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创伤性休克23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创伤性休克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急诊科230例严重创伤病人,对患者年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伤后就诊时间,是否手术,输液输血量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0例严重创伤病人中抢救成功率为71.3%,创伤病死率为28.7%。结论 严重创伤、重度休克、长时间低血压、非正确休克复苏是影响休克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早期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严重创伤病人到院前急救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创伤病人急救护理技术。方法 分析了73例严重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包括伤情的判断、保持呼吸道通畅、伤口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安全运送伤员等。结果 院前急救脱险70例(95.7%),死亡3例(4.1%)。结论 在急救现场准确判断伤情及恰当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基础,运送途中恰当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保证,熟练掌握规范的急救护理技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创伤病人急救护理技术.方法分析了73例严重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包括伤情的判断、保持呼吸道通畅、伤口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安全运送伤员等.结果院前急救脱险70例(95.7%),死亡3例(4.1%).结论在急救现场准确判断伤情及恰当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基础,运送途中恰当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保证,熟练掌握规范的急救护理技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重度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转运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颅脑损伤在创伤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发生率约占损伤总数的20%,仅次于四肢损伤,而死亡率却居首位。颅脑损伤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常合并严重的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病情复杂,病死率高,必须分秒必争进行救治,有效的院前急救和安全转运是确保抢救成功和预后好坏的关键。现将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2通过“120”急救系统接诊的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转运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感染一直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感染常发生在受伤部位或为尽快修复创伤所进行的外科手术部位。严重创伤患者即便是在医院的危症监护病房,感染也是常有发生的。尽管目前有大量的预防感染的对策和强有力的抗生素的应用,但创伤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依然是创伤患者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是目前支持治疗技术允许严重创伤患者能够较长时间地存活,  相似文献   

6.
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会文 《医学信息》2010,23(14):2385-2386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急诊急救严重创伤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严重创伤病人中,抢救脱险60例,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92.31%,有效抢救时间为26~60min。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急救过程中,连续性的、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面积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往往造成机体严重的应激反应。一方面组织分解加剧,代谢率增高,蛋白质严重丢失;另一方面修复创伤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加。病人的营养状况和创面愈合时间及预后都有重要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急诊急救严重刨伤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严重创伤病人中,抢救脱险60例,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92.31%,有效抢救时间为26-60min.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急救过程中,连续性的、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35例盆部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急诊介入止血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部创伤易累及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引起大量失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将危及病人生命或留下严重后遗症[1].我院2006年5月至2009年3月成功救治35例盆部创伤伴失血性休克病人,在选择性盆部动脉造影下行栓塞止血术达到良好止血效果,术后给予综合治疗和全面的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腹腔间室综合征的监护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宏  朱光君  常文  刘翠华 《医学信息》2007,20(9):1715-1717
腹腔间室综合征(ACS)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压(IAP)急剧升高到一定的程度后,引起了包括心、肺、肾、脑、胃肠等多器官、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形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ACS是一种严重的综合征,其发生发展比较隐匿,常被其他症状所有掩盖,病死率极高四。(中外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62.5%-75%)可见于创伤、休克、烧伤、器官移植等多种疾病的病人。早期识别高危病人,监测脏器功能,实施预见性监护,对提高病人救治成功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31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矿井坍塌等创伤因素不断增加,腹部创伤变得复杂且常合并其它部位伤[1]。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伤情往往来势凶猛,虽及时外科手术能挽救其生命,但术后的护理仍很重要。我科2009年1月至12月共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31例,严格实施了术后护理要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移植术后病人重点进行血液、心血管、呼吸系统、免疫抑制剂浓度等监测和治疗。结果 及时发现腹腔内出血、免疫抑制剂的心肌毒性作用、胸腔大量积液、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结论 肝移植术后病人的监护具有专科特点,早期预见性的诊、治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利用计算机技术、公众移动通讯网、市话网实现急救车与急救中心或医院之间病人监护信息的远距离无线传输,将病人的心电图等信号实时地传送到医院,以便医院能及早作好急救的准备工作。待医疗急救车一到医院,医生马上就可实施抢救,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医疗救护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康娟  刘义 《医学信息》2009,22(8):1630-1632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是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大面积烧伤等急性损伤24小时之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发生功能障碍.尽管早期体液复苏,抗生素应用,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已取得进展,但其病死率仍达30%-80%[1].近年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使MODS病人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高容量血液滤过联合机械通气抢救MODS病人20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心脏创伤患者伤情严重,常当场或运送途中死亡,送入医院尚存活者大多处于休克甚至濒临死亡状态,因而应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本科1994年8月至2003年9月共收治5例心脏创伤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原发性、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们对87例原发性、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进行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排除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病人随访时间为1—3年。结果全部病人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均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激光腔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CT扫描患者的总数中急危重病症人约占10%,这部份病人包括颅脑严重损伤、脑血管意外、各种创伤导致的多处骨折及脏器破裂的病人、开颅手术后需复查的病人、ICU室的重症患者、以及增强扫描造影剂重度过敏者。为了确保急危重症病人在接受扫描检查过程中避免心跳呼吸骤停,并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尽快顺利的完成检查,护理人员配合医生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全程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丁芳 《医学信息》2010,23(14):2450-2450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救治工作的重要急症。是由于人体突然遭受严重创伤发生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所致。其病情发展迅速抢救治疗稍有延误和不慎,可危急患者生命。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协助医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休克186例急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救治工作的重要急症.是由于人体突然遭受严重创伤发生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所致.其病情发展迅速抢救治疗稍有延误和不慎,可危急患者生命.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协助医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胸腔镜手术应用于严重胸部创伤的可行性和适应症。方法:50例严重胸部创伤病例施行急诊胸腔镜探查;止血肺修补27例,肺楔形切除术6例,连枷胸悬吊外固定术5例,肺内异物摘除术3例,膈肌修补术3例,VATS小切口心脏修补术2例,气管裂伤修补1例,肺叶切除术1例,左主支气管裂伤修补1例,胸主动脉修补术1例.结果:胸腔镜手术成功48例,中转开胸2例,术中因心血管损伤死亡2例.结论:急诊胸腔镜手术是胸部严重创伤快速、有效、微创的抢救技术,可常规应用,应同时掌握好中转开胸的指征和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