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输出园林,就是输出扬州独特的造园技艺,输出扬州文化。扬州园林自身求异性、开放性的特点,更便于扬州园林的"走出去"。求异性反映在叠石、理水、建筑、组景布局上,就是不落常套;开放性就是就是扬州园林大量吸收了北方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做法。扬州园林输出的时段都是扬州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今天扬州园林的特点,是扬州文化求新求异、包容多元的特点在当下的另一种彰显。对扬州园林的欣赏,也就是对扬州文化的接受与认可。  相似文献   

2.
园林装饰是园林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传统园林装饰种类丰富、工艺精湛、含义深刻,表达出造园者的思想和智慧。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考查,总结出佛山传统园林装饰的文化艺术特征:世俗实用的文化特征、多元的崇拜思想特征、隐逸文化特征、中西文化融合特征、恬静与活泼并置的装饰色彩特征、独特的装饰工艺特征等,探讨这些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佛山传统园林文化艺术的精髓,并给予未来地域园林的实践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园林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城市绿化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园林景观是园林内景的布置,对园林的观赏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园林景观种植文化起源较早,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建造园林,且留下了众多园林景观种植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这些种植文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种植文化的应用价值,对传统园林种植文化进行了阐述,包括传统园林种植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创造理念,分析了园林种植文化的挖掘与继承,包括植物意境创作、植物观赏法等种植文化的挖掘与继承,探讨了园林种植文化的扩展,包括生态科学的应用、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常规美学规律作为参考等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园林景观种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为对象,从自然、文化、哲学三方面分析两者对于意境的不同追求。在自然方面,中国园林的意境表达重山水性而日本园林重海岛性;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的山水诗画对园林意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则以其茶道文化影响最为突出;哲学作为决定性的因素作用于园林意境营造,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而日本则以禅宗思想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浅论园林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园林的艺术来源,艺术组成、园林各组成要素以及园林空间的布局和处理的艺术性等方面具体详细地阐述了园林的文化内涵,分析了园林的艺术性内质。强调应该文化造园,艺术造园。  相似文献   

6.
卢应斌 《广东园林》2012,34(2):20-23
园林历史文化特色,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园主思想境界等因素的影响。据此,本文对清晖园的建园历史、园林布局、庭园空间、建筑特征和装饰风格等进行研究探讨以了解其园林艺术文化,希望为新时期的园林建设提供借鉴经验,并使优秀的广东传统园林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景名是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园林景点特色、营造园林意境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梳理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景名的起源与演变,通过对其表现内容、创作依据和命名手法等的分析,探讨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景名的主要特点,这对保护与传承地域园林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体系中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作为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山石,在漫长的园林应用变迁中,也积淀了多种文化内涵。无论是假山还是置石,各种石造的园林小品、室内外器设以及铺装、汀步等石材的应用,都深深地刻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园林山石文化体系,体现着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休闲、锻炼的重要地点,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城市公园也是展示北京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园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也是城市公园的点睛之笔。一座广受群众欢迎的城市公园除了有着优美的园林景观,必定有着其独特的园林文化蕴含其中。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其园林文化异常丰富,以21家历史名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坛庙园林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的杰出代表。而其余的300余座城市公园因位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首都北京,也大多有着自身独特的园林文化。为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城市公园建设,打造北京城市公园独特的文化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以紫竹院公园为例研究园林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展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享誉世界。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北方皇家园林一脉相承。其兼容并蓄、精巧秀丽、经济务实、时代性强,是为中国园林的奇葩,尤其在中国近代园林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当前,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岭南园林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但也出现部分缺失中国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劣品。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传承岭南园林精髓,拓展风景园林设计交流空间,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洛阳园林史料为基础,从历史、文化、建筑和城市建设等方面探究洛阳城市园林特色的形成。一千余年的建都史给予了洛阳园林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城市园林的快速发展,洛阳园林又融入了众多现代造园艺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洛阳园林。该炙从古城遗址的保护、传统街区的改造,原始工业区景观、水系景观、街景绿化、牡丹文化及其应用等方面,探索了继承和发展洛阳特色城市园林的指导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艳 《绿色科技》2014,(2):93-95
对洛阳市区主要街道行道树的种类、胸径、高度、冠幅等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洛阳市区主要行道树的生长状况、景观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呈现出古都洛阳市区行道树的风貌,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洛阳市周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等方法,借用ArcGIS、CAD等相关分析工具,测算了周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周山森林公园的景观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周山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突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基本达到设计目标。以循证设计为理念的景观绩效评价可为景观设计提供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互联网络游客评论为数据来源,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从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分析、情感分析3个方面对洛阳市王城公园景观形象感知进行分析,以了解王城公园旅游地形象。结果表明,王城公园景观形象由空间场地、植物景观、景观设施和人文景观组成;游客感知由游客关注点、游客行为特征以及游客评价组成;游客对王城公园的整体感知印象较好,情感倾向以正面为主,负面情绪多集中在服务管理、景观设施和景观维护等方面。最后,基于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游憩体验,提出改善设施服务、提升互动体验、丰富景观内涵、加强高峰期与数字化的管理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及国际化思潮的影响,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愈发缺失,形式趋于雷同,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转向地域文化寻求解决方案。对地域文化的概念予以解释,并论述了地域文化和城市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地域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灵感,城市景观是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提出了解决城市景观设计中现存问题的方法,即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塑造景观符号和文化符号,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处理这些符号,并运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城市景观设计需要立足于地域文化,并不断创新设计手法,注重协调性、以人为本原则,才能创造出既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优秀景观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6.
山水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古典艺术的许多方面,还从深层次渗透到了我国历代造园活动中。从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入手,通过实例探讨分析山水文化在古代传统山水园和现代园林中的作用和体现,并展望中国山水园林艺术传统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中,特色文化景观的营建是增加公园吸引力的重要元素,是营造公园标志性景点的重要手段。在设计中体现森林文化是突出森林公园特色的基本条件,在森林公园营造特色文化景观的过程中,需要把森林文化与景观环境的营建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设计。在湖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药王小区特色景观营建的实例中,通过10个重要的特色文化景点营建,创建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能够增加公园的景观价值,提高公园的文化品味,吸引更多的游客。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随着园林景观行业的崛起与发展,集农业文化、景观元素与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园林模式--农业文化主题园林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该园林蕴含的浓郁农村乡土气息给现代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农村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时尚文化的完美融合,受到人们广泛青睐,让其得到快速发展。基于此,对园林设计中农业景观元素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原则及应用形式,以期更好地呈现出农业文化主题园林设计蓝图。  相似文献   

19.
回迁安置社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居住区类型,归属感的缺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文中以案例解析了昆明市关坡村片区回迁安置社区的景观设计,通过明确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和景观风格定位,分析其景观文化;以景观结构组织形式、景观空间层次安排及绿化设计阐述其在景观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合"中仁3号"杏制干时对果实成熟度的要求、不同立地栽培条件制干的差异以及适合制干干燥的方法,选择"中仁3号"杏不同成熟度鲜果制干后,比较了可溶性固形物、杏干重、制干时间等指标的差异;比较了干旱地与水浇地所产出的‘中仁3号’杏制干后的差异;选择不同干燥方法干燥‘中仁3号’杏后,比较了可溶性固形物,杏干重,制干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中仁3号"在成熟度II时,制干率最小,杏干黄色,颜色均匀,且肉质较硬,非常适合商品性要求;"中仁3号"在干旱地区栽培比水浇地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制干时间较短,制干率较低与果实的含水量有关;"中仁3号"在自然晾晒制干要比烘烤制干时间长,卫生条件差,霉坏腐烂的较多,品质不均匀;但烘烤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能源,不适合大量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