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 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T12 ~S3 节段脊柱标本 ,制成L2 3 、L4 5滑脱模型 ,测试标本在正常、滑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generalspinesystem ,GSS)与SOCON固定后、疲劳试验后、GSS与SOCON翻修后、再次疲劳试验后 6种请状况下的三维运动状况 ,比较各个工况数据的差异。 结果 L2 3 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3° ;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4 7° ;SOCON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0°,比正常状态的运动范围减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SOCON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6°,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经过疲劳试验SOCON固定仍有良好的稳定作用。L4 5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6°;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3 7° ;GSS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2°,该节段的稳定性得到加强 ,运动范围比正常状态时还要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GSS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7°。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相似文献   

2.
脊柱内固定技术40年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20世纪60年代Harrington脊柱矫形内固定器械出现为标志,建立在脊柱生物力学和材料科学基础上的脊柱内固定技术已走过40余年的历程。40年来新理论、新器械不断涌现,内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拓宽了脊柱外科治疗领域,为脊柱畸形矫正、节段稳定性重建和促进脊柱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器械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是内固定“风行”的今天,如何冷静地接纳“新技术”、客观的看待“老方法”、正确地把握治疗原则是当前重要的课题。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依次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80年代CD系统的出现(第三代)。矫形固定…  相似文献   

3.
经怀根脊柱内固定术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王向阳  徐华梓  池永龙 《中国骨伤》2002,15(11):668-670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脊柱失稳节段后对邻近节段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在7例新鲜成人尸体T10~L4脊柱标本上,模拟L1骨折后安放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在10.0N@m载荷下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分析脊柱固定阶段(T12~L2)、邻近节段(T11~T12、L2~L3)和总节段(T11~L3)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运动范围.结果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后能使固定节段屈伸、侧弯运动方向上运动范围减少,轴线旋转运动恢复至正常完整节段运动范围.但同时邻近节段屈伸、侧弯运动运动范围增加,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无明显变化.固定后总节段比正常完整总节段屈伸、侧弯运动运动范围增加,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无明显变化.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使邻近节段屈伸和侧弯运动范围代偿性增加,但不能代偿丢失的运动范围,对邻近节段的轴向旋转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1996年1月起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7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7例,男35例,女12例;年龄20~62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1例,交通事故伤15例,重物直接砸伤11例.损伤节段:T1211例,L123例,L29例,L34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类,爆裂型骨折37例,单纯压缩骨折7例,骨折脱位3例.  相似文献   

6.
脊柱外科是骨科领域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这得益于X线片、CT、MRI等影像诊断手段的不断进步,得益于脊柱生物力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得益于Harrington棒、Luque棒、Roy-Canaille椎弓根螺钉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内固定系统的不断临床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脊柱内固定系统代表了脊往外科的发展水平。处在这样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即便是一个资深的脊往外科医师,也很难全部掌握各种内固定系统的真谛.更不要说一般的普通骨科医师了。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失误及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弓螺钉植入失败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椎弓根螺钉手术技术失误及并发症,分析手术技术失误的原因及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原因,提出预防椎弓根螺钉失败的措施。结果:本组127例。术中操作失误主要是:错位固定2例,椎弓根定位错误5例,复位欠佳3例,骨折过度复位2例,神经损伤2例,术后并发症;螺钉断裂6例,连杆断裂2例,假关节形成2例,矫正度丢失4例,切口裂开2例,占25.2%。结论:椎弓根螺钉技术失误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要求术者具有良好的脊柱解剖知识及脊柱外科手术经验,熟练掌握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技术要求,椎弓根螺钉的准确定位及准确植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配带支具及扶拐功能锻炼,恰当的植骨技术,可减少断钉率及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8.
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下颈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因其具有三柱固定的稳定性、固定节段少、影响脊柱活动度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胸腰椎疾患。但由于颈椎椎弓根解剖和毗邻结构特殊,故颈椎椎弓根固定技术的难度和风险较大,目前仍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8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系统个体化置钉手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其中18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脊柱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脊柱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6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后并发迟发性感染的患者,均采用病灶清除,灌洗引流,其中14例同时取出内固定物,2例因骨折尚未愈合,内固定物予以保留,术后静脉应用头孢类抗生素14-21天。结果:16例中14例已取出固定物的患者窦道、切口甲级愈合,疼痛减轻或消失,术后14天ESR、CRP降至正常。2例未行内固定物取出者,拔除引流管后15天-1个月,患处再次出现疼痛、肿胀及硬块,第2次施行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灌洗引流、静脉应用头孢类抗生素3周后,伤口愈合、疼痛、肿胀消失出院,16例患者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6个月,均无复发征象,结论:迟发性感染是由初次手术时机中污染引起的椎旁深部软组织的感染,确诊后行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灌洗引流,静脉应用有效抗生素,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几种椎弓根钉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测试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四种椎弓根内固定器进行评价.方法取24具新鲜猪的胸腰椎脊柱标本,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四种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在轴向压缩、弯曲和扭转实验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椎弓根螺钉的握持能力.依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CT片,分别测量1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后凸角度、椎管内径.结果池氏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力及其安放后的标本抗侧屈及抗扭转能力较Dick钉、AF钉、RF钉强(P<0.05).池氏钉后凸矫正率为92.0%±20.5%,前缘矫正率为81.3%±10.7%,后缘矫正率为69.7%±8.3%,椎管内径改善率为89.4%±15.1%.经统计学处理较Dick钉、AF钉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型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池氏钉)整复固定性能更强.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固定系统对脊柱稳定性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固定系统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80例及腰椎滑脱12例分别采用Dick钉。AF钉,Steffee钢板,C-D棒系统,TSRH系统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通过X线平片测量椎体高度及复位情况。结果:脊柱骨折组椎体或椎间隙高度完全恢复64例。占80%,未完全恢复16例,占20%。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85%。腰椎滑脱组复位率95%。融合率为80.5%。优良率90%。结论:选择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外伤性脊柱不稳定性骨折及腰椎滑脱疗效确切。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弓根短节段脊柱内固定器治疗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相似文献   

13.
根据“载荷分享”的原理,我们设计了一种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推测能增加载荷分享,减少应力遮挡效应。本实验用活体山羊脊柱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模型,进一步比较动力内固定和相对坚强内固定对脊柱后外侧融合稳定性的影响,探讨动力内固定能否增加载荷分享,促进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14.
15.
膨胀式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测试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sivepediclescrew,EPS)的骨-器械界面强度及耐疲劳强度,评价EPS的脊柱后路固定强度。方法:100个新鲜小牛腰椎随机分成A、B、C三组,以USS,Tenor,CDH螺钉为对照螺钉,分别对EPS进行最大旋出力矩实验、轴向拔出实验和翻修实验,记录最大旋出力矩(Tmax)、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和翻修后最大轴向拔出力。并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上对螺钉进行150万次的周期载荷疲劳实验。结果:EPS的Tmax、Famx显著大于三种对照螺钉(P<0.01)。EPS翻修时的Fmax亦显著高于对照螺钉(P<0.05)。150万次周期载荷疲劳实验完成后,四种螺钉均未出现疲劳折断现象。结论:EPS较目前常使用的非膨胀椎弓根螺钉有更好的脊柱固定作用及翻修性能,其耐疲劳强度与其它三种螺钉相当。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骨折四种不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对4种椎弓根内固定器进行评价和比较,以提高脊柱内固定复位内固定效果,使其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原理,为临床服务。方法:采用新鲜脊柱标本8具,造成胸腰段不稳定骨折,采用4种不同内固定器加以固定,测定它们的生物力学性能,对照比较。结果:胸腰椎骨折采用MRF脊柱内固定,在脊柱强度、刚度和稳定方面比其他3种内固定器械来得强,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MRF脊柱内固定器作脊柱固定,既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又具有更强的整复固定性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朱巍 《脊柱外科杂志》2007,5(4):255-255
有大量文献报道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能加强后路矫形能力。但这些报道均未考虑术前脊柱侧凸的柔韧性。在不考虑固定何种结构的情况下,僵硬的脊柱侧凸矫形程度显然差于柔软的脊柱侧凸。三个医疗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72例Lenke1型AIS行后路矫形患者。在考虑术前脊柱柔韧性的前提下,作者比较了不同术式术后最初及术后两年的矫形程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脊柱前中柱稳定性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后前屈压缩刚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7具新鲜猪T_(10)~L_4节段胸腰椎脊柱标本,“Ⅴ”形切除L_1椎体并压缩至闭合,造成前中柱不稳,模拟L_1骨折后安放AF椎弓根内固定器,进行前屈-压缩测试,分别计算完整标本、损伤标本和内固定后标本的前屈-压缩刚度。结果 完整标本、损伤标本和固定后标本的前屈-压缩刚度分别为413.9±118.6N/mm、136.6±31.6N/mm、240.5±51.4N/mm。相互间差异显著 (P<0.001)。结论 脊柱前中柱失稳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械固定不能使其恢复到正常的机械力学性质,特别是前屈-压缩方向上。胸腰椎脊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恢复前中柱的机械力学性质,减少其载荷分享是防止术后角度丢失,避免内固定器械固定失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无X线监视下行经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术48例,置钉214枚。术后X线片检查置钉位置优良149枚(69.6%),差65枚(30.4%),错0枚。作者认为熟悉椎弓根的定性定量解剖是正确置钉的基础,“盲目”置钉法对无X线监护条件的医院开展本术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经椎弓根外固定器在脊柱外科领域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椎弓根外固定器在脊柱外科领域的运用徐又佳综述郑祖根审校在脊柱外科领域,经椎弓根固定方法首先被引进国内的是脊柱后路内固定术,且各种研究及临床应用日益深入并完善[1~3]。但经椎弓根脊柱外固定方法尚未在国内开展,本文仅就这一研究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