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颅内外沟通性肿瘤范围广泛,同时累及颅内、颅外多个结构。单一的手术入路常不能充分暴露肿瘤,手术难度很大。本文重点介绍颅一颌面联合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及要点。方法:对22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采用颅一颌面联合入路进行手术,其中21例一期行颅-颌面成型。(1)颅眶颧入路:即额颞开颅伴眶骨颧骨颧弓截骨术,用于14例颅眶颞下窝沟通性肿瘤。(2)颅前窝底结合鼻侧切入路:用于3例颅-眶-筛窦沟通性肿瘤及2例颅-筛、蝶窦-鼻腔沟通性肿瘤。(3)乳突-乳突后入路:用于切除2例同时累及乳突、外耳道、岩骨及颅内的肿瘤。(4)开颅结合上颌骨切除:用于1例晚期恶性肿瘤同时侵犯颅内、眶内、筛窦、蝶窦及上颌窦,局部用颞肌瓣添充并行植皮。结果:肿瘤全切18例,近全切4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脑膜瘤12例,恶性脑膜瘤2例,神经鞘瘤2例。腺样囊性癌4例,胆脂瘤1例,低分化鳞癌1例。术后除1例外,余没有遗留明显的颅面畸形.复查增强颅MRI或CT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肿瘤残留病灶,术后行预防性放疗6例。随访3年,复发2例。结论:采用颅一颌面联合入路可以充分的显露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基本做到影像学意义上的肿瘤全切.对恶性肿瘤术后辅以放疗可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大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及术中、术后注意要点.方法:对12例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均采用显微手术下超声刀切除,其中8例恢复良好,2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结论:巨大鞍结节脑膜瘤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采取大部分切除,必要时去骨瓣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扩大额下前颅窝底入路的手术方法,并报告10例中线部位累及广泛的巨大颅底沟通瘤显微手术体会。(方法)采用额部开颅同时行眉弓-眶顶成形,蝶骨平台及眶顶磨除,经硬股外、硬膜下联合入路在显微镜下一次切除肿瘤,最后行颅底重建。(结果)10例中肿瘤全切5例,近全切3例,大部切除2例。病理报告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正常,鼻塞流涕及吞咽呛咳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该入路适用于颅底中线部位累及广泛的肿瘤;具有暴露充分,脑组织损伤小,切除较彻底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颅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巨大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及术中、术后注意要点。方法:对12例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均采用显微手术下超声刀切除,其中8例恢复良好,2例死亡,2例植物生存。结论:巨大鞍结节脑膜瘤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采取大部分切除,必要时去骨瓣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经额下-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2 6例经额下 -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全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其中大型 3例 (11.5 % ) ,巨大型 2 3例 (88.5 % ) ,并与经蝶和经额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2 6例均经 CT、MRI诊断 ,并经病理证实。做右侧额部骨瓣成形术 ,在鞍结节处将经额入路 (于额叶下方经鞍膈 )经蝶入路 (经蝶骨平板及蝶窦前壁 )融为一体。结果 术野显露清楚 ,肿瘤全切除率高 ,占 92 .3% (2 4/ 2 6 ) ,次全切除 2例占 7.7% (2 / 2 6 ) ,无死亡病例。结论 此入路适用巨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术 ,较单纯经额或蝶窦入路手术为优。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是神经外科中有挑战性的难题。本研究探讨眶上匙孔入路在切除小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手术技巧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瑞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眶上匙孔入路治疗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出院时均恢复良好,肿瘤全切除20例(93.3%),术后视力改善者19例(86.7%),没有与手术入路相关的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大多数小于3cm的鞍结节脑膜瘤可以通过眶上匙孔入路切除;尽管开颅骨孔小,但可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颅内操作切除肿瘤,并保护脑和其他重要结构;手术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后视力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  佘春华  李文良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19):1100-1103
目的:鞍结节脑膜瘤常会因为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丧失,手术治疗最重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视力.视力恢复的程度也是衡量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影响视力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51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例,这些患者均接受经翼点入路或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其中41例(80.4%)患者就诊时有视力障碍症状,男17例,女24例,平均42.4岁。症状中位持续时间为11个月。单眼视力障碍25例,双眼视力障碍16例,2例只有视野的缩小。通过MRI测量肿瘤的直径为0.6~5.4cm.无和轻度瘤周水肿26例,严重瘤周水肿15例。结果:手术全切率为80.4%。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术后30例(73.2%)改善,2例(4.9%)加重,9例(22%)无变化。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尿崩症8例(均为术后一过性,术后1周内缓解)。垂体功能低下2例,癫痫2例,下丘脑功能障碍1例,颅内感染1例。随访6~60个月。结论:标准的显微外科开颅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且并发症少。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不利于术后视力功能的改善:患者年龄大于60岁;视神经功能障碍超过1年;视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瘤周水肿明显;肿瘤与脑组织间缺少明确的蛛网膜层面;肿瘤未能全切。  相似文献   

8.
脑肿瘤     
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技巧,前床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巨大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治疗,102例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经蝶显微手术疗效效;垂体腺瘤卒中致肿物自行消退二例并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颅底肿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对38例前颅底肿瘤经额颅内入路手术或颅面联合入路手术,并对颅底缺损进行修复。结果肿瘤全切除35例,近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5.26%),经加压包扎后控制,颅内出血2例(5.26%),经开颅再次手术处理后治愈。脑水肿1例,1例术后失语、1例颅腔积气。均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对患者全身状况的正确评估,安全、有效地分隔颅腔和鼻腔的前颅底手术重建,术中彻底止血、术后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是预防和处理前颅底肿瘤术后并发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入路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鞍区脑膜瘤患者.观察鞍旁型脑膜瘤与鞍上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比较通过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的治疗差异,为鞍区脑膜瘤患者寻找好的治疗方式.结果:在本组所研究的56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与Ⅱ级共计39例,全切治疗率为69.64%,Ⅲ级与Ⅳ级分别为13例与4例;鞍上型脑膜瘤24例,鞍旁型脑膜瘤32例,鞍上型脑膜瘤出现视力下降、垂体受压、视野缺损、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例数均高于鞍旁型脑膜瘤(P<0.05);两种入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鞍旁型脑膜瘤与鞍上型脑膜瘤临床特点各异,鞍上型脑膜瘤对视力、视野、垂体受压、视神经压迫的影响比鞍旁型脑膜瘤更大.而在临床治疗中两种入路方式比较无差异,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赵锐  谭云  张鹏  刘明东 《癌症进展》2018,16(7):837-840
目的 探究显微外科手术应用于颅底巨大脑膜瘤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底巨大脑膜瘤的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颅底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以及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颅底巨大脑膜瘤患者以头痛症状最为常见,占56.96%;其次为视力障碍,共有26例患者,占32.91%;精神症状较为少见,仅有4例患者伴有精神症状,占5.06%.对患者随访1年,发现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发生率为32.91%;其次为脑脊液漏及颅内出血,分别发生6例及5例,分别占7.59%、6.33%.79例患者中19例为嗅沟脑膜瘤,占24.05%;15例为鞍区脑膜瘤,占18.99%;15例为蝶骨嵴脑膜瘤,占18.99%;6例为岩斜区脑膜瘤,占7.59%;24例为后颅窝脑膜瘤,占30.38%.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以嗅沟区颅底巨大脑膜瘤全切率最高,术后死亡率最低,复发率最低;而治疗效果以岩斜区颅底巨大脑膜瘤最差.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应用于颅底巨大脑膜瘤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对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8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切除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切除有效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能够充分暴露术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肿瘤切除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颅底缺损重建技术。方法:对25例前颅底肿瘤患者根据原发肿瘤的生长部位和颅内外受累的情况,分别采用冠状切口经额颅内入路手术、鼻侧切开或扩大鼻侧切开术或颅面联合手术,采用带蒂骨膜瓣或帽状腱膜骨膜瓣重建颅底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改善,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至13年,存活1年以上者22例,3年以上者12例,5年以上者9例,10年以上者3例。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9/16)、37.5%(3/8)。结论:术式选择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生长部位和颅内外受累的情况;颅面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可用于较大颅底缺损的重建,具有安全、取材方便、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治疗组(采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切除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切除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更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P<0.05)。结论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在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对患者带来的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对6例颅鼻沟通瘤,采用经前颅底扩大横跨入路切除和颅底重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16岁~62岁,平均42.4岁.病程3月~6年,平均3.5年.1.2 首发症状 鼻衄3例,头痛、颇高压表现4例,嗅觉障碍2例,鼻塞3例,眼球突出1例.1.3 病理检查 脑膜瘤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淋巴细胞炎性病灶者1例.1.4 神经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以明确肿瘤大小及侵及部位.  相似文献   

16.
前颅底肿瘤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与颅底缺损修复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帮助。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8年1月本科收治的21例前颅底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鼻侧切开或"H"鼻侧切开4例,面中掀翻4例,上颌骨外旋2例,经口腭入路1例,经鼻内镜下手术10例;根据颅底缺损大小选用肌肉、阔筋膜、鼻中隔黏骨膜片、筛骨垂直板作为修补材料,如果缺损较大,则采用上述复合组织进行修复。结果21例中完全切除瘤体20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时间半年-5年,失访1例。良性肿瘤12例中,11例彻底切除,均无复发;1例瘤体大部分切除,带瘤生存良好,未见残瘤体明显增大。随访的恶性肿瘤8例中,1例术后2年死亡,1例术后16月复发,再次手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其余病例生存良好。结论要提高前颅底肿瘤切除的手术疗效,必须谨慎选择手术入路,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安全地修复和重建颅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颅底缺损重建技术。方法:对25例前颅底肿瘤患者根据原发肿瘤的生长部位和颅内外受累的情况,分别采用冠状切口经额颅内入路手术、鼻侧切开或扩大鼻侧切开术或颅面联合手术,采用带蒂骨膜瓣或帽状腱膜骨膜瓣重建颅底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改善,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至13年,存活1年以上者22例,3年以上者12例,5年以上者9例,10年以上者3例。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9/16)、37.5%(3/8)。结论:术式选择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生长部位和颅内外受累的情况;颅面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可用于较大颅底缺损的重建,具有安全、取材方便、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瘤的诊断、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对21例前颅底沟通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随访。结果肿瘤全切17例,大部或部分切除4例。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1例(5天后自愈),单眼运动障碍加重1例,糖尿病昏迷1例。除糖尿病昏迷患者术后6天死亡外,余20例均痊愈。术后随访3个月~4年,10例资料完整者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术前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CT或MRI所见评价肿瘤来源,以最短路径、最小脑组织牵拉显露肿瘤主体的思路选择手术入路。术中肿瘤切除后,严密缝合硬脑膜,根据颅底骨缺损范围选择不同方法重建颅底。术后对恶性肿瘤或未能全切肿瘤者辅以放疗,常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倪峰 《肿瘤》2002,22(2):111
本文采用本院 1996~ 1999年收治颅底脑膜瘤 4 1例临床资料 ,本组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 本组男 12例 ,女 2 9例。年龄 2 4~ 6 8岁 ,肿瘤位于嗅沟部 10例 ,鞍结节 3例 ,蝶骨嵴 15例 ,岩尖 4例 ,桥小脑角 5例 ,小脑幕 3例 ,枕骨大孔 1例。  相似文献   

20.
背景和目的:颅眶区解剖复杂,有许多孔隙、开口与颅内、眶内相通。由于肿瘤邻近重要的颅神经和血管,手术切除和重建颅底往往困难。本文探讨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和球后眶内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颅入路手术切除的颅眶沟通性肿瘤和球后眶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经额经眶上缘入路和经眶上一翼点入路进行。结果:全切除肿瘤14例,次全切除2例。手术后患眼失明1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无手术死亡,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和球后眶内肿瘤时,根据肿瘤所在眶内的位置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前提,合理的手术方式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全切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