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3例贲门失弛缓症施行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手术。结果全组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有2例食管黏膜破裂给予修补,术后留置胃管7天。全组治愈出院,无并发症。结论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首选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与全层肌切开术及切开长度≤5 cm与切开长度>5 c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行环形肌切开为环形肌切开组,32例患者行全层切开为全层切开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短切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长切组.分别比较4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术前、术后食管最大直径变化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食管最大直径、术前Eckardt评分、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肌切开、全层切开、长切、短切4组术前Eckardt评分分别与术后1、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层切开组与环形肌切开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50±1.07)vs(0.71±1.04)]、6个月[(0.53±1.10)vs(0.50±0.78)]、12个月[(0.37 ±0.75) vs(0.42±0.82)],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6.44 ±7.88)vs(24.00 ±5.82) mm]以及气体并发症[(5/24)vs(13/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切组与长切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46±0.83)vs(0.71±1.42)]、6个月[(0.39 ±0.68) vs(0.64 ±1.19)]、12个月[(0.32±0.72)vs(0.46±0.84)],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4.81 ±7.87) vs(25.98 ±6.37)mm]以及气体并发症[(9/28)vs(9/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建议采用经口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且以切开长度≤5 cm为宜.  相似文献   

3.
采用经腹贲门肌松解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例,随访患者贲门段扩张良好,可进正常饮食,无呕吐。手术操作:左侧上腹经腹直肌切口(剑突到脐下2指),显露肝三角韧带切线和胃体交界处,切开肝三角韧带后助手将左肝叶向上牵开显露食管膈孔内食管贲门、右膈肌脚、右侧迷走神经前、后支,主刀用示指游离食管贲门,将右侧迷走神经前、后支切断结扎,将食管下1/3段牵拉至腹腔6~8cm,用手术刀纵形切开食管贲门纵、环形纤维直达食管贲门粘膜层,避免切开食管贲门腔内。作者认为本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在改良的Heller肌层切开的手术基础上附加贲门瓣成形和带蒂的大网膜覆盖等措施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部病例行常规改良的Heller手术后,游离部分胃底制成贲门瓣,向上包绕覆盖食管下段,与切开之食管肌层缝合固定.再游离带蒂的大网膜覆盖裸露的食管黏膜.结果 本组115例病人,围手术期无死亡,术中发生食管黏膜穿孔12例,术后无食管瘘发生.经过1~27年的随访,评价优者73例,良好36例,失败的6例,优良率94.8%,失败率5.2%.失败的病人均有较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和吞咽困难,经保守治疗有不同程度缓解;再次严重吞咽困难的行狭窄段切除治疗1例.结论 贲门瓣成形和带蒂的大网膜覆盖能有效地减少改良的Heller手术后再次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对提高贲门失弛缓病人的长期生活质量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周东海  王秋生 《中国医刊》2012,47(10):72-75
目的 探讨腹腔镜Heller-Dor/Toupet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腹腔镜Heller肌切开加Dor(44例)或Toupet(2例)胃底折叠术,并进行随访.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11.9±32.08)分,术中出血(28.3±32.72) ml.术后随访(62.3±8.5)个月,手术优良率92.3%(36/39),手术后烧心症状发生率5.1%(2/39),术后症状评分食管最大宽度、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压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腹腔镜Heller-Dor/Toupet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术后胃食管反流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可行性。方法2004年3月~2012年10月行胸腔镜下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3例。结果23例均手术成功;随访6个月,手术有效率91.3%;食管直径由术前的(5.8±2.1)cm降低到术后(3.9±1.4)cm ,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由术前(35.6±4.2)mmHg降低到术后(21.1±3.1)mmHg ,血Hb由术前(94.6±5.2)g/L上升到术后(108.7±4.6)g/L;体质量由术前的(47.5±4.9)kg上升到术后(54.8±5.3)kg。结论胸腔镜下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三腔二囊管辅助经胸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90例的临床经验。方法9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接受食管肌层切开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经左第7肋床作8-10cm切口进胸,利用术前插的三腔二囊管充气辅助游离肌层,注水检查黏膜有无损伤,全组均未作抗反流手术。结果全部病例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d,1例术中损伤黏膜于术中修补,未发生食管瘘等并发症,术后吞咽困难消失,无胃食管反流症状,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三腔二囊管辅助经胸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滕寅  张舰  刘文  林鹏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1):96-97,10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下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6.66%(3/45).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均有好转;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均明显下降.结论:胸腔镜下Heller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故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成年家猪4只,镇静麻醉后内镜下食管中上段至贲门下1 cm行肌层纵行电刀切开,钛夹夹闭黏膜。结果:4例术中,1例黏膜小切口隧道成形后,黏膜下切开肌层;2例隧道成形困难,行黏膜纵行切开后切断肌层;1例于上端切口处食管穿孔,钛夹夹闭裂孔后继续纵行切开肌层成功。术后4例动物全部存活。结论:内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术式可行,远期效果有待研究,穿孔等合并症发生风险较高,但经及时处理可获成功。  相似文献   

10.
贲门失弛缓症是吞咽时食管体部无蠕动,贲门括约肌弛缓不良。本病的治疗方法甚多,1898年Russel氏首先用气囊扩张治疗。1915年Heity改用泵囊扩张。1913年Heller设计将食管肌层纵行切开直至粘膜膨出,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报道用带有血管的膈肌瓣翻转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温东东 《广州医药》1998,29(3):12-13
经腹食管肌层切开胃底前壁覆盖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2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510180)温东东贲门失弛缓症是指吞咽时食管体部无蠕动,贲门括约肌弛缓不良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10万[1],男女比例相等,多见于20~50岁的青、中年人[2]。手...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弛缓症经腹手术治疗1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经腹行迷走神经左支切断,食管下端贲门肌层切开,胃底固定及幽门成型术,切开食管肌层直达粘膜下层,长度5-7cm,将肌层粘膜分离1/2-2/3周,使食管粘膜充分膨出。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食管钡透,证实疗效满意,无手术死亡,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腹行贲门失弛缓症,,恢复快,避免了开胸手术对心肺的干扰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改良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2年16例行腹腔镜下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前180°胃底折叠缝合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6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2例因食管黏膜穿孔行一期缝合修复,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无明显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改良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1970~1989年应用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2例,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无1例发生胃食管返流。 Dor手术方法:经上腹正中切口,行食管贲门肌层切开术(按Heller's法)。以胃底缝于切开肌两缘,先左后右。胃底部挡于食管肌缺损部前面,以防两侧缘肌重合。 贲门痉挛治疗的争论问题主要是肌层切开长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全部接受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经过手术治疗,该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显效17例,好转10例,较差1例,临床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6.43%。经过手术治疗,该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的呕吐、反流等不良反应。结论: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非常突出,而且不良反应比较少,非常有利于加速患者恢复,因此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部分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不同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2月-2010年1月间经腹Heller手术附加部分胃底折卺术治疗的5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照胃壁肌层的切开长度分为A组(胃壁肌层切开长度〈2cm组)和B组(胃壁肌层长度≥2cm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症状评分、胃食管返流情况及食管末端直径变化。结果56例随访6个月~5年,无同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6~18个月评分优良者53例,症状改善者3例。术后5例m现反流症状。两组的疗效评分和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时,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可以〉2cm。减少经腹Heller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关键在于附加合适的抗反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腹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对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行经中上腹部正中切口食管下段前壁肌层切开部分胃底折叠固定术。结果症状完全缓解16例,明显好转2例。结论经腹入路有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Heller手术基础上,增加贲门瓣成形和膈肌瓣覆盖成形的手术方法,治疗13例贲门失弛缓症并取得良好效果。此术式可以从两个方面增强抗反流机制:一是贲门瓣成形起到瓣的作用;二是使带有良好血运及丰富神经纤维支配的膈肌覆盖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之缺损处,起到类似膈肌的钳闭作用。本文对手术方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贲门失弛缓症通常称为贲门痉挛,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功能失调疾病。从1985年起我科改变以往经胸行Heller手术的治疗方案,采用经腹迷走神经左支切断、食管下端贲门肌层切开、胃底固定及幽门成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5例,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Heller手术基础上,增加贲门瓣成形和膈肌瓣覆盖成形的手术方法,治疗13例贲门失弛缓症并取得良好效果。此术式可以从两个方面增强抗反流机制:一是贲门瓣成形起到瓣的作用;二是使带有良好血运及丰富神经纤维支配的膈肌覆盖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之缺损处,起到类似膈肌的钳闭作用。本文对手术方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