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姜国辉  陈力真 《核技术》1998,21(11):649-652
采用氯胺-T法对神经生长因子(Nervregrowthfactor,NGF)进行碘标记,研究了NGF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与排泄规律,结果表明,NGF在小鼠体内组织器官的分布速率以及颈上神经节,甲状腺,胆囊,肾脏,肾上腺等组织较快,各器官的达峰时间为20-30min,肌注^125I-NGF72h内,小鼠粪尿中放射性排泄总量达72.55%,其中尿内累积量约占排泄总量的65.64%,而粪便中只占不足7%。  相似文献   

2.
氚标记23-羟基白桦酸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备氚标23-羟基白桦酸(3H-23-HBA),并对其在正常鼠及荷瘤鼠的体内分布进行初步探索。23-HBA经23位氧化、硼氚化钠还原后制得3H-23-HBA,考察了标记物的纯度和稳定性,并在ICR小鼠、接种肝癌HepA肿瘤的小鼠体内研究其生物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所得标记物放射化学纯度>95%,放射性比活度为3.33×105Bq/μg(23-HBA);(2)标记化合物的四氢呋喃溶液在–20℃稳定;(3)小鼠尾静脉注射3H-23-HBA(10mg/kg,3.7×105Bq/只)后,在血中清除慢,血浆中原形药约占60%;(4)小鼠尾静脉注射3H-23-HBA(10mg/kg,3.7×105Bq/只)后,在胆、肝、肠浓聚,消除慢;肿瘤鼠肺、胆中摄取高于正常鼠,尤其是胆,至注射后8h仍高达106.89%±47.4%ID/g。实体瘤与对侧肌肉组织的摄取比约为2。3H-23-HBA纯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23-HBA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将药物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 ,以观察188Re -HEDP注射液在动物体内代谢动力学的特征。结果表明 ,滞留在荷瘤大鼠患骨中的放射性比在正常骨中的多 (P <0 .0 5 ) ;小鼠 72h内排泄放射性累积百分率约为 82 %(其中尿液排泄为 80 %) ;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86 .4 %± 0 .30 %。说明该药物是亲骨药物 ,血清除快符合药物代谢动力学二室模型 ,大部分的药物以原形从肾排出。  相似文献   

4.
静脉注射后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P)颗粒静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蓄积和排泄情况。将中子活化的nano-HAP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剂量为9mg/kg。分别在15min、1h、2h、4h、8h、24h、72h时断髓处死动物,解剖并收集动物的血液、脑、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胸骨、子宫或睾丸、粪便和尿液。用高氯酸和双氧水将收集的样品消解后,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各脏器组织和排泄物中的^45Caβ射线计数来反映nano-HAP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nano—HAP后,大部分组织中^45Caβ射线计数范围为0.5~250Counts/min·mg,肺、肝、脾这3个部位中的^45Caβ射线计数相当于其它脏器组织的6倍以上。整个试验期间,只有骨骼中的^45Caβ射线计数变化不大,其它组织中的^45Caβ射线计数均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各个时间点粪便中^45Caβ射线计数要明显大于尿液中^45Caβ射线计数。nano—HAP颗粒可以在体内大部分的器官和组织中分布,其中肺、肝、脾是nano-HAP分布最多的几个器官,而骨骼是nano-HAP唯一的蓄积器官。粪便排泄是体内nano-HAP排泄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99Tcm标记的HYNIC-Anx13用于细胞凋亡显像的可能性,分别以N-[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Tricine), 乙二胺-N,N'-二乙酸(EDDA)和EDDA/Tricine为协同配体,对经6-肼基烟酰基(HYNIC)修饰的膜联蛋白V(Annexin V)片段(HYNIC-Anx13)的99Tcm 标记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HYNIC-Anx13的99Tcm标记物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和大鼠细胞凋亡模型的显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标记物在反应溶液和小牛血清中较稳定,但在与半胱氨酸的竞争反应中及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较差。生物分布实验及体内显像结果表明,99Tcm标记HYNIC-Anx13的血液清除较快,在体内主要经肾脏排泄;在模型组的靶器官中的放射性摄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靶与非靶组织的放射性比值较低,细胞凋亡组织的显像图像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6.
为测定r -Sak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给药一个剂量后的分布和排泄。用12 5I标记法研究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12 5I -r -Sak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体内分布和排泄情况。结果表明 ,12 5I -r-sak按 70 μg/kg及 84 0 μg/kg两种剂量静脉给药后 ,在大鼠体内均可以二室模型拟合。低、高两种剂量的T1/2 (α) 分别为 5 .4 7± 2 .13、8.4 5± 4 .5 0min ,T1/2 ( β) 分别为 96.15± 2 2 .2 9、5 8.78± 3 2 .79min ,AUC分别为 0 .895± 0 .4 5 5、3 8.3 6± 5 .181μg·min·mL- 1,经统计分析 ,T1/2 (α) 、T1/2 ( β) 在两剂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UC随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P <0 .0 5 )。12 5I -r -Sak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以肾脏中放射活性为最高 ,其次为血浆、肝脏、肺脏、脾脏、心脏 ,在脑内也有很高浓度。排泄试验表明 ,在给药后 96h ,累计的尿和粪排泄的放射性以及被甲状腺组织富集的放射性碘已近 80 %。  相似文献   

7.
梁婷  侯桂华  张超  宋静 《同位素》2007,20(2):83-87
摘要:目的: 建立125I标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的分析方法并研究小鼠尾静脉注射125I- rhTPO后的体内分布及药动学特征。方法: Iodogen法制备125I- rhTPO,经Sephadex-G25凝胶柱分离纯化,纸层析法检测放化纯度。按1g.kg-1剂量经尾静脉给药,于不同时间检测血浆中的放射性变化,并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同时于各时间点观察125I- rhTPO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和结论: 制备的125I- rhTPO标记率为96.25%,放化纯度95.85%。尾静脉注射125I- rhTPO 1g.kg-1在小鼠体内可以二室模型拟合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T1/2为0.30h,T1/2为6.20h。125I- rhTPO在小鼠体内主要经肾脏排泄,部分可经肝胆系统代谢。在各骨组织中以富含骨髓细胞的胸骨放射性计数最高,股骨次之,而乏骨髓的胫骨放射性计数最低,提示骨髓是TPO作用的靶组织。  相似文献   

8.
李湛  王颢  吴王锁 《同位素》2007,20(4):224-227
采用液体闪烁计数法研究了63Ni-NiCl2在大白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以及排泄。结果显示:63Ni-NiCl2在大白鼠体内的血药时间-浓度曲线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吸收速率常数Ka=6.18/h,分布相半衰期T1/2(α)=0.79 h,消除相半衰期T1/2(β)=40.68 h,清除速率常数CL=0.42 mL.kg-1.h-1,达峰时间Tpeak=0.53h,达峰浓度Cmax=14.99 GBq/L,表观容积分布Vd=0.016 L/kg;在所测的12种组织中均有63Ni-NiCl2放射性摄取;在灌胃0.25 h时,肠、胃、腹膜后脂肪放射性摄取较高,3 h时,肠、胃、肝放射性摄取较多,生殖腺放射性摄取最少,24 h肝肺放射性摄取偏高;24 h内粪尿排出给药量的83.26%,其中经过尿液排出54.86%,经过粪便排出28.41%。  相似文献   

9.
Aβ斑块显像剂苯并噻唑衍生物的11C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寻找合适的碳-11标记的在体A斑块显像剂,根据文献合成了苯并噻唑(BTA)的前体:(对胺基苯)苯并噻唑类(APBT),并用改良法碳-11碘代甲烷标记了APBT;柱色层法测标记率;改良法碳-11标记BTA的效率为58%。本文对碳-11标记方法和放射性标记率的方法作了改过,明显提高了标记效率,改进后的标记率测量方法简单、有效;正常小鼠的脑摄取[11]-BTA-1较高,2min全脑摄取为3.810.34%/ID;非特异区清除快,2min/30min摄取比达到10。[11]-BTA-1是一个有希望用于早老痴呆诊断的A斑块显像剂。  相似文献   

10.
胡平  周治发  林展江 《核技术》2000,23(5):289-293
了解多巴胺转运体显像剂^125I-β-CIT在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情况,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采用Iodogen标记法制备^125I-β-CIT,用HPLC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体内生物学分布用NIH小鼠,脑放射性自显影用SD大鼠。结果表明:^125I-β-CIT标记率为84%,放比纯度大于98%;NIH小鼠血液清除,12h内符合二室模型(α=3.87,β=0.162,T1/2α=0.179,T1/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具有亲骨性的氨基膦酸配体二乙基三胺基五亚甲基膦酸(DTPMP),制备了^117Sn^m(Ⅳ)-DTPMP,并研究其稳定性、亲脂性以及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结果表明,^117Sn^m(Ⅳ)-DTPMP的制备方法简单,稳定性好,亲水,标记率〉95%;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表明,^117Sn^m(Ⅳ)-DTPMP的靶向摄取率即骨摄取率较高,注射1h之后达(22.26±2.02)%ID/g,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放射性药物。  相似文献   

12.
^131I—nor—β—CIT的制备及其大鼠体内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合成了2β-甲酯基-3β-(4‘-碘苯基)去甲基托烷(nor-β-CIT)及标记前体2β-甲酯基-3β-(4‘-(三丁基锡)苯基)去甲基托烷。nor-β-CIT及中间体的IR、MS、HNMR、旋光分析等鉴定数据与结构相符。由标记前体制备^131I-nor-β-CIT,标记率(80-90)%,萃取后放化纯度>95%。大鼠体内分布表明,^131I-nor-β-CIT能很快进脑,且清除较慢(注药后5min、30min和4h时脑的放射性摄取比分别为2.30、2.54和1.22%ID)。丘脑、中脑、海马和额叶表现出较高的放射性摄取,注药后的1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7、1.78、1.54和2.13%ID)。额叶的摄取大于颞叶和顶叶(1h时的放射性摄取分别咪2.13、1.92、1.87%ID),与5-HTT在脑中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3.
氖标记阿糖腺苷(Ara-A)自尾静脉注入正常小鼠,根据不同时相,采用均相法,分别测定血液、肌肉、脏器、尿、粪便的放射性强度,由此获得[8-~3H]-Ara-A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和随尿和粪便排泄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王雪鹃  张岩  李艳  翟士桢  林保和  杨志 《同位素》2011,24(Z1):90-94
99Tcm标记rituximab(美罗华)评价特异性前哨淋巴结(SLN)示踪剂99Tcm-rituximab体外特性及其体内应用的安全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检测了99Tcm-rituximab的分子完整性;采用间接酶联免疫荧光分析(ELISA)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了99Tcm-rituximab的免疫活性;最后依据中华药典的要求行99Tcm-rituximab安全限度及在正常小鼠体内分布实验。结果显示:99Tcm-rituximab标记率为90%~95%;标记化合物分子完整,免疫活性保留完全,标记化合物无菌无热源。受试小鼠以60 mg/kg剂量注射99Tcm-rituximab(相当于人体用量的500倍),1周内未见小鼠死亡。小鼠体内分布结果显示:99Tcm-rituximab入血后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放射性摄取值由1 h的(14.01±0.61)%ID/g减少为24 h的(3.51±0.48)%ID/g;肝脏亦可见摄取。各器官未见有明显的放射性滞留。因此,99Tcm-rituximab结构及性能稳定,无急性毒性,使用安全,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β和γ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迎会  吴士良  王秀珍  徐岚  彭淼 《辐射防护》2005,25(6):357-361,391
采用直线加速器发射的β射线和60Co源γ射线分别照射动物局部组织,以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观察了局部组织生化代谢指标的改变及组织形态变化,论证两类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并用其对放射性皮肤损伤产生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1)γ或β射线都能引起局部皮肤损伤,并在生化代谢指标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2)初步建立的两类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显像剂~(131)I-IMPY的合成与生物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到合适的123I标记的脑内β淀粉样蛋白(A β)斑块的显像剂,根据文献资料,合成了2-(4′-二甲基氨基苯基)-6-三正丁基锡咪唑并[1,2-α]吡啶(IMPY),并采用双氧水标记法进行了131I标记,得到标记物131 I-IMPY,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方法对合成原料和条件作了相应的改进,提高了合成的收率.正常小鼠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在注射131 I-IMPY后2 min和60 min,小鼠脑摄取率分别为(7.374±4.797)%/g和(0.967±0.409)%/g.说明131 I-IMPY在小鼠脑中初始摄取很高,清除很快.131 I-IMPY可能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A β斑块SPECT显像剂.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125I-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大鼠体内排泄行为,利用氯胺-T法制备了125I-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其标记率为82.72%,放化纯度为95.53%,放射性比活度为0.26MBq/μg。体外WISH/VSV系统抗病毒活性比较分析表明,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和125I-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具有相近的抗病毒活性。SD大鼠皮下注射125I-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后,0~6、6~12、12~24、24~48、48~96、96~192和192~300h7个不同时段的尿、粪的放射性分析结果表明,125I-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主要通过肾脏排泄,部分可通过粪便排泄,300h时尿、粪中平均累积排泄率分别为80.10%和16.00%;0~1、1~2、2~4、4~6、6~12、12~24和24~30h7个不同时段的胆汁的放射性分析结果表明,125I-白蛋白融合干扰素α2b也可通过肝脏代谢后经胆汁排泄,但这不是它的主要排泄途径,30h时,胆汁中的平均累积排泄率仅为1.61%。  相似文献   

18.
研究氚标记吲哚美辛(3H-IN)在荷瘤小鼠血液及瘤体内的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在肿瘤中的蓄积现象。荷Lewis肺癌小鼠灌胃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和瘤组织,分别测定其放射性计数及药物浓度。结果表明,3H-IN蓄积于肿瘤中,并以较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瘤体中吲哚美辛药物原形则消除迅速且浓度远低于血药浓度。小鼠血浆和瘤体内不同时相IN的药物浓度数据用DAS ver1.0实用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选择二室模型,且权重系数为1/cc拟合药-时曲线,得出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证明3H-IN有很好的瘤组织趋向性,其药物原形并非在肿瘤中蓄积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新的Aβ斑块显像剂99Tcm-酰胺基氨基二硫醇(MAMA)-4-氨基-4′-二甲氨基联苯(DMABP),并研究了其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实验结果表明,99Tcm-MAMA-DMABP具有较高的初始脑摄取,较快的正常脑组织清除,尾静脉注射后2 min的脑摄取达0.88%/g,2 min与60 min的脑摄取率比值为2.8。  相似文献   

20.
碘标记表皮生长因子的代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莉  李云春  邓候富  雷勇 《同位素》2002,15(3):133-136
用^125I、^131I标记表皮生长因子(EGF),并采用Sephadex G25柱对标记物进行纯化,标记率达75.4%,放化纯度达95.2%,用昆明种小鼠作^125I-EGF体内分布实验及药代动力学试验;用新西兰大白兔做^131I-EGF体外显像研究。结果显示,小鼠体内注入^125I-EGF后1h,肾肝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很快下降;肺组织摄取一定量的^125I-EGF且保留时间长达3h;脾脏的放射性在15min达到高峰后开始缓慢下降;脑组织放射性明显低于血本底。^125I-EGF的体内分布、代谢消除过程等工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半衰期T1/2α为0.3min,消除半衰期T1/2β为80.8min。新西兰大白兔体外^131I-EGF显像清晰,碘标记EGF的体内、外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