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锦华  陈刚  孙志伟 《门窗》2013,(11):206-207
建筑物的门窗设计对于建筑物是否能够节能环保是非常重要的,故在设计建筑时需要着重考虑建筑物门窗的设计。本文将通过国内外建筑门窗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节能环保角度对建筑物的门窗进行改进,从而更好的优化建筑物设计。  相似文献   

2.
范宗江 《门窗》2013,(6):29-30
建筑物的门窗节能是建筑物节能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建设时需要周密的考虑和设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建筑门窗发展现状,分析了建筑门窗的改进措施,提出门窗的综合节能技术,以实现建筑门窗节能。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5,(11)
节能门窗的设计和应用是实现建筑物绿色环保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以下就从绿色建筑节能门窗的设计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促进节能门窗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实现建筑的节能降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9,(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地上升,人们不再局限于建筑物最基本的功能,而是更加注重建筑物的其他功能,与此同时,建筑物的建设工程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社会的资源,不断的成为了目前国家资源的最大消耗者,所以对于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首要的指导理念便是绿色节能环保,以此来应对目前我国能源捉襟见肘的现状。为此我们必须要保证绿色环保理论能够深入人心。深入建筑行业的时时刻刻。这是这是全世界中所有人的共同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我国人民所面对的问题。为了达到环保设计的理念,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以绿色节能为根本的指导来设计门窗幕墙。控制门窗幕墙建设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能够将在设计中的经验,保留下来,以供人们的学习,同时为日后的其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能够达到在建筑门窗幕墙设计中的绿色节能环保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6,(6)
从建筑节能的环保问题上讲,建筑物门窗节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应该在建设的设计之初就注重节能的有关技术标准。本文主要时当下我国建筑门窗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深入地探讨了相关的建筑门窗节能技术,在实践操作中为建筑门窗的节能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各个行业领域未来发展也会朝着环保节能方向不断前进。门窗合理设计作为建筑建设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整体节能效果。因此,建筑设计人员要针对当前门窗设计中对节能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降低建筑物能源消耗,为企业和用户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将进一步对建筑门窗设计的节能效果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同行业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4,(9)
门窗是建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通风透气和遮风避雨的重要职能。然而门窗的能耗在整个建筑能耗中占有重大的比例,对门窗进行节能设计和加工,不仅是建筑节能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节约环保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国内建筑中外门窗节能设计的现状,结合门窗节能的原理,分析了一些节能环保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屋面节能设计、门窗节能设计和绿色墙体节能设计,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融入节能环保理念的建筑设计能使建筑物显著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同时增加建筑的舒适性和美观度,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是建筑设计中实现节能环保理念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赵庆旭 《门窗》2014,(1):42-44
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门窗和建筑幕墙在建筑物的能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幕墙和建筑门窗的节能效果越来越好,一些具有节能性和经济性的幕墙和门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建筑幕墙和门窗的节能材料、节能措施及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5,(3)
随着能源紧张局面日益凸显,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国产业结构开始从能源粗放型向能源集约型转型,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其节能减排工作成为我国环保建设的工作重点。门窗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耗能在建筑业中所占比例较高,。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新型节能门窗设计,通过使用优质的节能材料、优化门窗设计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门窗设计质量,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促进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建筑门窗设计现状,分析了新型节能门窗的设计方法,阐述了新型节能门窗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门窗》2016,(10)
在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活动中,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对于建筑房屋施工的节能效果影响比较大。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需要满足一定的指标要求,采用轻质门窗,满足建筑物实际用能。采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将采暖、制冷和通风一次能源消耗降低到降低水平,门窗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应该低于室内温度,确保月度建筑物总用能耗较低。本文从被动式低能耗建筑门窗节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有利于节能建筑在房屋节能高效应用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4,(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追求更大的外窗面积,因此,落地窗等应运而生,这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建筑物的能耗提高,给能源问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对于建筑物来说,门窗在其中担任重要的角色,而门窗的采光、通风、装饰都在建筑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探讨建筑物中门窗的节能效果以及设计对建筑节能效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鉴于此,本文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的外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严寒地区的冬季,外门窗是传热系数最大的部分,通过门窗散失的热量接近建筑物热损失的一半,因此门窗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点。论文立足于严寒地区的门窗节能,在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建筑施工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提升建筑使用的舒适度和节能减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直接影响建筑能耗,玻璃幕墙是现代建筑采用较多的外围护结构,它不仅实现了建筑外围护结构中墙体与门窗的合二为一,而且把建筑围护结构的使用功能与装饰功能融为一体,使建筑更具现代感和装饰艺术性。而大面积玻璃幕墙又有采暖与制冷能耗高的隐患。因此,玻璃幕墙的节能设计、节能环保技术对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建筑物玻璃幕墙的应用与节能环保近些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建筑  相似文献   

15.
卓俊 《门窗》2013,(4):59-60
作为建筑物的重要围护结构,门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与墙体的配合来达到对居室的保温隔热,因此对于减少室内的能源损失、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门窗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种复合多元新材料也日益发展壮大。门窗厂家都在积极改进门窗设计。本文就如何选择节能门窗等相关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门窗》2016,(5)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业能源消耗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筑能耗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物寿命长,使用时间长,建筑耗能更多反映的是在建筑物交付使用后的能源消耗,对于建筑装饰装修而言,装饰装修材料是否节能普遍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对于建筑装饰装修环保节能技术的内涵进行界定,阐明使用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应用举措。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及建筑行业的深入进行,对于建筑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门窗作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其能耗情况越来越被重视。对节能门窗进行设计,提高门窗的节能性,对于社会与环境具有长远意义。因此应积极进行门窗节能设计,推广建筑门窗节能技术,提高节能门窗应用率,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强调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作为建筑行业中的建筑门窗幕墙,其绿色节能技术的设计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甚至已经引领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门窗幕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从建筑门窗幕墙设计的采光通风、保温、遮阳三方面论述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状况,并就建筑门窗幕墙节能环保方面的发展和应用予以阐述,以推动绿色节能技术在我国建筑门窗幕墙设计中的进一步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4,(9)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节约成为关键,节能环保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内容。我国建筑耗能巨大,占全国能源消耗的四分之一,目前,建筑的节能工作已经成为我国能源节约、实现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节能较为薄弱的环节,建筑玻璃幕墙以及门窗的节能设计将成为我国新型节能方式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9,(17)
现在,为了响应节能的方针,在建筑行业中也引进节能技术,达到节能减耗的效果。在建筑中,幕墙与门窗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幕墙与门窗中采用节能技术,降低建筑整体的能源消耗,这对要求在建筑幕墙门窗设计时,要采用节能设计,使用节能的材料,运用节能及时,使建筑幕墙门窗达到节能减耗的效果。随着节能减耗的方针实施,幕墙门窗节能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不断地研究建筑幕墙门窗的节能技术,使建筑的能耗降低,向绿色环保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