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Planning》2014,(3)
博物馆的工作应该以教育和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文化精髓为目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合理存在的重要因素。如何发挥博物馆教育启迪、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文化精髓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发挥其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需要博物馆工作者进行认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功能不再仅是将束之高阁的文物进行陈列与展示,而是开拓了更多的领域对公众进行历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教育。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运而生,它融合了博物馆自身藏品的特点、当地地方特色和现代的创造设计思维。本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特征,并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在文创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概括分析了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是现代社会城市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博物馆建设选址应考虑环境、交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选好博物馆的建设地址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牌文化形象.论文分析博物馆选址与筹建应遵循的原则,介绍博物馆的选址与筹建现状,探讨博物馆选址与筹建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博物馆的筹建策略,以供参...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性机构 ,并向大众开放。它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 ,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是文物收藏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博物馆在当今的社会中 ,对城市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四个方面可以体现 :一、博物馆既是城市的标志 ,又是城市文化品位及档次的缩影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物藏品 ,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它的发展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经济实力及发展前景。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它的博物馆业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  相似文献   

5.
《建筑师》2013,(2):110-111
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在兴建博物馆时。更多考虑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博物馆举办主体的结构悄然发生变化。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力量呈现多元化状态。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也从文物保护机构向具有特定功能的文化场馆变化着。这让关心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人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博物馆数量快速增加,博物馆规模愈加壮大。博物馆发展的物质基础愈发扎实:忧的是博物馆举办者将博物馆视为“场馆”。从而模糊了博物馆的组织特点。忽略了博物馆的基本业务建设,扭曲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误导了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我们要大声疾呼。博物馆不是“场馆”。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其馆舍的大小和设施的档次。而是要看博物馆对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响应和为此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7)
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快速,不仅给国家典籍博物馆带来大量的参观者,还为国家典籍博物馆持续发展与进一步市场化提供了契机。为了将国家典籍博物馆旅游融入首都文化旅游之中,国家典籍博物馆需要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建立业务协调机制,并且与其他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有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形成"以展带会、以会促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既属于旅游娱乐建筑,从广义博物馆定义来讲,又属于博物馆范畴。我们可称之为旅游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的产生 博物馆现象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文化现象,它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最早的博物馆主要收集艺术藏品旨在成为保存整个人类文明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它不对一般观众开放,只不过是古董收藏所和陈列室。而现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需求,博物馆随着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进着,其收藏品的范围扩大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博物馆,人们不仅能着到古斧、纺车等这些古老而原…  相似文献   

8.
陈伟平 《建筑》2001,(11):36-38
建筑是文化的一种,博物馆建筑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建筑作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成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博物馆建筑由于社会的重视而越来越趋向现代化、专业化。纪念馆建筑属于博物馆建筑的范畴,因此她同一般性的博物馆建筑在功能上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一般的博物馆还是纪念馆都是开展社会活动,提供社会服务和发挥教育作用的重要场所,但仔细比较,纪念馆建筑由于其特殊的自身性质,在建筑的特点、要求和作用等很多方面与一般博物馆有所不同。纪念馆特定的性质、内涵决定其建筑具有独特 的构思、定位 …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是代表一个公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是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空间,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我们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公共文化空间,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服务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将民众与其文化紧密相联,让现在和未来的人们相互理解并关照历史。面对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博物馆都必须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和定位,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改进传统的藏品展示方法,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与公众保持紧密联系。文章从藏品展示、藏品教育、藏品流通三方面对博物馆藏品沟通公众的途径予以探寻,指出挖掘文化内涵、融入观众语境;培养潜在观众、拓展想像空间;激活文化基因、创造智慧活力是博物馆与公众及社会交流、对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地处东南沿海,是古运河横贯南北的水乡泽国,与舟船密不可分的船文化发展已有千年历史。为了传承运河文明,挖掘舟船文化,宣扬“红船”精神,嘉兴市港航管理局将坐落在京杭古运河畔、嘉兴南湖之滨的四间旧船坞改建成为国内唯一一座主体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船文化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它以船为主题,为行业、为社会、为历史、为文化服务,同时还被列入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自2003年10月26日开馆以来,该馆吸引了包括美、日、韩、挪威、丹麦等中外游客20多万人次,使古今中外的船文化得到了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3)
随着博物馆的不断发展,我国博物馆的职能发生显著变化,从传统的重视保藏和研究功能,逐步转向更加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宣教工作已成为当下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已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为博物馆的发展缔造了一个新的机遇。那么,在这个背景下,怎样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有效发挥博物馆服务社会公共文化职能;怎样做好宣传、推广,调动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成为了当下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损失日趋严重,且公民防灾素养不高,在对正规灾害教育进行研究之后,需要把研究视野从学校灾害教育扩展到公众教育,其中防灾安全类博物馆、科技馆、遗址地、纪念馆等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以解说为主要手段和途径进行.目前关于灾害类解说研究尚处于空白,故需对这类场所的解说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解说的概念解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环境解说是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灾害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深化与发展,环境解说(解说)的理论也适用于灾害教育,成为灾害纪念遗址、博物馆等地进行社会灾害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促进灾害教育发展,提高全民防灾素养与减灾意识,培育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以消费者在选择文创产品时更加注重产品所带来的精神文化上的享受。文章旨在探析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新策略,通过赋予文创产品生命力,推动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提出在开发文创产品时首先要明确消费群体,其次从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入手,提取造型元素和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体验,从而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活态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8)
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的博物馆研学专题课程,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还有效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但是,我国多数学校和学生家长对于博物馆教育的理解,依然局限于讲解员的讲解,认为这样的学习参与感不强,沉闷且缺乏学习效果。本文以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与利用为题,分析在该背景下,如何通过博物馆研学形式的改变,设计互动、探究、体验感强的深度产品,让博物馆活起来,让学生在研学中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开始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陶冶,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展和研究博物馆的陈列和展示的管理工作,是新时代博物馆的发展要求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2,(22)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物资的需求日益满足,而对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各地都修建了许多博物馆,以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以教育推广为重要目标。在展示目标上除了陈列文物、介绍相关知识,还具有引发观众的美感体验,进而认知真、善、美的生命真理。  相似文献   

18.
王林 《建筑创作》2010,(10):172-175
<正>博物馆处在城市的社会环境之中,展览对文化传播的社会影响作用更为直接,博物馆建筑是文化建设获得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实现自己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条件。文化软实力必须要由硬实力来支撑,要使展览真正吸引人、引起共鸣,解决展览的功能需求是建筑师和博物馆人共同面对的问题,展览空间在博物馆建筑中占主要位置,为了达到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需求,博物馆建筑在反映美学要求、文化理念的同时,又要满足具体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9.
枣文化博物馆以北方四合院为设计基础,综合传统的枣文化、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种植技术、农具以及由枣而衍生的各种周边产品的专题类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以枣文化为核心,沿着枣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演变历程,从原始的充饥之粮,到古代的医疗药用,再  相似文献   

20.
中外城市都拥有自身的文化历史及发展的不同路径.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表达的大凡是历史传统与艺术成就,更是城市的象征与发展的缩影.当代社会文明进程证明:没有博物馆,城市将变得贫穷;而没有专属的城市博物馆,城市无法对其历史文化展开收藏、研究、教育和传播,也更难从传承的文博视角编织城市文化振兴的创意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