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康林  韩庆通  赵琳  戴胜军 《中草药》2019,50(24):5917-5923
目的 研究粘毛黄芩Scutellaria viscidul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对粘毛黄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阐明。结果 从粘毛黄芩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白杨素(2)、5,7-二甲氧基黄酮(3)、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4)、5,7,4''-三羟基黄酮(5)、5,7,2''-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6)、5,7-二羟基-8,2''-二甲氧基黄酮(7)、5,7,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8)、5-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9)、5,6,7-三甲氧基黄酮(10)、3,5-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黄酮(11)、5,2''-二羟基-7,8,6''-三甲氧基黄酮(12)、5,2''-二羟基-7,8,6''-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3)、5,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4)、7-甲氧基白杨素(15)、2''-羟基-5,7,8-三甲氧基黄酮(16)、阿魏酸(17)、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8)、对羟基苯甲醛(19)、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20)、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21)、6,7-二羟基香豆素(22)。结论 化合物13~1618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HPLC同时测定裸花紫珠中4种黄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裸花紫珠药材中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和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方法: 采用HPLC,Venusil XBP-C18色 谱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甲醇-体积分数为0.1%磷酸水系统,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室温,检测波长350 nm。 结果: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得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和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00 8~0.016,0.001 6~0.032,0.004~0.08,0.002 4~0.048 g·L-1 时与色谱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5%(RSD 1.7%),98.6%(RSD 1.6%),98.6%(RSD 1.4%),98.6%(RSD 1.7%)。 结论: 该方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裸花紫珠药材中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和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黑豆种皮的酚酸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翠  刘占云  於洪建  刘岱琳 《中草药》2013,44(24):3440-3443
目的 研究黑豆Glycine max种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ODS、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MCI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技术(ESI-MS、1H-NMR、13C-NMR)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黑豆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1)、咖啡酸甲酯(2)、3-甲氧基-4, 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3)、原儿茶酸甲酯(4)、原儿茶酸乙酯(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6)、3-甲氧基没食子酸(7)、二氢槲皮素(8)、原儿茶酸(9)、原儿茶酸酐(10)、表儿茶素(11)。结论 化合物2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华中枸骨Ilex centroch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等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 从华中枸骨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羰基-α-香树醇-3β-棕榈酸酯(1)、3β-乙酰氧基-28-羟基-12-烯-乌苏烷(2)、儿茶酚(3)、4-乙基儿茶酚(4)、2,4,6-三甲氧基苯酚(5)、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2-丙二醇(6)、3-(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丙二醇(7)、3,4-二甲氧基苯酚(8)、3,4-二羟基苯丙酸甲酯(9)、3β,19α,23-三羟基-20α(H)-乌苏-12-烯-28-酸3β-O-α-L-吡喃阿拉伯糖(10)、(+)-1-羟基松脂醇-1-O-β-D-葡萄糖苷(11)、3β-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坡模酸(12)、rotundioic acid(13)。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中枸骨中分离得到,其中4~9为首次从冬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野生白木香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懋勋  梁耀光  陈河如  毛双双  龚海光 《中草药》2014,45(14):1989-1992
目的 研究野生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野生白木香叶70%丙酮渗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6-十八烯酸(1)、亚油酸乙酯(2)、洋芹素-7, 4’-二甲醚(3)、4-氰基苯甲醛(4)、木犀草素-7, 3’, 4’-三甲醚(5)、芫花素(6)、对苯二甲酸二 (4-辛) 酯(7)、6-羟基-7, 4’-二甲氧基黄酮(8)、5-羟基-7, 2’, 4’, 5’-四甲氧基黄酮(9)、5, 4’-二羟基-7, 3’-二甲氧基黄酮(10)、槲皮素(11)、山柰酚(12)、对羟基苯甲酸(13)。结论 化合物489为首次从瑞香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九里香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L.)叶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方法 体积分数85%乙醇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硅胶和ODS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 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6,7,3′,4′-五甲氧基黄酮(Ⅰ),5,7,8,3′,4′-五甲氧基二氢黄酮(Ⅱ),5,7,3′,4′-四甲氧基黄酮(Ⅲ),5,7,3′,4′,5′-五甲氧基黄酮(Ⅳ),5,6,7,3′,4′,5′-六甲氧基黄酮(Ⅴ),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Ⅵ),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Ⅶ),7-羟基-5,3′,4′-三甲氧基黄酮(Ⅷ)。结论 除化合物Ⅲ、Ⅳ、Ⅴ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薄荷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凌玉  李振麟  蔡芷辰  钱士辉 《中草药》2013,44(20):2798-2802
目的 对薄荷Mentha haplocalyx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薄荷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薄荷木酚素(1)、5-羟基-6, 7, 8, 4′-四甲氧基黄酮(2)、桦木酸(3)、橙皮素-7-O-β-D-葡萄糖苷(4)、龙胆酸-5-O-β-D-(6′-水杨酰基)-葡萄糖苷(5)、蒙花苷(6)、刺槐素(7)、5-羟基-6, 7, 8, 3′, 4′-五甲氧基黄酮(8)、5, 6, 4′-三羟基-7, 8-二甲氧基黄酮(9)、田蓟苷(10)、藿香苷(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木酚素类化合物,命名为薄荷木酚素;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为首次从唇形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为首次从薄荷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栀苷甲酯(1,6,7-二羟基香豆素(2,咖啡酸(3、3,4-二羟基苯甲酸(4,芹菜素-7-O-β-D-(-6″-p-香豆酰基-葡萄糖苷(5,丁香酸(6,木犀草素(7,连翘酯苷 B(8,花蕊酯苷(9。结论 化合物2~6为首次从独一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野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菊科菊属植物野菊花(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各种柱色谱技术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及 IR、UV、MS、NMR 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果 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Ⅰ)、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Ⅱ)、5,5′-二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Ⅲ)、小麦黄素(Ⅳ)、5,7,4′-三羟基-6,3′,5′-三甲氧基黄酮(Ⅴ)、阿魏酸(Ⅵ)、咖啡酸(Ⅶ)、香草醛(Ⅷ)、绿原酸(Ⅸ)、L-芝麻质素(Ⅹ)、辛夷脂素(Ⅺ)、棕榈酸16β,22α-二羟基假蒲公英甾醇酯(Ⅻ)。结论 化合物Ⅰ、Ⅲ、Ⅴ、Ⅵ、Ⅹ、Ⅺ、Ⅻ 等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野菊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抗癌药物黄药子Dioscorea bulbifera的茋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HPLC制备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药子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茋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 7-二羟基-3, 4-二甲氧基-9, 10-二氢菲(1)、2, 5-二羟基-4-甲氧基-9, 10-二氢菲(2)、latifolin(3)、2′, 3-二羟基-4, 5-二甲氧基联苄(4)、4-甲氧基菲-2, 3, 7-三醇(5)、3, 7-二羟基-2, 4-二甲氧基菲(6)、2′, 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7)、3, 4′, 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8)、7-羟基-2, 3, 4-三甲氧基菲(9)、3, 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10)、2, 7-二羟基-4-甲氧基-9, 10-二氢菲(11)、2, 7-二羟基-3, 4-二甲氧基菲(12)、2, 7-二羟基-2, 4-二甲氧基-9, 10-二氢菲(13)、4, 7-二羟基-2-甲氧基-9, 10-二氢菲(14)。结论 化合物1357912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