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船底附着海生物及防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船底附着生物的防除 ,对提高舰船的军事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有效防除船底附着生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试通过对海军舰船附着生物特点和机理的分析及对舰船航速、海洋设施的影响 ,浅谈如何做好舰船附着生物的防除。1 海洋附着生物的附着特点和机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用二氧化铅阳极电解海水施氯防除管道内附着贻贝。此法简便安全,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电流效率高,消耗阳极材料又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吴正伟  周怀阳  吕枫 《海洋工程》2017,35(5):110-117
几乎任何固体构件物放入水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生物附着现象,这极大地限制了海洋观测设备的长期运行。目前有多种防生物附着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其效果受到环境因素及被保护对象本身特点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生物附着的形成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附着程度的影响,并按照主动方式与被动方式的分类,介绍了几种常用防生物附着技术的特点及局限性。最后根据各类防生物附着技术及被保护对象的特点,推荐了典型海洋观测设备各部位的防生物附着策略,为实现海洋观测设备长期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海洋污损生物对国防、航运、沿海工厂冷却系统及水产业的危害性,并介绍了国内、外已经应用和正在探讨的防除方法。化学的防除方法有防污涂料、电解海水、注氯、无水硫酸钠海水去氧、防污橡胶及其它物理的有砂滤、机械刮除、超声波、热处理;生物的有藤壶胶、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细菌粘膜、利用天敌和利用淡水港等方法。表1,参考文献14。  相似文献   

7.
海洋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  相似文献   

8.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附着微生物群落由于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被附着物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往往在表面形成膜状物,称为初级微生物粘膜(Primary microbial slime film)。它普遍存在于早期浸入海中的物体表面上,然后幼虫或孢子附着,从而局部或全部代替粘膜使大型附着生物成为优势种群。因此,在海洋中人为物体表面附着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微型生物群落先于大型生物附着,被认为是大型生物附着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非金属材料上海洋微型附着生物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挂放在厦门港天然海水中的几种非金属材料上早期微型附着生物的情况,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探讨了这些生物群落在不同时间内的形成与演替特征,井初步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海水直流冷却水系统金属腐蚀、污损生物附着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海水及其特性出发 ,重点阐述海水直流冷却水系统的腐蚀和污损生物附着特点、危害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1.
几种海洋附着生物对海洋用钢影响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化学仪器进行自然腐蚀电位、线性极化和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的测定,来研究微生物粘液膜和大型附着生物的藤壶、牡蛎、苔藓虫、蜾赢蜚及藻类的覆盖层对碳钢、低合金钢等海洋用钢腐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浸海初期(10天左右)试样表面形成的微生物粘液膜具有某一程度的保护作用,尔后随着浸海时间的延长,保护作用减小,腐蚀率变大;几种大型附着生物覆盖层的保护作用大小的顺序如下:蜾赢蜚>藤壶>藻类>苔藓虫>牡蛎。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海洋污损生物藤壶(Barnacle)不同生长阶段附着强度,可为科学制定藤壶清除规范及设计相关机械设备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浸泡法在湛江调顺岛(21°31''N,110°41''E)实海中挂板,结合形貌观察藤壶生长过程,利用自行设计的剪切强度测试装置,选取网纹藤壶测试不同生长阶段剪切强度。结果表明:试板浸泡10 d,幼体藤壶开始附着;30 d试板表面藤壶覆盖面积约占30%,基底直径1~6 mm,部分藤壶死亡形成空壳;60 d试板约50%面积被藤壶覆盖,试板表面有覆膜,空壳现象加剧,藤壶基底直径最大达10 mm;90 d试板约95%面积被藤壶覆盖,出现藤壶相叠现象,基底直径1~13 mm。藤壶附着生长过程中,剪切强度变化符合“快-慢”的特点,以藤壶基底直径为变量,构建藤壶剪切强度Logistic增长模型,决定系数R2=0.99,说明模型拟合良好。利用构建的Logistic增长模型将藤壶剪切强度划分为速增期(基底直径4.0~6.4 mm),缓增期(基底直径6.4~8.7 mm)及渐停期(基底直径>8.7 mm)3个阶段。结合藤壶附着生长过程,藤壶在附着后采用机械方式清除的最佳清除时期在速增期。  相似文献   

13.
海洋细菌在生物表面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海洋细菌在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情况。细菌的附着过程是端生鞭毛首先附着,随后菌体横卧在表面上,然后生长出侧生鞭毛或粘多糖的纤丝,使菌体牢固地附着。硅藻表面没有细菌附着,细菌只附着在硅藻个体之间的间隙内;多管藻及石莼表面有大量细菌附着,多管藻表面还有大量硅藻附着。死贝壳表面有大量球菌、杆菌、丝状细菌及硅藻附着。挠足类动物表面的附着细菌主要是弧菌。  相似文献   

14.
电解海水防污处理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扼要地论述了海水电解防污处理技术的特点,介绍了国外该技术的发展水平及趋势,并与其它处理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应用固定化硫杆菌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污着生物附着生长在船底、海上工程设施的表面,给人类在海上的经济活动造成巨大损失。长期以来,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主要措施是涂覆含毒物的防污漆。毒物主要是铜、汞、砷和锡的化合物,通过漆膜的慢性渗出,毒杀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有毒防污漆虽然有效,但却日益污染海洋生态环境。70年代初有人报导了无毒防污漆的设想与研究,即防污漆未必杀死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却能阻止其附着。当物体浸没入海水以后,细菌首先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并生长繁殖,然后硅藻、真菌、原生动物及其他微型藻类相继附着,形成一层微生物粘膜。微生物粘膜在大型生物附着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研究员主编,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瑞玉先生作序的《海洋污损生物及其防除》一书的下册,最近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7.
附着生物对舰艇的战斗力,船舶的经济效益,海洋工程及能源利用,海水冷却管道的效率,材料的腐蚀和老化均有密切关系。因此,防除生物附着,不断改进和创新防污系统的研究是个重要课题。近年未,国际上尤为重视,由于污损性生物的附着,  相似文献   

18.
清澜港的附着生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清澜港是海南岛东北部靠热带的河口港.水域狭长,沿岸椰林密布,文昌河流入港内,港口朝南,面临南海开阔水域,港外两岸珊瑚成礁.月平均水温大多在20℃以上,波动在18.6-29.7℃之间,年温差11.1℃.盐度受河水影响较大,月平均波动在9.9-31.6‰之间,最低可降到1-2‰.自1967年7月至1968年8月,在港内浮码头进行周年、逐季及逐月挂板试验;试板垂直置于水面下2米,离底1.5米处.各月、季及年根均采用140毫米×80毫米及200毫米×200毫米的杉木板及涂沥青的碳钢各2块.文中定量数据采用4块板的平均值.此外,还在港外1号浮标上进行一次桂板(1967年7月15日至9月1日),目的是为了和港内挂板进行比较.同时,分别在港内两个浮标及港外一个浮标进行附着生物定量取样,并观察了从港内至港外7个浮标体侧和水线层的附着生物,特别着重观察茗荷儿的分布规律.从回收的75块试板及17次浮标附着生物定量取样中,共得640号标本.  相似文献   

19.
附着生物与钻孔生物的分布是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异,一般都受到了温、盐、流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合理布局试验点,是全面了解我国沿岸附着生物生态,系统地掌握生物学资料的关键.十几年来,为了满足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上的需要,我所及其他单位已对中国沿岸的附着生物和钻孔生物做了大量的试验和调查研究,仅东海沿岸,从长江口、舟山海区、石浦到福建沿岸就做了近20处的试验.  相似文献   

20.
吕四洋附着生物与钻孔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四洋位于黄海南端,是我国的主要渔场之一,调查和研究本海区附着生物的附着季节、群落组成和数量变化,不仅在海洋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防除必需掌握的生物学资料.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国沿海主要港湾的附着生物中,把吕四洋列为调查点,并于1977年9月-1978年8月在吕四水文平台进行挂板试验.同时还对吕四水文平台水泥桩上的附着生物的垂直分布,和两个灯浮上的附着生物进行定性、定量的调查.试验的材料和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海洋调查规范进行的,只挂底层试验板,分月板、季板和年板.本试验承国家海洋局吕四海洋站的大力协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