分与鉴别,以期探索一种气味鉴别菊花药材的新方法。方法:利用电子鼻技术,测定菊花在其电子传感器阵列上的最大响应值,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10种机器学习法方法(Machine Learning,ML)对响应值进行分析并建立判别模型。结果:菊花是否经过熏硫,其气味差别显著,采用PCA及BF Tree、J48、Random Tree等6种机器学习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判别,正判率高。结论:电子鼻技术可以对“菊花是否熏硫”进行准确判别,可将电子鼻技术结合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到菊花的质量评价中,为电子鼻的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2.
硫磺熏蒸对中药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磺熏蒸是近现代中药材产地加工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中药材在硫熏过程中因熏蒸作用、硫磺作用或两者的混合作用,某些活性成分发生了量变或质变,同时导致了二氧化硫与重金属残留,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品质,极大地限制了中药产业的良性发展。该文从中药化学成分分类的角度出发,初步阐述各类成分在硫熏过程中的变化,旨在结合中药材的不同性质,研究其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对质量带来的影响,为优选其最佳的加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以确保中药材质量的安全、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硫磺熏蒸白芍在储藏一年中其芍药苷及二氧化硫残留的变化,为解决白芍质量与安全的硫磺熏蒸相关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白芍与硫磺熏蒸白芍药材及其饮片在相同条件下储藏一年,分别测定其芍药苷、二氧化硫残留量。结果:白芍硫磺熏蒸后芍药苷含量显著性降低;在切片及煎煮过程中芍药苷也有所下降;芍药苷含量最低为2.805%;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芍药苷含量不低于1.6%的要求;硫磺熏蒸会导致二氧化硫残留,以饱和硫磺熏蒸白芍,残留量最高为284.239 mg·kg~(-1),但低于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查项目限度"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400 mg·kg~(-1)"的规定;且在切片、煎煮以及储藏过程中会损失大部分。结论:白芍经硫磺熏蒸后,芍药苷含量下降明显,且有二氧化硫残留;但软化、切片及煎煮过程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大大降低,硫磺熏蒸技术现阶段可以保留。  相似文献   

14.
多指标综合优选黄芪药材硫磺熏蒸替代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药材在产地加工过程中,常采用硫磺熏蒸的方法,以达到防虫、防霉、易于干燥的目的,但其对黄芪药材的内在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亟需开发硫熏的替代技术。该文以黄芪药材外观性状、有效成分含量、含水量、浸出物含量和微生物含量为指标,比较9种加工方法(传统加工方法、硫磺熏蒸和7种替代加工技术)所生产黄芪药材的质量优劣。最终确定热风微波联用技术可作为黄芪药材的硫磺熏蒸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含水量、不同熏硫时间对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影响,为建立党参药材的标准化熏硫工艺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Ⅸ U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对熏硫后的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水分党参经过不同时间熏硫后,发现当党参水分含量分别控制在15%、25%、35%时,熏硫时间分别控制在21h、18h、15h以内,二氧化硫低于400mg·kg^-1;水分含量在65%左右或趁鲜熏蒸后,二氧化硫残留量超过400mg·kg^-1。结论:二氧化硫残留量与熏硫时药材水分及熏硫时间有相关性,药材水分越高、熏硫时间越长,二氧化硫残留量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硫磺熏蒸对白芷中欧前胡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产地采收白芷的新鲜样品,每份样品均一半按照传统方法进行硫磺熏蒸,另一半切片后自然晾干(非硫磺熏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白芷中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选择210~800 nm范围内的最大绘图。结果收集了29批新鲜白芷的根,非硫磺熏蒸和硫磺熏蒸加工获得的白芷药材中欧前胡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02%、0.120%;与非硫磺熏蒸比较,硫磺熏蒸加工获得的白芷药材中,欧前胡素的含量下降了6.77%~77.56%,平均下降39.86%。结论白芷中欧前胡素的含量经硫磺熏蒸后明显下降,提示白芷的生产和加工不宜采用硫磺熏蒸技术。  相似文献   

17.
硫磺熏蒸前后当归中阿魏酸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硫磺熏蒸前后对不同产地当归中主要化学成分阿魏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RP-HPLC法对3个不同产地经过硫磺熏蒸与未经过硫磺熏蒸的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85%磷酸溶液(17∶83),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316 nm。结果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12.87%,RSD=4.4%(n=6)。在当归的加工炮制中,经过硫磺熏蒸的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分别为0.047%(产地甘肃)、0.057%(产地四川)、0.051%(产地云南);未经过硫磺熏蒸的当归中阿魏酸含量分别为0.139%(产地甘肃)、0.076%(产地四川)、0.059%(产地云南)。结论在当归的炮制加工中,硫磺熏蒸对当归中阿魏酸的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吴晓毅  巢志茂  孙文  王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863-1868
白芷中的香豆素类成分在硫磺熏蒸后显著下降,因此需要对硫磺熏蒸的白芷建立快速定性鉴别,并建立欧前胡素含量定量模型,实现药材质量控制的目的。该文使用近红外(NIR)漫反射光谱技术采集硫磺熏蒸和非硫磺熏蒸的白芷的NIR光谱,以一阶导数和矢量归一化的方法进行预处理,采用OPUS/INDENT定性分析软件Ward’s Algorithm法进行聚类分析,在8 806.0~3 811.0 cm-1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简单,快速地鉴别白芷是否被硫磺熏蒸。同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欧前胡素分析值为参照,结合OPUS/QUANT定量分析软件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欧前胡素含量的定量模型。该模型的相关系数(R2),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和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982 8,0.006 8和0.011 8。建立的欧前胡素NIR定量模型可准确地用于快速测定白芷中欧前胡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