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病例 女性,30岁。主因头晕、双上肢乏力、右眼视物模糊1月伴短暂性晕厥发作2次,于2007年5月31口入院。患者1月来出现站立、行走后头晕、双手乏力、右眼视物模糊,平卧后症状缓解,出现短暂性晕厥发作2次,每次在数秒后缓解。门诊CTA检查示:主动脉弓部三个分支呈逐渐变细(鼠尾状)改变,头臂干分支(右颈总、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闭塞,双侧颈总动脉远端、颈内、颈外及椎动脉通畅,双侧颈部可见粗大网状侧支血管。  相似文献   

2.
1.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晕厥和阿-斯综合征发作半年,于2004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6月和10月有2次晕厥发作,当时心电图证实为持续性室速,患者有大汗、低血压和抽搐,很快室速演变成室颤,经胸200J电击除颤抢救成功。既往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10/80mmHg,双肺无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2次/min,心尖区Ⅱ/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UCG):左室大(61mm),室壁弥漫性运动减弱,EF38%。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同意植入埋藏式心内除颤器(ICD),  相似文献   

3.
20 0 0年 1月 2 6日 ,我院成功地为 1例克山病的患者实施了原位心脏移植术 ,迄今已存活了 60余天 ,植入的心脏功能良好 ,生命体征平稳 ,活动自如 ,现对围术期情况和初步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2 9岁 ,体重 71kg ,身高 1 77cm。因胸闷、心慌、气促及发作性晕厥 1 0个月 ,于 1 999年 9月 9日入院。患者心源性晕厥发作共有 6次 ,典型发作为 1 999年 3月 9日上午 9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丧失 ,当时心电监护示室扑 ,2 0min后转为室颤、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自主呼吸停止 ,经持续人工心肺复苏 1h ,心跳、呼吸恢复。入…  相似文献   

4.
例1 女,19岁。8年前突发晕厥2次.持续数秒.伴胸闷.畏寒、意识丧失,脑电图:两侧见9-11c/s为主的a节律。MRI示左颞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ns malformations,AVM),行γ刀治疗,采用MRI定位.共设4个靶点.中心剂量55.50Cy,周边剂量25.00Cy,术后3年每年复查一次MRI,见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及放射性脑水肿,放射性坏死形成(图1B.1C)。8年后再次发作性晕厥1次,MRI示左颞多发囊肿形成(图1D)。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5岁,2004年3月12日因“左髌骨骨折”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石膏外固定。2004年4月7日13:00因“突感心慌伴晕厥发作4h”收住我院内科治疗,16:00行心脏彩超检查示:右房内约10cm长条状强回声,盘曲于右房内,随心脏舒缩摆动,有时经三尖瓣口进入右心室,右房、右室大,肺动脉高压。患者做完心脏彩超搬动过程中突然出现晕厥。体检:体温35.0℃,血压80/50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1岁,因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5年入院,发作频率多达10次/月,每次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室速频率150~180次/分之间,伴有胸闷、心悸、乏力、无晕厥及意识丧失,用维拉柏米可终止室速发作,给予普罗帕酮、乙胺碘呋酮治疗无效。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时心电图(ECG)为右束支阻滞型(RBBB),伴电轴左偏,同时有左前分支阻滞。体检、超声波、胸片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诊断为左室特发性心动过速(ILVT)。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连接12导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床旁12导联ECG在鉴别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连续收治的80例APE患者和40例NSTE-ACS患者。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的ECG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及S1Q3T3改变在两组间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APE(8例,10%)/NSTE-ACS(5例,13%)和APE(21例,26%)/NSTE-ACS(6例,15%)。而V1~3T波倒置同时伴有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在APE组明显增多,阳性预测价值和特异性分别是83%和85%。结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及S1Q3T3对于鉴别APE和NSTE-ACS没有帮助,而V1~3同时伴有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是APE较特异的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8.
连士杰 《人民军医》2008,51(8):531-531
1病例报告 患者女,21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伴晕厥6年,加重1周就诊。6年前情绪激动时曾出现反复心悸不适,呈发作性,严重时出现晕厥,四肢抽动,持续0.5~10min,未给予药物治疗,可自行清醒。每年发作5~10次,于当地医院就诊数次,均治疗不佳。本次入院前1周,上述症状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加重。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1岁,视物模糊0.5年,加重3d。MRI表现:常规扫描示右侧顶枕部颅板下见带状T1WI等、T2WI等高信号,周围见指爪样水肿带(图1);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15ml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病灶脑实质面呈伪足样改变,邻近脑膜亦增强(图2,3)。术前影像诊断为可疑脑膜转移瘤或脑膜瘤病。  相似文献   

10.
影像诊断颅骨表皮样囊肿四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SEC)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骨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SEC的影像特征表现为:(1)CT显示颅骨火山口或扇贝样骨质缺损,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病灶内可出现脂性密度;(2)MR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轻、中度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病灶呈等、低信号氢质子MR波谱(^1H—MRS)肿瘤区出现乳酸(Lac)、氨基酸(AA)等波;(3)CT、MR增强扫描,病灶实质无强化。结论SEC的CT及MR/表现具有特征性,影像检查有助于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例1 女,50岁。反复发作性晕厥8年余,加重1个月。常于饭前或清晨有头晕、心慌等症状,进食糖水后可缓解,饥饿试验阳性。血糖30mg/dl,胰岛素/血糖>0.3。自发病以来体重增加10余kg。CT表现:平扫胰腺密度均匀,大小、形态无异常,轮廓规则。增强扫描示胰腺体部偏前见一类圆形强化影,直径约为2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附图)。术后病理:胰体部胰岛素细胞瘤。例2 女,35岁。反复发作性晕厥5年。清晨发作,可自行缓解,饥饿试验阳性,静注葡萄糖后症状消失。胰岛素/血糖>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行封堵术后心电图出现尼加拉瀑布T波改变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型号FX-7402十二道自动分析心电图机记录3例患者术前及术后24h-48h、(1-2)周心电图,前后对照分析ST段偏移,出现宽大畸形的倒置T波及Q-T间期显著延长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4小时至次日发生晕厥,急诊做心电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尼加拉瀑布样T波,Q-Tc间期延长。经过(1-2)周的治疗后3例患者心电图恢复好转。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行封堵术后可能出现尼加拉瀑布T波改变,但其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12岁。自幼癫痫发作,频繁。查体:右侧上面部血管瘤,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CT平扫示右顶枕叶局限性大脑皮层钙化、萎缩,局部脑沟增深加宽(图1)。MR/示右侧枕、顶、颞叶体积较小,皮层萎缩,脑沟增宽(图2),右侧侧脑室略扩大,右侧额、顶部板障较左侧增厚,注入Gd-DTPA后,右额、颞、顶、枕叶软脑膜明显脑回样强化,同侧脑室内脉络丛明显强化(图3);加扫SWI序列,并以4mm层间距,5mm层厚重建(图4)。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2岁。以"发作性活动后晕厥2个月,共发作3次"入院。患者每次在剧烈活动时发作,持续1~2min,自行缓解,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呼吸困难,发作前自觉心悸,无家族遗传病史。最后一次发病时于急诊科查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经静脉推注胺碘酮150mg后转复为窦律,  相似文献   

15.
在行心脏起搏时,偶可发生导管电极误入冠状窦,现将我们所遇1例的教训简报如下。 患者林××,女,51岁。息肥厚型心肌病。于1977年8月24日起出现发作性晕厥,27日10时来医院门诊。心电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20次,伴室性早搏,随即变成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心室纤颤、心跳骤停,经体外心脏挤压等抢救,数分钟后心跳恢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72岁 ,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 2a ,加重 6个月 ,伴晕厥、抽搐 1月 ,于 1999年 7月 14日入院 ,患者于 1997年 8月开始出现劳累后心前区疼痛 ,持续约数秒至数分钟 ,停止活动或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后可缓解 ,近 6个月来病情加重 ,发作频繁 ,6月 1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 ,继而出现晕厥 ,伴有大汗 ,四肢抽搐 ,持续约数秒钟 ,此后又发作 2次 ,曾于当地医院就诊 ,心电图示Ⅰ、Ⅱ、Ⅲ、V2~V6T波倒置 ,V3、V4深达 1 0~ 1 5mVV3~V6ST压低 ,最大达 0 2mv ,诊断为“冠心病”“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阿斯综…  相似文献   

17.
发作间期PET显像与发作期SPECT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发作间期PET显像与发作期SPECT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特点和相关性。方法:对54例癫痫患者行发作间期PET和发作期SPECT2次检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4例发作间期PET显像示低代谢者中33例(61.1%)表现为单叶局限性低代谢,21例(38.9%)表现为多个病灶或弥漫性改变。发作期SPECT显像50例可见高灌注灶,高灌注中37例(74%)为单叶局限性高灌注,13例(26%)为多个病灶,未见弥漫性高灌注。2项检查比较,46例(85.2%)2项检查结果相符合,其中32例(69.6%)显示为颞叶病灶。发作间期PET示多病灶及弥漫性改变者于发作期SPECT为像时为9例(42.9%)转化为单叶局限性病灶,7例(33.3%)排除了部分低代谢病灶。结论:癫痫灶灌注与代谢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发作间期PET显像定位癫痫灶解剖结构显示较为清晰,发作期SPECT显像替代发作期PET检查可提高定位特异。2项检查联合应用可排除非致痫性病变和发作过程中痫性电活动的泛化,具有较好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1病例报告 患者男,53岁。因晕厥、冷汗、低血压1h就诊。发病当天中午因腹部不适未进食,晚饭后突然晕厥、恶心、冷汗、便意,医护人员现场处置测血压70/5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注射多巴胺20rag血压升至120/80mmHg后急诊送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神志清楚,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运动自如,瞳孔等大,光反射灵敏,口唇舌干燥,心率90/min,心肺(一),腹部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病理体征。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里尔飞机空中操纵员,1989年改为空勤,飞行总时间2200 h。既往身体健康,空中耐力良好,无心血管病史,心电图正常,历年体检结论为健康。飞行合格。1992年在队小体检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送空军总医院会诊。查体:一般情况好,常规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心电图示RBBB,希氏束示RBBB,希氏束主干及以下部位传导正常。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次极量试验阴性,核素造影示:左右室射血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TLE)患者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5例手术证实为单侧TLE患者的单体素1H-MRS及视频脑电图(VEEG)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代谢产物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的值,分析代谢产物变化与临床癫痫发作程度的相关性。癫痫发作程度以24h内VEEG所记录的痫样放电的次数及程度来描述。结果:病变侧和对侧NAA、Cr和Cho均值分别为(52.31±12.78)ppm和(42.78±8.06)ppm、(43.36±10.43)ppm和(58.04±13.25)ppm、(40.49±10.02)ppm和(42.42±10.68)ppm,NAA值和发作间期痫样放电频率呈明显负相关(r=-0.67,P〈0.05),而Cr水平与癫痫发作症状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5)。结论:1H-MRS分析能够反映TLE的严重程度,是TLE患者术前评价的一种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