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拔罐为民间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已被较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内、外、伤、针灸等科,如使用得当,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因目前对此论述较少,故提出自己管见,以供参考。一拔罐疗法的概说本法古代称为“角法”,《医宗金鉴》称为“药筒拔法”,现代又叫“吸筒疗法”,俗称“拔罐子”。西欧国家叫“干杯法”,苏联称“郁血疗法”等,名称虽多,其方法大同小异,理论机制基本相同。人在正常情况下,气血运行阴阳失调,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反之则导致疾病的发生。拔罐疗法乃借助于罐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笔者采用“阴阳配穴拔罐法”治疗外感咳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阴阳配穴拔罐法 “阴阳配穴拔罐法”是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针对外感咳嗽的拔罐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用针如此,拔罐之理类似.所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病在阳而治其阴,病在阴而治其阳;或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  相似文献   

3.
刺络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络疗法,古时称为“刺血络”、“刺络”法,早在《内经》中就已经对刺络疗法的针具、针刺手法及适应症有所记载。拔罐疗法目前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曾记载“角法”,主要指外科治疗疮疡是吸血排脓。两者结合即为刺络拔罐法,具有简便、快速、实效的特点,临证屡收奇效,因此,倍受临床医生青睐。笔者在临床将其多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股外侧皮神经炎、带状疱疹、亨特综合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拔罐疗法,又叫吸筒疗法、瘀血疗法。古称“角法”。早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有用兽角制成罐状,以吸拨脓血。而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专列了“火罐气”一节,对火罐应用的范围、出处、形状、适应症、使用方法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且指出火罐可治“风寒头痛及风痹、眩晕、腹痛”等症。  相似文献   

5.
试论刺络拔罐法及其临床作用362113福建省惠安县后龙卫生院肖惠中刺络拔罐法是指用皮肤针或三棱针在肢体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叩上火罐的一种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等特点。一、刺络拔罐法与刺血、拔罐的关系:《灵枢.官针篇》谓:“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四...  相似文献   

6.
拔罐疗法 ,古称“角法” ,有关的文字记载首见于战国时期的医籍《五十二病方》中。刺络 ,又称“放血疗法”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内经》中 ,《灵枢·官针篇》云“刺络者 ,刺小络之血脉也” ,可见刺络拔罐疗法历史之悠久。笔者几年来应用此法治疗了 46例哮喘病人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供同道参考指正。1 一般资料本组 46例病人中 ,男 2 8例 ,女 18例 ;年龄最小者 11岁 ,最大者 6 5岁 ;病程最长者 42a,最短者 2个月。2 治疗方法2 1 取 穴 第一胸椎至第七胸椎脊柱两旁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大椎、定喘、肺俞、膈俞、丰隆。2 2 治 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作者采用《内经》十二刺之一“恢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关节扭伤35例,总有效率97.2%。  相似文献   

8.
土家医外治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家医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千百年来流散民间,是药匠成名或传家之秘诀。土家医疗法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药物治法,二是非药物疗法,或分为内治法及外治法。现将土家医外治法简要述叙如下。1 拔罐疗法拔罐又叫打火罐、吸杂筒或扯火罐,是民间最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外治法。因古代以牛角制罐、多用吸脓吸瘀血,故称“角法”或吸筒疗法。拔罐是借助于热力或烧去罐中的空气,造成罐内负压而吸附于皮肤。拔罐法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温经通络、祛湿逐寒的作用。本法一般于用急性扭伤、挺伤、瘀肿、腰痛、骨节疼痛、寒咯,或因寒湿而致的肚子痛、头…  相似文献   

9.
一、藥筒針疗法的來源: 藥筒針疗法是針灸疗法中的一种治法,据历代医学文献记载,晋代葛洪肘后方有“角法”,用牛角制吸筒治病,唐代王焘外台秘要用竹管治疗殗殜(痨瘵),宋代苏沈良方载火筒法治久嗽,济急仙方以竹筒吸毒,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有煑拔筒方和清代吳謙医宗金鑑有藥筒拔法,都是用于治疗外症痈疽吸脓,清代赵学敏本草綱目拾遺有火罐气,即现代的拔罐疗法,民間称呼为“拔火罐”。  相似文献   

10.
刺络放血拔罐治疗痤疮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痤疮俗称“粉刺”“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及胸背处.患者多为青年男女,以女性居多.易反复发作,影响美容。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刺络放血拔罐法治疗5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这是因为最早人们是利用动物的角作为治疗工具.我们知道很多动物的角如牛、羊等,其内中空,从动物身上切下后,就成了一个天然的罐子.而后出现的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虽未直接论及拔罐疗法,但其“风寒与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于皮毛”和“善治者,治皮毛”的观点与拔罐疗法治疗疾病的原理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2.
刺络拔罐法治疗痹痛证64例天津市河北区北宁医院(300241)崔俊雪关键词:痹证/外治法,选穴,刺络拔罐法现代医学中的“增生性脊柱炎”“肩周炎”“网球肘”“跟骨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多属于祖国医学的“痹证”“历节”“痛风”范畴.自199...  相似文献   

13.
刘颖  殷芸 《河北中医》2002,24(1):27-27
拔罐法 ,或称吸筒疗法 ,古称角法。最早见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上有以兽角治疗痔疾的记载 ;西晋医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提到过角法 ;历代中医文献亦多论述。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 ,不仅罐的质料、拔罐的方法已有改进和发展 ,而且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内、外、妇、儿各科。我们试用拔罐法治疗乳头溢液 1例 ,效果显著 ,报告如下。王某 ,女 ,5 4岁。 2 0 0 1 - 0 1 - 30就诊。右乳头时溢黄白色液体 1年。 2 0 0 0 - 0 1过度劳累后出现右侧乳头溢液 ,质稀量少 ,自溢或挤压乳头而溢出 ,时轻时重 ,伴有乏力 ,纳差 ,胃脘胀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体系,根据“菀陈则除之”“瘀血去则新血生,新血生则瘀血自去”的指导思想,对刺血拔罐法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症验案3则进行总结与探析。  相似文献   

15.
滚针拔罐就是用滚刺筒 (也称滚针筒 )滚刺皮部络脉出血 ,再拔火罐 ,使之加大出血量的治疗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 ,积累了不少经验 ,现将滚针拔罐法介绍如下。一、治疗方法   1 .治则 :祛风散寒 ,舒筋通络 ,通行气血。2 .选区 :十四经均可选用。一般背部以取督脉及两侧的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为主 ;胸胁部沿肋部间隙刺 ;腹部以取任脉及两侧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为主 ;四肢部内外侧按手足六经循行刺。3.操作法 :在需滚针拔罐部位常规消毒后 ,用滚刺筒在该部位顺着经脉循行来回滚动 3~ 1 0下 ,然后拔罐。4 .刺激强度 :其刺…  相似文献   

16.
推罐疗法治疗面部黄褐斑9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拔罐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 ,最早见于晋代《肘后方》中 ,以牛角制罐 ,作外科吸脓血之用 ,故又称“角法”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推罐疗法 ,治病范围更加广泛。笔者临床运用推罐疗法治疗妇女面部黄褐斑 92例 ,疗效满意 ,现将有关资料归纳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92例患者  相似文献   

17.
860例刺络拔罐疗效总结上海中医药大学刘炎(200032)刺络拔罐就是用滚刺筒(也称滚针筒,滚刺皮部络脉出血,或用三棱针、毫针等针具点刺穴位出血,再拔火罐使之加大出血量的治疗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治疗的860例病例作一总结和分...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眼歪斜”“面瘫”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于2009年5月~2011年2月,根据《素问·皮部论》有关理论,采用针刺结合叩刺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4例,并设对照组84例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本《内经》:“阴阳相得,合而为痹,内溢于经,外溢于络”之理论,笔者运用刺络拔罐法治疗哮喘、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现介绍如下。1.哮喘朱××,男,63岁,退休工人。自诉患哮喘之疾30余年,每于冬春辄发,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喉中痰鸣,不得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挑刺、拔罐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采用挑刺拔罐法可达到“宛陈则陈之”的目的。方法:用中医之“以痛为腧”的理论,采用挑刺、拔罐法在病灶处,用挑刺针将病灶皮肤迅速挑破达表皮,以不出血为度。然后拔罐加压使病灶瘀血顺针孔流出。达到治病之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