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血常规检查结果对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65例HDN患儿(研究组)及90例非HDN婴儿(对照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比对照组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比对照组高(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N患儿血常规检测可为HDN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常规分析肺癌患者血细胞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85例肺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并与同期90例健康人群的血液三系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数量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肺癌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比值、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嗜碱性粒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常规检测分析肺癌患者血细胞参数指标的异常变化,能为患者病情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血常规标本分别在溶血前及溶血后采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溶血前、后血常规14项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4项检测指标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g)等2项检测指标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淋巴细胞(L)百分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等12项检测指标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多个项目均有干扰,因此,标本应严防溶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汉民族外周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并比较维、汉民族冠心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方法:987例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10例)和对照组(477例)。检测指标选取:粒细胞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系(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进行同一民族冠心病与对照组的比较及维、汉不同民族冠心病患者之间的比较。结果:汉族冠心病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冠心病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族冠心病患者比较,除血红蛋白外检测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民族冠心病患者不同病变程度之间比较,单支和双支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多支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在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鉴别诊断中应用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纳入到对照组,将同期于本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纳入到实验组,均接受血常规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白细胞、平均血小板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与红细胞更高,其血红蛋白更低,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血常规检测可有效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相关指标检测更加准确且便捷,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方法 分别检测该院近期健康体检者末梢血和静脉血,对2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采集100例末梢血液标本(末梢血组)和100例静脉血液标本(静脉血组),末梢血组标本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大于静脉血组中,末梢血组标本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均小于静脉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静脉血各计数值能准确反映血常规变化,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脂肪肝患者血常规及部分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到该院体检的530例老年人,分为脂肪肝组(166例)和非脂肪肝组(364例),对其血常规、血脂、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与非脂肪肝组相比,脂肪肝组的白细胞计数(WBC)、嗜酸性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增加(P0.05),血小板计数(PLT)减少(P0.05),而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的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非脂肪肝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脂肪肝患者存在血液指标的改变,定期检测血常规、血脂、肝功能有助于脂肪肝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和了解上海地区学龄前儿童(2~6岁)血常规各项参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Sysmex XS-800I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对7 692例体检正常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末梢血血常规分析,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不同年龄组之间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结果 上海地区学龄前儿童血常规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在性别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调查得到的各参数参考值范围与仪器说明书给出的参考值范围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与相关报道的学龄前儿童末梢血血常规参考值范围相比部分参数存在差异,该研究白细胞计数参考值上限与几个地区的研究结果相比为最高,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范围均高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结论 上海地区2~6岁学龄前儿童应该制定独立的血常规医学参考值范围,制定时也应该考虑到性别、仪器和试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细胞冷凝集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13例冷凝集全血标本分别在室温及37°C孵育30 min后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室温下与37℃孵育30 min后的检测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白细胞分类及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会影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多种血细胞的准确计数,临床检测血常规时应仔细检查血标本是否有冷凝集现象,如存在应在37℃孵育30 min后进行检测,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宋静  刘宁  彭素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1310-1311,1313
目的探讨胆红素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生化检测胆红素异常患者(实验组)56例,检测血常规;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常规结果 65例。比较分析两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等参数的变化。将实验组标本分别放置0.5 h,1 h,2 h、4 h检测血常规,进一步分析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的影响。结果胆红素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表现为:实验组WBC、HG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LT计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比容(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样本中胆红素异常增高会使血常规WBC、HGB假性增高,PLT计数假性减少,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没有进一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模式下血常规检测对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体检的15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静脉血、末梢血,并用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三者的精密度变异系数。结果静脉血检测下的白细胞水平低于末梢预稀释血和末梢全血,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末梢预稀释血和末梢全血,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预稀释血与末梢全血的白细胞水平、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末梢全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全血检测与静脉血检测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明显低于末梢预稀释血,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全血检测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要稍低于静脉血,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模式下血常规检测的PLT、WBC、Hb及RBC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应合理选择血常规检测模式,提高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血常规及部分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5年10月该院体检的346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215例血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的血常规、肾功能、血脂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标准差(PDW-SD)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则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三酰甘油(TG)、肌酐(C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胆固醇(TC)、尿素(BUN)水平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液指标的改变,定期检测血常规、肾功能、血脂水平有助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立江苏南京地区健康人群血常规中各血细胞参数的参考值区间。方法采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来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空腹静脉血7 654份,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包含白细胞总数(WBC)及分类、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22项指标,除去个别离群值,所有结果采用STATA 9.0软件分析。结果健康人群的血常规各参数结果呈非正态分布,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与临床常规参考值范围差别较大,男性与女性参考值除去两项(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和PCT)外,其余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调查的统计结果初步为该地区成人的血常规检测提供了临床参考值区间。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175-4176
目的探讨静脉与指尖采血及送检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3月期间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者300例。均采集静脉血及指尖血,将采集的静脉血定为观察组,将指尖血定为对照组,并将采集的静脉血于不同时间(即刻、2h、4h)送检。比较静脉与指尖采血及不同送检时间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的WBC、Hb明显低于对照组,RBC、PLT、MCHC、MC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即刻送检与2h送检的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4h送检的血常规指标与采血后即刻送检、2h送检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与指尖采血及送检时间均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建议采用静脉采血,且采血后的送检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h。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偏低的献血者是否适合单采血小板.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清远市中心血站50例MCV偏低的献血者为试验组,50例MCV正常的献血者为对照组.比较捐献单采血小板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常规参数;2周后复查2组献血者血常规参数恢复情况;检测试验组与对照组所捐献的血小板质量,比较2组血小板成品合格率.结果 采集前,试验组红细胞计数[(6.52±0.61)×1012/L]、血小板计数[(234.92±15.24)×109/L]高于对照组,MCV[(73.51±5.1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3.18±1.07)p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前,试验组血细胞比容[(45.82±2.14)%]、血红蛋白[(150.14±10.35)g/L]、平均血小板体积[(9.59±0.73)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后,2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小板体积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复查,试验组与对照组血细胞参数恢复至采集前水平;2组血小板成品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V偏低的献血者可以成功捐献血小板,血细胞参数短期内可以恢复至采集前水平,采集的血小板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21-322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社区5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和50例健康居民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分别设为地中海贫血组、缺铁性贫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采集三组受检者的肘前静脉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三组受检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布宽度。结果:缺铁性贫血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地中海贫血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检测可有效检出贫血,并能有效鉴别区分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本院门诊与住院儿科80例患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用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比较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比较得到静脉血和末梢血8种指标的变异系数(CV值)。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两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梢血各参数的变异系数(CV)值大于静脉血。结论学龄前儿童测定血常规时选用乙二胺四乙酸盐加以抗凝的静脉血为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末梢血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以此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工作效率。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50名健康儿童的右手无名指末梢血各300μL,室温下(20~25℃)使用全血细胞分析仪于采集即刻(0min),5、10、15、30min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以15min的测定结果为对照,与其他时点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min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压积(PC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安排时间,消除分析前误差,减少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对临床数据的准确判定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血常规检测时间控制在10~30min内,以此提高临床检测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单采血小板出现冲红现象的献血者血液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冲红现象的影响。方法以19例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出现冲红现象的为冲红组,随机选择20例血小板正常采集的为对照组,对采集前血常规主要参数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体检时需关注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减少捐献过程中出现冲红现象。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555-3556
探究肿瘤性贫血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50例肿瘤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研究组给予中医方剂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输血量,并对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33%,优于对照组的72%,且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2.67%,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性贫血可提高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因西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提升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