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试剂盒配合PAGE银染法分析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应用标准试剂盒和PAGE银染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的程序,探索大前庭水管综合症的快速筛查和诊断方法。方法采用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经直接测序法确定的SLC26A4基因IVS7—2位点正常者109例.IVS7—2A〉G突变阳性者33例.并且和测序方法比较,验证此试剂盒配合PAGE银染法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结果证实阳性33例,其中纯合22例,杂合11例,与测序结果完全吻合。结论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在分析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方面具有简单、价廉、结果直观的特点,适合在中国用于此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相似文献   

2.
应用试剂盒配合PAGE银染法分析SLC26A4基因IVS7-2 A>G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应用标准试剂盒和PAGE银染方法检测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的程序,探索大前庭水管综合症的快速筛查和诊断方法。方法采用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经直接测序法确定的SLC26A4基因IVS7-2位点正常者109例,IVS7-2A>G突变阳性者33例,并且和测序方法比较,验证此试剂盒配合PAGE银染法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结果证实阳性33例,其中纯合22例,杂合11例,与测序结果完全吻合。结论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诊断试剂盒配合PAGE胶电泳银染法检测在分析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方面具有简单、价廉、结果直观的特点,适合在中国用于此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以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探针技术检测线粒体DNA 1555A>G突变的方法,实现更快速、简便、准确筛查这一突变的目标.方法 设计针对线粒体DNA 1555A>G突变的Taqman探针和引物,摸索建立稳定的检测方法,同时进行可靠性验证.从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耳聋DNA库选取标本132例,遵循双盲法原则,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普通探针法、试剂盒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线粒体DNA 1555A>G突变,将三种方法 检测的结果 进行比对.结果 132例耳聋病例经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普通探针法检测发现线粒体DNA 1555A>G突变阳性患者32例,阴性100例,与试剂盒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结果 完全相符,未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探针技术检测线粒体DNA 1555A>G突变的方法 具有检测结果 准确直观、简单省时(反应时间由原来的最快6 h缩短到1.5 h),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优点,适用于对母系遗传性耳聋线粒体DNA 1555A>G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前预防性检测.  相似文献   

4.
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频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甘肃地区非综合征型聋患者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的突变频率。方法收集甘肃地区五所聋哑学校802例聋哑学生血样,经基因组DNA提取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段,用A1w26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A1555G点突变,对酶切阳性病例的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验证酶切结果,分析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在甘肃地区的突变频率。结果802例聋哑学生中有67例经酶切及直接测序证实为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突变频率为8.4%(67/802)。其中有15例母系家庭成员中还有2例以上耳聋患者。结论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点突变在甘肃地区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报道。此研究结果不仅为绘制中国人群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频谱增添新的内容,也为因地制宜地开展耳聋基因诊断、实施遗传咨询及积极预防耳聋的发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人群中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发生频率。方法:通过标准化的流行病学调查设计、行政组织、标本采取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筛查方法进行西北5个省市自治区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分子病因学调查。结果:收集来自西北5个省市573例非综合征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筛查出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病例31例。结论:在西北五省,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检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干预可有效减少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患儿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聋哑学校的88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的血样,提取DNA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及线粒体DNA,ApaI酶切分析GJB2 235位点的C缺失突变、Prey—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分析线粒体1555位点的A—G突变,对GJB2 235delC及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的突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8例患儿中1例(1.14%)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5例(5.68%)为GJB2 235delC杂合突变;4例(4.55%)存在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点突变,其中1例同时伴有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者占11.37%。结论 柳州地区耳聋患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发生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发生率偏高。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在地区性耳聋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筛查、诊断,可达到防止聋儿再生、指导聋儿康复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碱基淬灭探针技术建立单管同时检测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方法.方法 探针的一端标记6-羧基荧光素,同时构建4个载体做为扩增模板,分别代表可能的4种基因型组合.对117例耳聋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的检测,同时选取15例样本进行DNA测序,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 根据熔解曲线可以清晰地对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位点和1494位点的基因型做出判断.117例耳聋患者中3例携带A1555G突变(2.56%),1494位点未检出突变;基于碱基淬灭探针技术的单管检测方法与DNA测序的结果一致.结论 碱基淬灭探针单管检测技术可用于临床线粒体DNA突变耳聋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武汉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患儿GJB2 235delC突变率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率。方法 收集武汉市艺萌听力康复中心的94例耳聋患儿血样,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88例,提取DNA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及线粒体DNA,ApaI酶切分析GJB2 235位点的C缺失突变,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分析线粒体1555位点的A—G突变,对GJB2 235ddC及线粒体DNA A1555G的突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8例患儿中9例(10.23%)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7例(7.96%)为GJB2 235delC杂合突变;2例(2.27%)存在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者占20.46%。结论 武汉地区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在耳聋患者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诊断筛查,达到防止再生育聋儿、指导聋儿康复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先天性聋儿中GJB2突变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在耳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80例散发的先天性聋儿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Prey—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对收集到的DNA进行分析,筛查患者GJB2235deIC突变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结果经PCR-RFLP和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冈诊断试剂盒分析,在所有参加检测的180名患儿中共发现GJB2235delC纯合突变14名(7.78%),GJB2235delC杂和突变7名(3.89%),线粒体DNAA1555G突变6名(3.33%)。结论应用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在地区性耳聋流行病学凋查中帮助明确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病例,并可指导此类患者的家庭进行耳聋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一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l2SrRNA及COI/tRNAS Ser(UCN)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母系遗传耳聋家系12人的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纯音听力测试明确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此家系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中存在着A1555G突变,COI/tRNA Ser(UCN)基因中存在着G7444A突变.结论在该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中,线粒体DNA A1555G和G7444A突变可能共同参与了听力损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Mitochondrial DNA(mtDNA) mutations have been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Fishel-Ghodsian 1999, and Joacobs 2003) In particular,the 12S rRNA gene has been shown to be a hot spot foraminoglycoside induced and non-syndromic hearinglos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across the world. Severaldeafness associated mtDNA muta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is gene. Obviously, the A1555G mutation inthe highly conserved decoding site of the 12S rRNA hasbeen associated with…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进行贵州省贵阳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分子病因学调查。方法 对贵阳市盲聋哑学校150名聋哑学生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对其中139名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线粒体DNA 12SrDNA A1555G点突变和GJB2基因235delC突变限制性内切酶的分析。结果 139名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6例(4132%)存在线粒体DNA 12SrDNA A1555G点突变;17例(12.23%)存在GJB2 235delC纯合突变;9例(6.47%)存在GJB2235delC杂合突变,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者占23.02%。结论 贵阳地区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发生率和GJB2 235delC突变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应用在地区性耳聋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筛查、诊断,并可达到防止再出生聋儿,指导聋儿康复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常见耳聋基因如线粒体DNA(mtDNA)1555位点、GJB2基因、SLC26A4(Pendren’s syndrome gene,PDS gene)基因突变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来自门诊的散发耳聋患者367例,有母系家族遗传史耳聋患者60例(27个家系),来自聋哑学校的先天性聋患者20例,来自门诊经高分辩CT证实双侧前庭水管扩大患者3例,无感音神经性聋病史的对照个体50例。应用线粒体基因A1555G突变检测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的突变情况;针对20例语前聋患者进行GJB2全序列分析;针对3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患者,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SLC26A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筛查,出现异常波形之外显子行序列分析。结果在26个家系的59例患者和5例散发患者中发现mtDNA A1555G突变;20例先天性聋中发现2例GJB2 235delC纯合突变,酶切加测序发现1例235delC+299-300delAT复合突变,均为先天性聋的肯定原因,另外2例具有109G-A杂合突变;3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筛查均发现包含第7、8外显子的扩增子具有异常波形,测序证实1例为杂合的SLC26A4 G316X突变;另2例为919-2 A-G纯合突变。结论耳聋基因诊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可操作性强,在不远的将来耳聋的基因诊断可能会正式列为耳科临床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非综合征型聋患者进行聋病分子病因学分析。方法 对北京第三聋哑学校学生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测听检查,应用PCR扩增及限制酶切方法对158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GJ-B2和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在158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5例(3.16%)存在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点突变,其中2例有明确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史;24例(15.18%)存在GJB2235delC纯合性突变;12例(7.59%)存在GJB2 235delC杂合性突变。在基因水平明确诊断或强烈提示遗传性聋者占25.93%。结论 对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突变的基因筛查可以明确或提示部分非综合征型聋的病因,对防聋、指导聋儿家庭婚育及评估人工耳蜗手术预后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相同表型不同基因型耳聋夫妇家庭的遗传咨询与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基因诊断方法分析夫妻同为聋人的耳聋家庭的分子致病机制,为耳聋夫妇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指导。方法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问共有4个耳聋家庭参加研究,4对夫妇均为重度到极重度聋患者。所有受检患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SLC26A4(PDS)基因分析和线粒体DNA(mtDNA)1555位点突变检测。结果家庭1丈夫未携带GJB2、SLC26A4基因和mtDNA A1555G突变,妻子为SLC26A4 IVS7-2A〉G和2168A〉G复合突变,预测后代不论性别100%的可能为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家庭2丈夫与妻子均未携带GJB2、SLC26A4基因和mtDNA A1555G突变,基本排除了后代因mtDNA A1555G突变、GJB2基因突变和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聋的可能性;家庭3丈夫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及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妻子确诊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但仅检测到SLC26A4 IVS15+5G〉A一个突变,由于SLC26A4基因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和耳蜗畸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按理论推断还应有另一突变位点,预测后代不论性别均有50%可能为大前庭水管患者,50%可能为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同时肯定为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家庭4丈夫为mtDNA A1555G突变携带者,妻子未携带GJB2、SLC26A4基因和mtDNA A1555G突变,预测后代因线粒体基因A1555G突变、GJB2基因突变和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聋的可能性基本被排除。结论耳聋基因诊断可以为耳聋夫妇的遗传咨询和指导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16个由线粒体DNA(mtDNA)A1555G突变导致的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家系母系家庭成员耳聋的发病状况,分析在敏感人群中进行mtDNAA1555G突变基因筛查在预防药物性耳聋以及指导耳聋康复和治疗过程中的必要性。方法应用自主研制的线粒体DNAA1555G突变检测试剂盒筛查出16个mtDNAA1555G突变阳性个体,并对这些个体进行详细的家系分析,了解阳性病例所有母系家庭成员的听力状况,绘制详细家庭系谱图,对母系成员中未发病者进行耳聋预防和康复宣教。结果16例耳聋病例中均存在mtDNAA1555G突变,在家系调查中发现,存活母系家庭成员239人,耳聋发病19人(含先证者),未发病220人。结论在耳聋人群中进行mtDNAA1555G突变基因筛查发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An)致聋敏感个体,进而对其未发病母系家庭成员进行防聋宣教是预防药物性耳聋发生、降低药物性耳聋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同时对于已经耳聋的敏感个体,明确其发病的原因也是指导其康复、避免听力恶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Prev-DAF试剂盒分析线粒体基因1555A-G突变   总被引:10,自引:14,他引:10  
目的建立应用标准试剂盒方法检测线粒体基因1555A-G(mtDNA1555A-G)突变的程序,进行母系遗传耳聋家系的基因型分析.方法采用Prev-DAF试剂盒分析14个母系遗传耳聋家系,共检测耳聋患者34个,正常个体11个,并以Alw26酶切和测序方法验证试剂盒检测的准确性.结果Prey-DAF试剂盒检测结果证实13个家系中33个耳聋患者携带有mtDNA1555A-G突变,另1个耳聋家系中的一名耳聋患者不携带此突变,11个正常个体中无此突变,试剂盒检测方法与Alw26I酶切法和测序结果完全吻合.结论在中国,mtDNA1555A-G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的家系多,分布广,Prev-DAF试剂盒在分析线粒体基因1555A-G突变方面具有简单、低耗、结果直观的特点,适合在中国用于进行此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