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小板激活因子及其受体拮抗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启飞 《医学综述》2000,6(3):100-102
<正>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由于其能引起血小板聚集而得名,1979年PAF的结构被定为1-o-烷基-2-乙酰基-sn-甘油-3-磷酰胆碱。80年代以后,对PAF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迅速增多,发现血小板激活因子主要通过结合于特异性受体起作用。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拮抗剂的种类和品种很多,如CV-3928、CV-6209、WEB-2086、WEB-2170、RP-59227、L-691880、E-5880、BN52021等,可选择性地阻止PAF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断由PAF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BN5202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未行缺血及药物治疗,缺血再澡注损伤组,BN52021治疗组,比较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GT等各项指标,肝脏的细胞能荷。结果 用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治疗组血清ALK、AST、AKP、γ-GT均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显著降低,能荷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BN5202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未行缺血及药物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N52021治疗组,比较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GT等各项指标,肝脏的细胞能荷。结果 用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治疗组血清ALK、ASTI、AKP、γ-GT均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显著降低,能荷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表明BN52021用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治疗可减少肝脏的损害,提示血小板激活因子(PAY)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起一定作用,BN52021有可能用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BN5202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未进行缺血及药物治疗;缺血再灌注组行40min缺血,然后行120min再灌注;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治疗组行40min缺血,120min再灌注,再灌注时给予BN52021(10mg/kg),比较各组血清SGPT、SGOT、AKP及γ-GT,肝脏的细胞能荷。结果:用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治疗组血清SGPT、SGOT、AKP、γ GT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能荷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BN52021用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可减少肝脏的损害,提示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BN52021有可能用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双下肢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在体条件下 ,非创伤性双下肢缺血后处理 (N WIPTC)是否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 (I/R)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心肌I/R模型 ,应用Evan蓝、TTC染色 ,观察N WIPTC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并应用生化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研究N WIPTC、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对大鼠心肌I/R损伤的作用。结果 :与I/R组比较 ,N WIPTC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减少 ,MDA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1 ) ,而SOD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结论 :N WIPTC能有效降低心肌I/R梗塞面积 ,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自由基损伤和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连素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黄连素预处理组;黄连素预处理组给予黄连素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续腹腔注射7 d,末次于冠脉结扎前2 h腹腔注射给药。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结扎1 h后剪开结扎线,再灌注2 h。检测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LDH和CK水平;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黄连素预处理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MDA、LDH、CK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黄连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SOD活性、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9.
肿瘤坏死因子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肿瘤坏死因子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司全金心肌梗塞发生后,尽早恢复梗塞心肌组织的供血即再灌注循环是减轻心肌组织损伤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在组织进行再灌注的过程中,却也存在着心肌组织的再损伤现象,这就是再灌注损伤[1]。在再灌注损伤中,虽然白细胞始终起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粘附分子介导白细胞、血小板在缺血再灌注损伤 (I/R)区的粘附聚集反应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且已证明了应用粘附分子相应的单克隆抗体 (mAb)及相应配基的阻滞剂等可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在众多的粘附分子中 ,选择素家族备受关注。下面就选择素的研究过程及进展做一综述。1  选择素的发现所有 3种选择素均是用其特异性抗体确定的 ,L -选择素是最早被研究的 ,通过应用鼠的淋巴瘤细胞提取的单克隆抗体 (MEL - 14)证明了L -选择素是一种粘附分子 ,这一抗体可阻止离体实验中淋巴细胞粘附于淋巴结高内皮静脉 ,并可阻止在体实验…  相似文献   

11.
采用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新的PAF受体拮抗剂BN50739对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并探讨PAF在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形成机制中的意义。结果显示:BN50739能降低再灌注性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的发生率,室颤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P<0.01)。BN50739还可缩短室速+室颤时间以及总的心律失常时间(P<0.05),并可降低由室颤导致的大鼠死亡数(P<0.05)。证实BN50739对大鼠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提示PAF在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孝国  陈章  白小红  张岩 《四川医学》2010,31(12):1751-1752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流变性及血小板的改变。方法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45min后再开放,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实验动物血流变性和血小板的改变。以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作为实验对照,检测其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指标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血小板指标均低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流变性和血小板有明显影响,导致微循环出现障碍。  相似文献   

13.
AMI是冠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坏死。溶栓治疗是降低心梗病死率的关键。但近来报道,在溶栓时,部分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其发病机制未十分明确,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AMI34例均为收住我院CCU患者,男2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41±8-75岁。其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3例,无再灌注损伤11例,冠脉未再通10例。另选20例健康人做正常对照。1-2 实验方法 凡发病6小时之内AMI。具有溶栓适应证,无禁忌证者接受天普洛欣注射用…  相似文献   

14.
赵林阳  周方钧 《吉林医学》1995,16(3):129-131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再灌注损伤赵林阳,周方钧(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心内科130021)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关键是及时,有效地实现缺血心肌再灌注。动物实验和临床都证实在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发生的4~6小时内阻塞血管重建和静脉、冠脉内溶栓治疗,恢复梗塞远端心...  相似文献   

1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的是心肌短时间血供中断后,一定时间内再次恢复心肌血液供应,缺血心肌发生较血液供应恢复前更严重的损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缺血预适应概念,是指多次短暂缺血对随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的一种适应机制.缺血预处理是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成了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但由于临床心肌细胞缺血事件不能够事先预见,以及实施缺血预适应过程对心脏有损伤,因此,缺血预适应这种干预措施操作难度高、风险大,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1].  相似文献   

16.
17.
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文明 《医学综述》1998,4(8):430-432
<正>1955年Melrose首先提出应用心脏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经过10余年的发展日趋成熟.我国于七十年代应用于心脏外科临床,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作为常规心肌保护方法.停跳的心脏即使在停搏液保护下,仍存在着能量供需的矛盾.缺血的心肌在突然恢复循环再灌注后又可引起一种新的病理生理改变,叫做再灌注损伤(Reperfuse Injury,RI).早在三十年代,Tennant等就观察到心肌再灌注可诱发室颤.其后,Jenning等在大鼠离体心脏模型中也发现了氧反常现象,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也得到广泛证实.从此,人们对心肌保护研究的重点从缺血期转移到再灌注后.随着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认识的不断发展,研究也不单纯限于对心肌细胞的保护,心肌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MRI)在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意义及其防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庆  莫华根 《重庆医学》1996,25(1):51-52
近年来,随着对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生理、病理及药理学方面广泛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O可能在人体机能的许多方面发挥作用。免疫系统通过释放NO消灭病原体在  相似文献   

19.
张伟  仇治梅  谷宁  石蓓 《海南医学》2023,(3):440-445
心肌梗塞(MI)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对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影响。最近,有人发现小泛素样修饰(SUMO)蛋白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称为苏木化,在MI/R损伤中发挥显著作用。此外,已发现几种可以被苏木化的靶蛋白会干扰MI/R损伤的不同机制,在MI/R损伤中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更好地理解苏木化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有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20.
王晶  赵智慧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8):957-958,96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 IRI )是心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进行有效地干预、治疗,从而避免或减轻机体进一步的损伤已成为临床麻醉医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缺血预处理及后处理是实验室常用的干预措施[1 ~3 ].首先,缺血预处理作为一种公认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机制,在机体出现短暂的轻微缺血时,可使其在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