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刘寄奴Artemisia anomal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和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刘寄奴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aS,7S,7aR)-7-羟基-7-甲基-1,4a,5,6,7,7a-六氢环戊二烯[c]吡喃-4-羧酸甲酯(1)、rehmaglutin D(2)、(E)-6-羟基-2,6-二甲基辛-2,7-二烯酸(3)、金圣草酚(4)、木犀草素(5)、芹菜素(6)、对羟基苯丙烯酸(7).结论 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环烯醚萜,命名为刘寄奴醚萜;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半边旗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大孔树脂、MCI Gel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并通过NMR和HR-ESI-MS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半边旗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β-D-龙胆二糖苷(3)、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4′-O-α-L-吡喃鼠李糖苷(4)、异佛莱心苷(5)、木犀草素(6)、木犀草苷(7)、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芦丁(11)、表没食子儿茶素(12)、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连翘苷(14)、岩白菜素(15)、原儿茶酸(16)、反式咖啡酸(17)、没食子酸(18)、β-谷甾醇(19)、β-胡萝卜苷(20)。结论化合物3、5、12、13、15~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8~13、15~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杨勇勋  张建平  王群  李慧梁 《中草药》2017,48(15):3037-3041
目的研究贵州天名精Carpesium faberi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与半制备HPLC色谱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贵州天名精全草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包括1个二萜、1个生物碱、5个单萜、2个黄酮、2个木脂素及1个黄酮木脂素二聚体,分别鉴定为ent-kaurane-3β,16β,17-triol(1)、3-(hydroxy-acetyl)-1H-indole(2)、8,9,10-trihydroxythymol(3)、8-hydroxy-9,10-diisobutyryloxy-thymol(4)、香橙醇-β-D-吡喃葡萄糖苷(5)、(3S)-linalyl-β-D-glucopyranoside(6)、(1R,2S,4S,5R)-2,5-二羟基-p-薄荷烷(7)、木犀草素(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9)、medioresinol(10)、松脂素(11)、水飞蓟素与异水飞蓟素的混合物(12)。结论化合物1~6、8~1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骨碎补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隋洪飞  尹世强  邹爱英 《中草药》2015,46(20):2992-2995
目的研究骨碎补(槲蕨Drynaria roosii的干燥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再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及高效制备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理化性质及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骨碎补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O-咖啡酰基-12-羟基正十二烷酸甲酯(1)、对羟基苯丙酸(2)、3,4-二羟基-苯乙醇8-O-β-D-吡喃阿洛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补骨脂素(5)、原儿茶酸(6)及咖啡酸(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骨碎补烷酸酯A,2~5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刘寄奴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刘寄奴Artemisia anomal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液相进行分离和纯化,应用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得17个已知化合物,经鉴定为正三十二烷酸(1)、西米杜鹃醇(2)、α-香树脂醇(3)、α-波甾醇(4)、β-谷甾醇(5)、4-甲氧基水杨酸(6)、间羟基苯甲酸(7)、邻羟基肉桂醛(8)、肉桂酸(9)、异阿魏酸(10)、7-甲氧基香豆素(11)、3-吲哚甲酸(12)、二氢菜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citroside A(14)、(6S,9R)-长寿花糖苷(15)、胡萝卜苷(16)、蔗糖(17)。结论化合物13和14为首次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6~10、12、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6.
尹蕾  张冤  田海妍  江仁望 《中草药》2014,45(23):3361-3366
目的 研究福寿草Adonis amurensis带根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小孔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福寿草带根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福寿草带根全草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其中强心苷类化合物7个,分别为毒毛旋花子苷元(1)、铃兰毒苷(2)、铃兰毒原苷(3)、索马林(4)、洋地黄毒苷元(5)、罗布麻苷(6)、叶含杠柳鼠李糖苷(7);黄酮类化合物5个,分别为木犀草素(8)、芹菜素(9)、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10)、荭草苷(11)、异槲皮苷(12);木脂素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松脂素(13)、松脂素-8-O-β-D-葡萄糖苷(14)、9'-脱羧迷迭香酸-4'-O-(1→4)-半乳糖鼠李糖苷(15).结论 化合物101315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0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乳牛肝菌子实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黄乳牛肝菌中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谱学数据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乳牛肝菌子实体中分离出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麦角甾-5,22-二烯-3β-醇(5)、1,3-二油酰甘油酯(6)、异牛肝菌素(7)、麦角甾醇-3-O-β-D-葡萄糖苷(8)、亚油酸(9)、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3,4-二羟基苯甲醛(12)、麦角甾醇(13)、对羟基苯甲酸(14)、腺苷(15)、尿嘧啶(16)、D-阿拉伯糖醇(17)。其中化合物1、3、5、6、8、10~12、14~17是首次在黄乳牛肝菌中分离得到。结论:黄乳牛肝菌中含有多种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鬼针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曹园  瞿慧  姚毅  刘志辉  方祝元 《中草药》2013,44(24):3435-3439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 4″, 6″-三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奥卡宁-4′-O-β-D-(3″,4″-二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金丝桃苷(9)、芦丁(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槲皮素(13)、5, 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14)、咖啡酸(15)、没食子酸(16)、β-谷甾醇(17)、胡萝卜苷(18)。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41518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两色金鸡菊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仁梁 《中草药》2018,49(21):5046-5050
目的研究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头状花序的水提取物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规硅胶、反相ODS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制备,利用各种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两色金鸡菊头状花序的水提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依据其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8,3′,4′-trihydroxy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1)、6-hydroxyluteolin-7-O-β-D-glucoside(2)、山柰酚(3)、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4)、(2S)-3′,4′,5,8-tetrahydroxyflavanone-7-O-β-D-glucoside(5)、(2S)-eriodictyol-5-O-β-D-glucoside(6)、紫铆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plathymenin(8)、(Z)-6-O-β-Dglucopyranosyl-6,3′,4′-trihydroxyaurone(9)、5,6,3′,4′-tetrahydroxyaurone(10)、6,3′,4′-trihydroxyaurone(11)、奥卡宁-5′-O-β-D-葡萄糖苷(12)和4′-O-β-D-glucopyranosyl-3,4,2′,4′,5′-pentahydroxychalcon(13)。结论 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徐凌玉  李振麟  蔡芷辰  钱士辉 《中草药》2013,44(20):2798-2802
目的 对薄荷Mentha haplocalyx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薄荷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薄荷木酚素(1)、5-羟基-6, 7, 8, 4′-四甲氧基黄酮(2)、桦木酸(3)、橙皮素-7-O-β-D-葡萄糖苷(4)、龙胆酸-5-O-β-D-(6′-水杨酰基)-葡萄糖苷(5)、蒙花苷(6)、刺槐素(7)、5-羟基-6, 7, 8, 3′, 4′-五甲氧基黄酮(8)、5, 6, 4′-三羟基-7, 8-二甲氧基黄酮(9)、田蓟苷(10)、藿香苷(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木酚素类化合物,命名为薄荷木酚素;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为首次从唇形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薄荷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刘平平  于会明  田友清 《中草药》2020,51(6):1481-1484
目的对青蒿Artemisiae Annuae Herba(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干燥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青蒿水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羟基-3-甲氧基苯基)-2,3-二羟基萘(1)、东莨菪内酯(2)、滨蒿内酯(3)、猫眼草酚B(4)、棕鳞矢车菊黄酮素(5)、mikanin(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青蒿木脂素。  相似文献   

12.
刘玉萍  邱小玉  刘烨  马国 《中草药》2019,50(9):2235-2241
茵陈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香豆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除传统的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作用外,茵陈还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调血脂、抗骨质疏松、神经保护、调节代谢、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功效,其药理作用多样,机制复杂。综述茵陈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茵陈及其制剂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倪丽丽  戴莹  窦志华  王兆龙  周云中 《中草药》2020,51(11):2954-2966
目的研究茵陈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制备15批茵陈标准汤剂,HPLC法建立标准汤剂及其原料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对照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对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通过共有峰传递数及峰面积比值变化、指标成分转移率、出膏率对标准汤剂进行量值传递规律分析。结果茵陈饮片和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分别标定共有峰16个和15个,共有峰个数传递率93.75%,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1-咖啡酰奎宁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对羟基苯乙酮、1,3-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4,5-二咖啡酰奎宁酸13个成分,在茵陈中首次检测到了咖啡酰奎宁酸葡萄糖苷和黄酮二糖碳苷芹菜素-6,8-C-二葡萄糖苷,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新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超过100%,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分别只有47.59%和22.33%,提示标准汤剂制备过程中有机酸类成分可能发生了相互转化,绿原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隐绿原酸和新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1,3-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平均转移率分别为31.36%、28.36%,其余成分平均转移率在50%~70%,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19.76%。结论研究揭示的茵陈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为茵陈配方颗粒及含茵陈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乐  王淑慧  王琪琪  王喻淇  屠鹏飞 《中草药》2024,55(7):2131-2141
目的 研究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圆二色谱等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的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研究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从新疆紫草石油醚部位中共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1-(6-异丙基-2,3-二氢-1H-茚-4-基)乙-1-酮(1)、(Z)-2-(2-(2,5-二羟基苯基)-2-氧亚乙基)-6-甲基庚-5-烯酸乙酯(2)、2-(2Z)-(3-羟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基)-1,4-苯二醇(3)、新藏紫草酚(4)、(+)-(R)-脱氧碘化叶黄素(5)、3-(4-甲基-3-戊烯-1-基)-6-羟基-9-甲氧基-2H-1-苯并氧杂环庚烯-5-酮(6)、对羟基苯甲醛(7)、香草醛(8)、乙酰香草酮(9)、2-羟基-4-甲氧基肉桂醛(10)、guttaquinol B(11)、岩大戟内酯E(12)、3-乙酰氧基齐墩果酸(13)、羟基何帕酮(14)、β-谷甾醇(15)、豆甾-4-烯-3,6-二酮(16)...  相似文献   

15.
山药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文明  韩竹箴  王峥涛 《中草药》2018,49(21):5034-5039
目的研究山药Dioscorea opposita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ODS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山药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8个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1~8)和6个含氮化合物(9~14),分别鉴定为5-ethoxy-1,7-diphenylheptan-3-one(1)、5-hydroxy-1,7-bis(4-hydroxyphenyl)-heptan-3-one(2)、1,7-diphenyl-4-hepten-3-one(3)、1,7-bis(4-hydroxyphenyl)-4-hepten-3-one(4)、hannokinol(5)、1-(4-hydroxy-3-methoxyphenyl)-7-(4-hydroxyphen-yl)-3,5-heptanediol(6)、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5-heptanediol(7)、1,7-bis(4-hydroxyphenyl)-1,5-epoxy-3-hydroxyheptane(8)、trans-N-coumaroyltyramine(9)、trans-N-feruloyltyramine(10)、cis-N-coumaroyltyramine(11)、trans-N-cinnamoyltyramine(12)、pyrrolezanthine-6-ethyl ether(13)、divaricataester A(14)。结论化合物1是新的天然产物,命名为山药庚酮A,化合物3、4、10、12~14为首次从薯蓣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8为首次从山药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叶江海  邓锐  邹娟  赵臣亮  张敬杰 《中草药》2019,50(13):3024-3028
目的研究柄叶香茶菜Rabdosiaphyllopod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柄叶香茶菜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1,1′-biindenyliden(1)、β,β-carotene(2)、大根香叶烯B(3)、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阿魏酸二十六烷酯(5)、过氧化麦角甾醇(6)、熊果酸(7)、α-香树脂酸乙酸酯(8)、obtusalin(9)、桦木酸(10)、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11)、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羟基乌苏酸(13)、叶黄素(14)。结论 14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6、9、14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李宛霏  邹娟  李继新  张敬杰  潘炉台 《中草药》2016,47(8):1278-1281
目的研究岩凤尾蕨Pteris deltodon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使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岩凤尾蕨全草95%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过氧麦角甾醇(2)、2β,15α-二羟基-对映-贝壳杉-16-烯(3)、3β,25-二羟基-环阿尔廷-23-烯(4)、3β,24-二羟基-环阿尔廷-25-烯(5)、大黄素(6)、1,7-二羟基酮(7)、熊果酸(8)、麦角甾醇(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化合物4和5为首次从凤尾蕨属植物分离到的环阿尔廷烷型三萜。  相似文献   

18.
陈柳生  梁晓欣  蔡自由  李利花 《中草药》2014,45(13):1829-1833
目的 研究柽柳Tamarix chinensis干燥细嫩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ODS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柽柳干燥细嫩枝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柽柳素-7-O-β-D-葡萄糖苷(1)、柽柳素-3-O-α-L-鼠李糖苷(2)、芦丁(3)、5,7,3’,5’-四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4)、槲皮素-7,3’,4’-三甲醚(5)、5,7,4’-三羟基-3-O-β-D-葡萄糖醛酸苷(6)、芹菜素(7)、鼠李柠檬素(8)、山柰酚(9)、槲皮素(10)、柽柳素(11)、白桦脂酸(12)、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13)、β-香树脂醇乙酸酯(14)、12-齐墩果烯-2α,3β,23-三醇(15)。结论 化合物17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15为首次从柽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锡叶藤Tetracera asiat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色谱以及HPLC等多种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锡叶藤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柠檬素(1)、异鼠李素(2)、柚皮素(3)、鼠李素(4)、山柰酚(5)、(+)-紫杉叶素(6)、槲皮素(7)、银锻苷(8)、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表儿茶素-3-(3-O-甲基)-没食子酸酯(10)、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1)、(-)-表儿茶素(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向槿  阮长磊  刘丹  戴豫宛  李红钢  方进波 《中草药》2020,51(5):1183-1189
目的研究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鹿藿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igmoidin E(1)、lupinifolin(2)、precatorin B(3)、木豆酮(4)、槐花多糖B(5)、5,3′-二羟基-4′-甲氧基-5′-γ,γ-二甲基烯丙基-2″,2″-二甲基吡喃并[5,6:6,7]异黄烷酮(6)、染料木素(7)、甘草异黄酮A(8)、erylatissin B(9)、neo-bavaisoflavone(10)、羽扇豆醇(11)、桦木醛(12)、穿贝海绵甾醇(13)。化合物1~10均为含异戊烯基的黄酮类,其中化合物1、2为二氢黄酮、3~6为二氢异黄酮、7~10为异黄酮。化合物11~12为羽扇豆烷型三萜,化合物13为甾醇类。结论化合物1、5~6、8~10、12、13均为首次从鹿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