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掺杂CaTiO3体系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主杂质MLi^+,Mg^2+,Al^3+)部分替代CaTiO3中Ti^4+形成的CaTi0.9M0.1O3-δ具有的类似CaTiO3的正交晶格结构。掺杂元素的价态变化与样品的p型导电性、活泼氧化物种的形成及甲烷氧化偶联(OCM)的活性之间有着规律性的依赖关系,即随掺杂元素价态降低,p型导电性增强,活泼性之间有着规律性的依赖关系,即随掺杂元素价态降低,p的p型电导电最大,它的OCM性能也最好,其甲  相似文献   

2.
CO2部分氧化乙烷制乙烯Pd—Cu/MoO3—SiO2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青  钟顺和 《应用化学》1998,15(6):49-52
用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化学吸附-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微型反应技术研究了Pd-Cu/MoO3-SiO2(MoSO)催化剂对CO2和乙烷的吸附活化和部分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乙烷以C—H键中的H吸附于MoSO载体表面MoO键的端基氧上;Pd-Cu/MoSO催化剂对CO2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活化性能,CO2的吸附除有线式吸附态和剪式吸附态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Pd-Cu/MoSO催化剂的晶格氧参与了化学反应.探讨了在Pd-Cu/MoSO催化剂上CO2的部分氧化乙烷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不同温度下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SrTiO3和CaTiO3的组成变化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影响.同时,利用XPS和CO2-TPD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其氧物种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rTiO3和少量Ca掺杂的CaxSrl-xTiO3有利于在较低温度(923K)下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而CaTiO3体系则在高温(1073K)下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SrTiO3和CaTiO3组成变化对不同温度下反应活性的影响与CO2-TPD的脱附谱图有很好的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4.
NO在Cu-ZSM-5分子筛上程序升温脱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等温动态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NO与Cu-ZSM-5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还原预处理样品上NO吸、脱附循环的研究探讨了全过程样品所经历的氧化还原循环,在25℃等温吸附时,NO与Cu ̄+和/或Cu ̄0反应产生了N_2、N_2O和Cu ̄(2+)以及超晶格氧,同时在Cu ̄+上有许多可逆吸附的NO.NO吸附在Cu ̄(2+)上是稳定的,升高温度时,NO分为三种状态脱附,分别位于约100,180和400℃.后两种可能以Cu ̄(2+)-NO_2和Cu ̄(2+)-NO_3为中间态.第三种NO脱附同时伴随着O_2脱附,对于还原预处理的样品,吸附和脱附的一个循环总体上会使样品部分氧化。  相似文献   

5.
雾化高温分解法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活性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了雾化高温分解(AHTD)法制备的一系列Cu/ZnO催化剂的铜表面积,并将其与催化活性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在含有CO2的原料气中,催化剂活性位可能是由Cu^0组成。AHTD法Cu/ZnO催化剂的CO-TPD显示出两个明显的脱附峰,低温脱附的CO可能是吸附在Cu^+上的。Cu^+在无CO2的原料气中起了催化作用。X射线诱导Auger谱测定结果表明,还原活化后和反应2小时后催化剂表面除大量的C  相似文献   

6.
方书农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95,9(2):118-124
本文用等温动态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NO与Cu-ZSM-5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还原预处理样品上NO吸、脱附循环的研究探讨了全过程样品所经历的氧化还原循环。在25℃等温吸附时,NO与Cu^+和/或Cu^0反应产生了N2、N2O和Cu^2+以及超晶格氧,同时在Cu^+上有许多可逆吸附的NO.NO吸附在Cu^2+上是稳定的。升高温度时,NO分为三种状态脱附,分别位于约100,180和400℃。后两种  相似文献   

7.
用Li+部分替代MTiO3(M=Ca、Sr)催化剂中的Ti4+,明显地提高了乙烷氧化脱氢(ODHE)反应中乙烯的选择性。在CaTi0.9Li0.1O3-δ催化剂上,反应温度为850℃时,乙烯选择性为77.4%,乙烷转化率为81.7%。Li掺杂的作用是增加了催化剂的P型半导性和未充分还原的氧物种数目。  相似文献   

8.
CO2在Cu-Ni/ZrO2-SiO2催化剂上的吸附与反应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ZrO2-SiO2(ZrSiO)表面复合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rSiO担载的Cu-Ni双金属催化剂,用IR和TPD技术,研究了CO2在其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与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Cu-Ni/ZrSiO催化剂CO2可形成线式吸附态、剪式吸附态和卧式吸附态;催化剂表面金属位M上的剪式吸附态CO2可与邻近的lewis酸位Zr^n+作用,形成CO2卧式吸附态M-(CO)-  相似文献   

9.
利用吡啶吸附-IR,NH3吸附-脱附,原位热重积炭,DSC等技术并结合甲基环己烷(MCH)脱氢活性试验,研究了K2O对工业Pt-Sn/Al2O3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及MCH脱氢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K2O能有效地调变催化剂的表面酸性,降低其表面酸中心特别是强酸中心的数目;MCH脱氢反应的积炭量随K2O含量的增加而减少,但催化剂的高温脱氢稳定性与K2O含量并不完全呈顺变关系,K2O含量应严格控制,当K  相似文献   

10.
主要用第四周期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与Al2O3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甲烷氧化的结果证实了催化剂设计中的预测:(1)催化剂首先应能解离活化甲烷,(2)催化剂要能较快地活化O2分子.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催化剂才可能有较好的甲烷部分氧化活性.第四周期元素中只有镍具有这样的性质.Cu,Mn,Cr,La,Ca,Zn等氧化物的添加可明显提高Ni-Al2O3催化剂的甲烷部分氧化性能,其中Cu的助催化性能最好.催化剂NiO-CuO-Al2O3,NiO-MnO-Al2O3,NiO-Cr2O3-Al2O3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顺序,与金属Cu,Mn,Cr上CO和H2脱附的顺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影响西埃斯(CS)标准样品管制备的参数:汽化温度、采样流速、采样时间。结果表明,CS标准样品管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汽化吸附温度:260℃,采样N2流速:330mL/min,采样时间:15min。在15~1500ng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进样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检出限为6.0ng。  相似文献   

12.
TPD方法是研究表面常规手段之一.对于如何从实验结果获得正确的脱附动力学参数,已有不少工作发表。然而,现有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尤其是重叠谱解叠,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本文介绍的线性分析法,不仅适用于简单的一级和二级脱附TPD谱的解析,而且也适用于重叠谱解叠,从而为实验上确定动力学级数和复杂谱解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分子筛体系的氢溢出效应李晓燕,盛太成,杨孔章(山东大学化学院,济南250100)关键词铂/分子筛催化剂,氢溢出,程序升温脱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氢溢出效应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以分子筛为担体的负载型...  相似文献   

15.
AlF3催化剂的酸性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干法制备高比表面AlF3(S≥45m^2/g),对其表面酸性及酸中心类型进行了表征,并与其要结构进行了关联,对于由γ相及非晶相(二者总含量大于95%)组成的AlF3体系,NH3-TPD曲线出现两个脱附峰,随着γ相含量的增加,弱酸强度变弱,强酸强度变强,脱附尾气滴定结果表明;随着γ相含量的升高,弱酸量和总酸量增加,强酸量则无显著变化,因而认为弱酸中心可能存在于AlF3的γ相表面,强酸中心存在于其非  相似文献   

16.
二阶梯度升温热解吸法测定空气中的微量丙烯腈和乙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体采样泵将空气样品的丙烯腈和乙腈吸附到吸附管中,用二阶梯度升温将吸附管中的被测物质解吸到冷阱中,再快速对冷阱升温,将冷阱中的被测物质解吸进入色谱柱进行分离,用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检测空气中的微量丙烯腈和乙腈。丙烯腈、乙腈的色谱峰面积与吸附质量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该法对实际空气样品中丙烯腈的检出限为5μg/m3,乙腈的检出限为10μg/m3,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0%。  相似文献   

17.
氧化铈表面NO的热脱附性能*钟依均(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系,浙江金华321004)罗孟飞黄宇增朱波袁贤鑫(杭州大学催化研究所,杭州310028)关键词一氧化氮,热脱附,二氧化铈,表面反应CeO2作为汽车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的助剂,由于其特殊的性能越来越引起...  相似文献   

18.
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废气中的丙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活性炭吸附管采集吸附工业废气中的丙酮,经二硫化碳解吸后由自动进样器送入气相色谱仪中分离并由FID检测器检测。2 mL二硫化碳解吸溶剂中丙酮的绝对量在1.58~6.32 mg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4%~3.7%(n=5)。当样品采集量为10 L时,方法检出限为0.4 mg/m3。所用活性炭采样管对丙酮的吸附效果良好,100 g活性炭对丙酮的穿透容量大于15 mg。二硫化碳溶剂对吸附在活性炭中的丙酮解吸效果较好,丙酮加标量为3.95~15.80 mg时,解吸效率为93.8%~100.9%。  相似文献   

19.
含硫杂环聚醚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用聚环氧氯丙烷和聚[2—氯乙基缩水甘油醚]与硫化钠反应,合成了二种含硫杂环的聚醚型鳌合树脂,并研究了它们对Au(Ⅲ)、Pd(Ⅱ)、Pt(Ⅳ)、Ag(Ⅰ)、Hg(Ⅱ)、Cu(Ⅱ)和Zn(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树脂在一定的酸度范围内或在EDTA存在下对Au(Ⅲ)、Ag(Ⅰ)等贵金属离子及Hg(Ⅱ)有良好的吸附性.而基本上不吸附加Cu(Ⅱ)和Zn(Ⅱ)。用含1~10%硫脲的0.1mol/L盐酸溶液可定量解吸被吸附的Au(Ⅲ)、Pd(Ⅱ)和Pt(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真空-质谱技术研究了紫外线照射下分子氧在锐钛矿型TiO2表面的吸附和脱附机理。氧光助吸附后,锐钛矿表面成为活化表面。活化表面的O2-(分子氧在锐钛矿表面的吸附态)在1.33×10-3Pa的真空中,在能量大于锐钛矿禁带宽度2.9eV的紫外线照射下成为分子氧脱附,氧脱附后的表面在无紫外线照射的氧气氛中对分子氧有吸附作用,该O2-饱和吸附量大于相同氧压下紫外线照射下O2的饱和吸附量。在氧压和光强度相同的条件下,O2-吸附量与表面羟基化程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