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运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对血瘀证舌下络脉的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探讨血瘀证舌象的量化诊断,运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对照观察了211例血瘀证和175例非血瘀证舌下络脉的变化,并进行了舌质红、绿、蓝色(RGB)的量化观测。结果表明,血瘀证舌下络脉颜色以青紫、紫暗多见,而非血瘀证组多为暗红或紫红,两组颜色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瘀证舌下络脉多变长、增粗、常有结节、分枝、弯曲,与非血瘀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舌下络脉颜色、粗细、结节、分枝、弯曲的变化与舌质RGB量值密切相关,各组差异多有显著性(P<0.01)。因此,舌下络脉诊法对血瘀证的量化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病瘀血舌象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瘀血舌象患者的血液生化物质的变化与不同血瘀证型是否内在联系。方法:用常规方法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气虚血瘀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高于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结论: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型有其不同的中医生理病理基础,肝病瘀血舌血液流变性与中医不同血瘀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瘀证舌下络脉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靳士英  时人 《中医杂志》1992,33(3):42-43
本文对8例辨证为瘀证的口鼻咽腔恶性肿瘤患者的舌下络脉进行了肉眼、光镜和电镜观察。肉眼观察可见舌质紫暗,舌腹面粘膜混浊,有瘀血丝、瘀血颗粒、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扩张。光镜下见毛细血管、微小静脉扩张瘀血,粘膜上皮及棘层细胞增厚、核固缩,毛细血管内皮肥大细胞增生,腔内红细胞充盈,通透性增加。电镜观察见有微循环障碍表现,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增生,管腔内红细胞聚集,管腔外渗血、肥大细胞浸润等。提示舌下络脉的改变为血瘀证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病瘀血舌患者的舌象特点. 方法 随机选择100例心病瘀血舌患者、30例心病非瘀血舌患者、30例非心病瘀血舌患者与20名健康人,采用"舌诊专家"软件和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舌象的识别分析. 结果 心病瘀血舌患者舌质多见暗红舌(28.0%)、青紫舌(27.0%)、淡紫舌(25.0%),舌苔多见白厚苔(37.0%)、黄厚苔(33.0%).心病瘀血不同舌质间的红色分量(R)、绿色分量(G)、蓝色分量(B)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病瘀血舌组的舌质R值、G值较健康对照组、心病非瘀血舌组显著降低(P<0.01);心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间的舌质R、G、B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观察舌苔对心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综合舌质R、G、B值可为心病瘀血舌患者的诊断、鉴别和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瘀血舌象肝病患者不同血瘀证及其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肝病瘀血舌患者血液ET、NO的测定.结果: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ET、NO、NO/ET的比较表明:肝病瘀血舌血瘀证各组的ET、NO、NO/ET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结果显示:肝瘀痰阻和气滞血瘀的ET、NO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瘀血舌不同肝病组与正常组的ET、NO、NO/ET的比较表明:肝病各组的ET、NO、NO/ET显示增高(P<0.01).结论:瘀血舌不同肝病各组及血瘀证组的ET、NO、NO/ET显著增高,说明NO与ET水平的升高与肝细胞受损有关.肝瘀痰阻和气滞血瘀的ET、NO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可能与肝病的肝瘀痰阻型造成的血瘀程度要比其他型更严重有关,因此ET、NO、NO/ET可能是反映肝病瘀血舌患者的血瘀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比较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舌诊图像参数的特征。方法纳入冠心病患者108例,根据辨证标准分为痰瘀互结组48例和血瘀组60例。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ZBOX-I型舌脉象数字化采集分析仪,采集两组患者舌诊图像并提取包括舌色(舌质整体、根部、中部、尖部、左部、右部)、舌体形态及苔色(舌苔整体、根部、中部、尖部、左部、右部)、苔质在内的特征参数。舌色包括RGB色彩空间的红色分量R值、绿色分量G值、蓝色分量B值,以及HSV颜色空间的色调H值、饱和度S值、明度V值;舌体形态主要包括胖瘦、裂纹指数;苔色包括RGB色彩空间的R、G、B值,以及HSV颜色空间的H、S、V值;苔质主要包括厚薄、腐腻、剥苔指数。结果痰瘀互结组患者舌质整体及各部的舌色分量G、B值均大于血瘀组,S值均小于血瘀组,且舌质整体H值小于血瘀组,舌质根部R、V值大于血瘀组,舌质尖部H值小于血瘀组(P 0. 05)。痰瘀互结组患者舌苔整体及各部的苔色分量G、B值均大于血瘀组,S值小于血瘀组(P 0. 05),且舌苔根部苔色的R、H、V值均大于血瘀组,舌苔中部H值大于血瘀组(P 0. 05)。痰瘀互结组患者舌体胖瘦指数高于血瘀组(P 0. 01),其余舌体形态及苔质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舌色较血瘀证患者青紫程度更甚但颜色更浅,苔色较偏青黄而更为浅淡光亮,舌诊图像参数中的绿色分量G值、蓝色分量B值、饱和度S值可作为冠心病辨别痰瘀互结证和血瘀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运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对血瘀证舌质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瘀证舌像的量化诊断 ,运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对照观察了 352例血瘀证舌质和2 1 8例非血瘀证舌质的改变 ,并进行了舌质 RGB的量化观测 ,结果 :血瘀证病人以淡紫舌、紫暗、紫红、青紫比例显著多于非血瘀证组 ,淡红、红绛及淡白舌较非血瘀组为低 (P<0 .0 1 )。血瘀证胖瘦、齿痕舌形变化与非血瘀证无统计学差异 ,而血瘀证患者瘀点瘀斑出现率明显高于非血瘀组 (P<0 .0 1 )。血瘀证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较非血瘀组显著降低 (P<0 .0 1 ) ,绿色分量 G值两组接近 (P>0 .0 5) ,而蓝色分量 B值显著增高 (P<0 .0 1 )。因此 ,舌质 RGB对血瘀证量化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肝病患者不同血瘀证及其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肝病瘀血舌患者血液MDA、SOD、GSH-Px的测定。结果:不同肝病组与正常组的MDA、SOD、GSH-Px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肝病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MDA、SOD、GSH-Px的比较表明:血瘀证各组的MDA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不同肝病血瘀证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结果显示:气滞血瘀、湿热瘀滞、肝瘀痰阻的MDA、SOD、GSH-Px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不同肝病血瘀证组与正常组比较,MDA、SOD、GSH-Px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正常组抗氧化剂的防御体系能抵御邪气(自由基),并有力地清除O2、H2O2和脂质过氧化物。因此本实验证实:MDA、SOD、GSH-Px是能反映机体邪正盛衰,并通过其含量的多少,区分肝病是否存在血瘀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图像数据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下络脉特征,并进行中医证型与舌下络脉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56例,辨证分为5种中医证型,即脾胃湿热证(63例)、肝胃不和证(56例)、脾胃虚弱证(51例)、胃阴不足证(44例)、胃络瘀阻证(42例)。使用智能手机采集患者舌下络脉图像,采用计算机视觉与人工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舌下络脉颜色RGB、HSV值,以及主干的颜色、长度、宽度、曲张程度、充盈度、兼见表现等舌下络脉形态特征指标,分析中医证型与舌下络脉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证型舌下络脉的主干的颜色、长度、宽度、曲张程度、充盈度、兼见表现存在差异,胃络瘀阻证R、G、B、V值低于其他证型,但积分值高于其他证型。经相关性分析,舌下脉络颜色与其参数R、G、B、V值均呈负相关(P<0.05)。胃络瘀阻证舌下络脉瘀阻程度相对于其他证型较高,脾胃虚弱证舌下络脉瘀阻程度比其他各证型低。结论 舌下络脉客观化指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反应灵敏,与中医学理论及临床结论基本一致,可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肝病患者不同血瘀证及其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肝病瘀血舌患者血液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测定。结果:肝病各组的TXB2显著增高(P<0.01),6-keto-PGF1α显著降低(P<0.05,P<0.01)。TXB2/6-keto-PGF1α显著增高(P<0.01);不同肝病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TXB2、6-keto-PGF1α、TXB2/6-keto-PGF1α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热瘀滞、肝瘀痰阻、气滞血瘀的TXB2、6-keto-PGF1α、TXB2/6-keto-PGF1α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肝病及不同血瘀证组的TXB2与TXB2/6-keto-PGF1α显著增高,6-keto-PGF1α显著降低,说明血浆TXA2-PGI2平衡失调与血瘀证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测定TXB2、6-keto-PGF1α的含量可以反映肝病瘀血舌象及其不同血瘀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检者的舌色与外周血7项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2 218例体检者(男性888人,女性1 330人),由中医师判断舌色。采集静脉血,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舌色的出现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舌色分类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运用近似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与男性比较,女性中淡白舌、淡红舌、淡暗舌的出现率增高,而暗红舌的出现率降低(P0.01);与淡红舌组比较,女性淡白舌组的RBC、HGB、HCT降低,RDW增加(P0.05或P0.01);红舌组的RBC、HGB、HCT增加(P0.05)。2)与淡红舌组比较,男、女性的暗红舌、紫暗舌组均表现为HGB、HCT增加(P0.05或P0.01)。结论:1)女性中各种淡舌(淡白舌、淡红舌、淡暗舌)的出现率高于男性。2)舌色的浅深与HGB、HCT成正相关。3)暗红舌、紫暗舌与HGB、HCT增加的关联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瘀血舌象与PT、INR、APTT、FIB四项凝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用Sysm 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77例正常人群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结果:瘀血舌象组、非瘀血舌象组的PT均比正常组显著缩短(P〈0.017,P〈0.001);瘀血舌象组、非瘀血舌象组的APTT均比正常组显著缩短(P〈0.001,P〈0.017);非瘀血舌象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7);瘀血舌象组FIB水平显著高于非瘀血舌象组(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升高,而糖尿病血瘀证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升高可能是其出现瘀血舌象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证型的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血清中5-HT的变化。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热挟湿证、血虚化燥证、血瘀生风讧3组,每组20例;另选择20例经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4组研究对象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比较5-HT含量。结果:肛门瘙痒症患者外周血5-HT平均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不同证型患者5-H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风热挟湿组患者5-HT高于血虚化燥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虚化燥和血瘀生风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的5-HT均低于正常,说明该疾病可能是一种神经源性疾病;且5-HT含量随其证型的不同亦有所变化,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136例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与Hs-CRP血脂四项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TC、TG、HDL、LDL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血清HS-CRP、血脂四项测定。结果:血清HS-CRP、TC、TG、HDL、LDL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血瘀证与血清HS-CRP、TC、TG、HDL、LDL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与Hs-CRP、血脂四项无明显相关,本研究对于从细胞层面研究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用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非血瘀证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CRL-1730,每组又分为5%,10%,15%,20%4个血清组,MTT法检测CRL-1730活性。结果:血清作用6h后,血瘀组、非血瘀组与健康组比较,细胞活性较低,20%,15%和5%浓度时差异显著(P0.01);血清作用24h后,血瘀组、非血瘀组与健康组比较,细胞活性较低,15%,10%和5%浓度时差异显著(P0.05或P0.01);血清作用48h后,血瘀组、非血瘀组与健康组比较,细胞活性较低,15%和5%浓度时差异显著(P0.05或P0.01);各浓度血清作用6,24,48h后,血瘀组与非血瘀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血瘀组细胞活性较非血瘀组有降低的趋势。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可以降低CRL-1730的细胞活性,对细胞的代谢与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血瘀证患者血清对细胞活性的抑制有更明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非血瘀证58例,血瘀证122例,予动态血压(ABP)监测,比较2组的临床指标及ABP、BPV参数。结果血瘀证组各时段血压标准差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瘀证组勺型趋势比例大于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各时段的收缩压负荷均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出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L-C)、昼夜趋势为主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勺型昼夜趋势的相对危险度(OR值)为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非勺型昼夜趋势可能为糖尿病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