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及X线和MRI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同侧阔筋膜转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断裂。结果:术后石膏固定6周,CPM被动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临床检查和MRI检查是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用阔筋膜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一种有效方法,早期手术、早期功能锻炼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护理措施。方法将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在关节镜下行韧带重建的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为病人手术前制定科学系统的康复计划,进行心理护理和康复知识宣教,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对照组只是按骨科常规治疗护理。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干预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0%,对照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60%,干预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护理,有助于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1年1月~2007年3月,我院共收治23例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其中手法复位石膏托功能位外固定3例;直视下撕脱骨折复位钢丝内固定13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2例,金属螺钉内固定2例;延期关节镜下手术重建后交叉韧带3例.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了随访,其中优18例,良3例,可2例.结论 对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采用钢丝内固定治疗较其它内固定方式更优越;且早期手术、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治疗效果,减少膝关节并发症。方法:通过15例早期髌韧带骨转位等长等张重建前交叉韧带断裂,配合系统康复训练膝关节功能。平均随访12个月,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患膝关节稳定,功能恢复好,优9例,良6例。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应早期手术,利用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功能可获得膝关节早期稳定。  相似文献   

5.
陈小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114-115
目的探讨髌韧带双骨瓣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曾在外院进行保守治疗失败右膝关节损伤患者行髌韧带双骨瓣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治疗,并对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经16个月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0~110°,轻微跛行,无疼痛不需要扶拐支撑,爬楼梯无明显困难及体力劳动时偶感打软腿。结论对膝关节失稳患者确切诊断、早期修复及进行渐进性康复锻炼,对促进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刘毅  安荣泽 《贵州医药》1999,23(2):119-120
目的:提高前交叉韧带断裂手术治疗效果,减少膝关节并发症。方法:通过15例早期髌韧带骨转位等长等张重建前交叉韧带断裂,配合系统康复训练膝关节功能。平均随访12个月,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患膝关节稳定,功能恢复好,优9例,良6例。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应早期手术,利用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功能可获得膝关节早期稳定。  相似文献   

7.
<正>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一旦断裂可引起膝关节不同程度的不稳定。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损伤多见于爱好运动的青少年。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已成为治疗该损伤的常规手术,手术固然重要,但术后规范化的康复锻炼更重要,一般患者术后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康复锻炼,可较好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预防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96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术后第2天开始逐渐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术后第7天开始逐渐进行康复锻炼,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估及膝关节韧带损伤评估(HSS),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 0.01、P 〈 0.05),但观察组HSS提高更显著(P 〈 0.05).结论 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时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57例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按照患者的接受手术的时间将57例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26例患者为早期重建,B组31例患者为晚期重建。在两组患者接受手术6个月后进行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B组(晚期重建)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稍高于A组(早期重建),组间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 0.05。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手术时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术后膝关节修复程度及关节活动度影响不大,因此对于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重建、晚期重建均可。  相似文献   

10.
LARS人工韧带修复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结构损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修复膝后交叉韧带(PCL)和后外侧复合结构(PLC)损伤近期疗效.方法 11例后交叉韧带断裂,其中5例合并后外侧复合结构损伤.用法国产LARS人工韧带对断裂损伤的后交叉韧带行关节镜下重建术,同时修复后外侧复合结构损伤.结果 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结构损伤修复手术时间65~90 min;术后1~2 d于CPM 机上被动锻炼,1~2周支具保护下地行走.术后随访1.5~5个月;按Lysholm 膝关节评分法,平均积分由术前的57.5分提高到术后的86.4分.结论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PCL和PLC,操作简便,创伤小,可使关节获得即时稳定性, 早期康复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一期修复重建膝关节三联损伤(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4年6月,对21例膝关节三联损伤患者采用一期关节镜下手术,取腘绳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止点重建或缝合修复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一期缝合或修整损伤的内侧半月板。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40.4±15.8)术后末次随访为(84.5±12.8),有显著改善。患者在0°和20°应力测试时稳定性均完全恢复。结论膝关节三联损伤可以一期在关节镜下完成重建及修复,早期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李强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7):401-402
目的通过对收治的4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病历分析,探讨有关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的问题。方法对所有患者.经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确诊后,分别予以石膏托外固定、起止点重建、原位缝合修补、髂胫束移植重建,半睫肌移植重建、髌韧带中1/3的骨—韧带—骨移植重建、股薄肌移植重建,并配合康复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有效随访4个月-20年,平均6年8个月,方法不同,疗效不同,优良率52.1%,有效率79.2%。结论(1)提高早期的诊断率,可以提高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2)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远低于手术治疗的疗效,而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其中以带骨块的起止点修复重建术和髌韧带中1/3的骨—韧带—骨自体移植重建疗效最佳.(3)早期手术治疗和及时、正确的修复并发的复合伤,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膝关节功能的丢失,降低和推迟晚期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2例患者经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入路进行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并经Y形胫骨隧道以双股高强度线结扎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在膝关节矫形器保护下后开始康复训练,复查X线片明确骨块情况,检查膝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情况,评估患膝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70~120min,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无术后感染病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6.6个月),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解剖复位并骨性愈合,无屈曲挛缩,后抽屉试验均阴性.Lysholm评分从术前(46.4±3.8)分增加到(94.6±4.2)分(P<0.05).结论 该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微小,不仅可达到良好的复位且固定理想,患者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康复迅速,是治疗该类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联合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半腱肌和股薄肌联合腱方法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45例。手术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入路进入后行膝关节清理术,并植入半腱肌和股薄肌联合腱。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采取IKDC(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膝关节主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IKDC、Lysholm、Te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联合腱重建交叉韧带创伤小,疗效优良,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早期系统训练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系统康复训练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系统康复训练改善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所有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接受系统康复训练6~18个月,平均12.8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和Lachman法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10°~150°,平均130°.膝关节功能评分以Lysholm标准评定:术前为(69.3±4.8)分、术后为(88.3±11.6)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稳定性以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测试:双侧对比差异≤4 mm为82例,双侧对比差异≤5 mm为19例,轴移试验(-)为103例.结论 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可减轻膝关节术后的疼痛、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81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1例和常规组4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由患者自行掌握;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有计划、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 2组术后6个月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干预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有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表现,可为临床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方法搜集成人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22例,进行MRI检查。结果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分为完全性撕裂和部分性撕裂,多发生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PCL)较少见。结论对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MRI检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为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赢得宝贵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利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对陈旧性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患者进行单隧道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陈旧性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均由同一治疗小组行关节镜下单隧道重建.术前及术后对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稳定性、日常生活能力、自觉症状、肌肉功能进行对比随访.结果 术后4周时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接近正常,术后2年随访均无明显过伸及屈曲畸形,Lysholm评分平均分为96.5分;大腿肌肉有轻度萎缩,但小影响关节功能;所有患者向前变速及后退跑时未见明显跛行;未出现隧道扩大、严重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肌腱结合微型缝线钢板、钮扣固定单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治疗陈旧性前交叉韧带的可靠术式,能够很好的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对13例前、后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实施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结果1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损伤及感染的发生,术后3-10个月随访,按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评估标准,其中本组优6例,良5例,欠佳2例,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结论通过很好地对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对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膝关节功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注意事项和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对8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Schatzker分类法进行骨折分型,根据不同骨折分型和不同病情制定出相应的手术入路、固定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对交叉韧带、半月板及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同期进行必要的修复或重建,术后及时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83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成功。术后经6~24个月随访,切口Ⅰ期愈合,骨折无延期愈合或畸形愈合及不愈合,无植骨坏死发生。经疗效评定,优53例、良23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91.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手术治疗时必须全面考虑,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术后应及时进行正确的膝关节功能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手术成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