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明 《中外建筑》2012,(6):58-59
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的城市环境、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轴线分析法、交通流线分析法、形态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对上海新天地作为城市容器的设计元素、设计手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力图探求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手法的现状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5,(4)
揭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自上而下不断显微的过程,观察上海中心区三个轨交站域中公共空间特性对停留性活动的影响。研究分别选取公共空间供应、微观品质的三个指标,分析它们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公共空间供应指标包括公共空间面积、公共空间密度和公共空间系数,微观品质指标包括空间围合性、商业界面和座椅。研究发现,公共空间供应和微观品质都对停留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都能很好地预测城市活力,二者在轨交站域这样高强度开发的环境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上海新天地为例,分析了它的成功建设源于对上海里弄建筑文化的保护和文化上的创新。上海新天地的成功经验对重庆市打造地域特色建筑文化和重庆城市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容器空间作为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部分,是城市的精髓所在,一个城市最主要的特质就是通过城市容器来表现的。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容器在现代的城市环境、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江汉路步行街属于城市公共空间,是武汉市商业建筑空间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容器服务于城市空间,吸引人群停留。江汉路步行街作为城市的商业空间的容器,有着它自己作为容器的特征。本文从容器、商业步行街空间的概念分析入手,阐述步行街街道空间的性质、特征和空间序列,并浅析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作为容器的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容器"的理论涵义和作为容器的城市特点,以武汉几个公共空间为例,阐述了公共空间承担的容器功能对于城市所带来的作用,并对不同形式公共空间作为容器时所表现出的特性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适老城市室外公共空间,以城市社会生活的"容器"为切入点,能够科学地引导老年人形成积极的生活理念,并为其提供功能完备、环境宜人的高质量生活保障。通过对具有天津典型地域文化艺术特色的5个室外公共空间案例进行老年人的行为活动调查与空间环境适老化的定量解析,提出天津室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适老公共服务系统、功能人性化与地域文化,而植被、土壤与生态群落、水生态因素也对室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产生积极作用,同时提出天津室外公共空间文化塑造及人性化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本文运用城乡特色文化空间理论,提议建构上海老年文化空间,即耄耋文化空间,这将提升面向老年人的户外公共空间品质。通过文化演绎,将耄耋文化细分为康养文化、怀旧文化、慈爱文化、老有所为文化、孝敬文化等五方面,并将这些文化经梳理后融入公共空间。从特色文化源空间和特色文化拓展空间入手,进行上海耄耋文化空间布局,并以和平公园为例,探讨建设耄耋文化空间的具体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杨洋  张悦 《四川建筑》2009,39(3):48-49
对上海现存的历史建筑作介绍与分析。结合上海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看当今上海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特点。以上海新天地的建筑风格特点为例,感受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和生活形态。新天地展示的是海派文化对异质文化宽容和开放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的文化因子,构成它多元化的特点。同时,新天地展示的是人们心中的都市生活的体验,在建筑这个载体之下,城市生活本身才是其核心,是上海人与这种建筑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其经典著作《城市文化》(The Cultures of Cities)中提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并认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城市文化是显示城市灵魂、气质的重要元素,也是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因子。城市文化的建构主要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本期特别策划栏目公共空间特辑,希望与大家共同讨论的是物质层面中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对于城市文化的建构有着紧密、深远的影响,除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之外,还承担着城市居民未来文化生活发生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物质形态上,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容器,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保存和流传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质,因此容器的表现也出现了新的形式。作为城市商业的公共空间,可以强化城市的机能和彰显城市的分量,不仅仅是满足人类基本物质需求的场所,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场所精神。能够成为吸引人们停留、聚集的空间,才是最具有价值的空间。本文在解读容器的概念的基础上,以公共空间的营造为思考点,具体分析武汉天地公共空间的塑造手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3)
该文从地铁空间公共装饰艺术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入手,论述了地铁空间公共装饰艺术构建的特点,通过样本分析,探讨由宏观至微观、由主及次的基于地域历史文化的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装饰艺术构建。  相似文献   

12.
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几乎席卷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有人居住的每一个角落,连同经济一体化一起出现的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形象和街道景观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的趋同化现象。表面上看这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本身的失败,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城市文化理念的缺失。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艺术——尤其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参与公众社会生活的公共艺术,在为大众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城市共享空间和延续城市传统文化、塑造与展示城市性格魅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几例国外优秀公共艺术案例的分析,旨在为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本土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同时也期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够真正认识到正确的公共艺术策略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绚梦     
由全球最大房地产公司万科集团领衔开发的徐汇万科中心,已然成为了上海的新一座风尚地标。该综合体秉承面向未来,打造智慧互动、成长型的城市理念,涵盖商务办公,商业零售、文化设施,开放空间等多种功能。其目的在于重塑上海南部商业与生活文化中心区,并致力于成为继外滩,新天地后,下一个充满活力的上海“城市公共目的地“与一个融合了可持续设计和满足21世纪工作场所规划的最佳实践区。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肌理在大规模的更新中遭到破坏,城市特色逐渐丧失,学术界开始关注城市更新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近年来,"文化战略"已逐步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趋势,也成为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承载着较多文化基因的历史地段,其文化价值更是被一再挖掘和利用,其中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随着全球文化的不断深入,城市本地的历史文化被不断异化,导致了城市文化的去本土化和同质化等问题;另一种是城市立足于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价值回归,通过差异化的空间生产方式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本文着重对上海新天地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价值的回归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基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合理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以满足老年人需求,是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厘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空间分布特性,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天津市涉老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和建设现状,分析老龄化社会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天津市及全国涉老公共文化设施系统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21)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和游客活动的重要舞台,是一个城市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文化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灵魂,民族、城市的文化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中留下了烙印。山海文化是连云港的文化特质,连云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为主线,凸显海和水的文化特质,建设滨海绿地、滨水绿地、海洋文化广场等与"海""水"文化有关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7.
探究作为容器的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奕  刘泓江 《中外建筑》2011,(11):80-81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构成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是城市的精髓所在,一个城市最主要的特质就是通过城市公共空间来表现的。作为容器的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的城市环境、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全面的探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基本概念入手,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分析其历史形态演变及现状问题,进而总结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以策展人的视角对2015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的背景、主题和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和反思。作者指出,此次上海空间艺术季包括系列展览、论坛和讲座,分布在上海多处不同的城市空间中,成为一场城市范围的公共艺术活动。在当下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宏观背景中,继续关注和解读城市更新这一永恒话题,梳理城市更新的历史和实践案例;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意义是城市空间存在的核心内涵;强调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介入。  相似文献   

19.
正19世纪民族国家兴起以后的欧洲,文化建筑和公共建筑、意识形态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往往是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的形象宣言,意图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空间故事,我把它们叫做国家的空间叙事。我们可以提出很多世界各国的首都空间与文化建筑的例子,其中也包括北京首都空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建筑。而我今天更想谈的其实是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文化建筑。我们也有城市的空间叙事在书写市民的故事,尤其是有丰富的社区和村落空间的叙事传统。今天我想就我在香港参与的几个设计规划,谈谈香港城市与社区的空间叙述,特别是社区公共空间跟文化建筑的塑造,其中也包括我之前在台湾和现在浙江参与的村落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0.
华红 《建筑与环境》2009,3(3):134-137
本文以西方实证哲学为借鉴,对今天的商品化社会中,城市历史街区改造过程所呈现的消费主义特征进行探讨。上海新天地是国内首个以“修旧如旧”理念进行旧城改造并获得商业成功的项目。文章把新天地的商业开发视为一个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该过程以石库门的空间再现为主要手段,浸透了不同利益集团的权力斗争。文章通过分析石库门的符号意义对于新天地商业开发和空间意义建构的价值,对“通过商业开发保护历史文化”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商业项目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充其量只是开发的策略之一,而且这种名义上的“保留、保护”甚至对现实和想象的界线进行混淆,其最终目的不过是创造出一幅类似于主题公园的“超真实”幻象来为消费社会服务。因此,尽管新天地披着层层眩目的文化和时尚外衣,究其实质乃是一个以石库门为主题的购物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