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班氏丝虫:从冈比亚按蚊或埃及伊蚊获得班氏丝虫坦桑尼亚株感染期幼虫,采用各种途径接种17只雌雄沙鼠,其中10只腹腔内接种100条幼虫,5只皮下接种20~100条,2只将40条幼虫直接种入腘窝淋巴结。分别于感染后5小时至154天解剖。沙鼠麻醉时进行心腔穿刺,血液经微孔滤器过滤检查微丝蚴,按Ash等描述方法解剖砂鼠,注意搜索淋巴系统、睾丸及心、肺,接种后48小时,未找到发育或存活的幼虫;1只沙鼠于感染后5小时从腹腔找回40%幼虫,但其表皮均为细胞所吸附,24小时后,仅发现为细胞胶质团所完全包统的少数幼虫;其余16只沙鼠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2.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印尼弗洛雷斯岛上寄生人体淋巴系统的帝汶丝虫(Brugia timori)微丝蚴人工感染东乡氏伊蚊。感染12天后解剖蚊虫,将感染期幼虫经鼠蹊部皮下接种雄性长爪沙鼠4只,2~4月令小猫4只和成年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2只,每只动物接种感染期幼虫20~65条。同时从人房扑捉吸过血的须喙按蚊,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接种  相似文献   

4.
在免疫研究中,证明发育中的犬恶丝虫幼虫、幼虫的代谢物或蜕皮液具有免疫原的作用。为了取得大量发育中的幼虫,本文作者用犬恶丝虫的感染性幼虫腹腔接种了18只长爪砂鼠,每鼠接种丝虫数为400~500条,接种后16~132天解剖检虫。结果如下: 接种后16~44天检得的虫体为第4期幼虫,体长1.5~2.5毫米。在接种后52×72天的鼠体内未检获虫体。在接种后132天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病媒接种诊断试验、组织化学染色、幼虫肛板和成虫交合刺测量等四种方法对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大鼠的结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彭亨丝虫感染大鼠进行对比。实验用的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取自南加里曼丹猫体,经转种入长爪沙鼠后,感染东乡伊蚊取得Ⅲ期幼虫。以每鼠50—100计数,按Ash和Riley(1970)的方法经腹股沟皮下接种SD株雄性大白鼠15只和LE株雄性黑白鼠36只。于接种后10周开始,每周从尾静脉采血,用薄膜过滤法查微丝蚴。结果指出,SD和LE鼠微丝蚴阳性率分别为20%(3/15)和11%(4/36)。前者平均潜隐期106天,后者143天。LE鼠的平均显性期438天,SD鼠355天,两者微丝蚴密度相似(17.5条/20cmm和16条/20cmm)。6只SD鼠,3只  相似文献   

6.
从埃及伊蚊获取彭亨丝虫感染期动虫,皮下或腹腔注入沙鼠,尸检时从淋巴、心肺、睾丸及腹腔寻找成虫,血液检查微丝蚴。选择8周龄雄性沙鼠,以氟苯咪唑(FMBZ)一次量25mg/kg加1%吐温80蒸馏水配成悬液注入沙鼠背侧面皮下。沙鼠给予一次单剂量FMBZ注射63天后分5次接种感染期幼虫(L_3),每次50条,于投药后137天再用50条L_3进行攻击,隔61~75天解剖沙鼠。实验分4组:A组7只沙鼠,给予FMBZ处理和“免疫”感染,不进行L_3攻击;B组12只沙鼠,用FMBZ处理,不感染,但接受L_3攻击;C组  相似文献   

7.
作者分别用25、45或90krad钴60照射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L_3),皮下接种长爪沙鼠3—5次,观察其免疫效果。每批采用经199培养液洗涤3次的彭亨丝虫L_3约500条,混悬于盛有15ml新鲜M_(199)的35ml塑料容器内,以每分钟输出1.9krad的钴60照射L_3,剂量分别为25、45及90krad。每个实验方案大体相同,每组10只沙鼠,皮下接种50条经照射的感染期幼虫(L_3),3~5次,间隔2周,于最后一次接种后2~3周,用50条正常L_3以皮下或腹腔内接种对沙鼠进行攻击,60天后解剖观察免疫效果。结果:沙鼠接受25krad照射的L_3 4次  相似文献   

8.
作者为了了解感染棉鼠丝虫的棉鼠和沙鼠用海群生治疗后出现不同抗丝虫作用的原因,比较了两种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的活性。先给8周龄的雄性棉鼠和沙鼠感染20条棉鼠丝虫感染期幼虫,每组4~6鼠,感染后12周腹腔内一次注射海群生(DEC)100mg/kg,在治疗前、后定量查尾血作微丝蚴计数;另用8周龄的动物进行单核吞噬细胞系活性的比较,在鼠的阴茎背静脉分别注入5、10、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以彭亨丝虫幼虫经口感染长爪砂鼠(Meriones unguiculata)获得了成功。方法:解剖已感染彭亨丝虫15天的埃及伊蚊,检取第三期丝虫幼虫,置于林格氏昆虫液中,然后吸取感染期幼虫滴入已麻醉的砂鼠口腔,每鼠100条幼虫,共感染雄鼠4只和雌鼠3只。另以雄鼠2只和雌鼠1只,在鼠蹊部皮下每鼠接种感染期幼虫100条,作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以致乏库蚊和东乡伊蚊为媒介,在班氏丝虫雅加达株(J株)和中国金门株(K株)患者身上直接叮咬,获得感染性幼虫后接种于猴。雄猴一般在鼠蹊部注射100~521条幼丝虫;雌猴在腋下;少数猴于足部穿刺接种138~300条幼丝虫;有的猴每周1次接种50~350条幼丝虫,连续4~13周;有的猴每周以阳性蚊直接叮咬1次,连续6~9周;有1只猴在鼠蹊部注射50条第四期幼丝虫(从感染17~31天的沙鼠中取得)。  相似文献   

11.
作者试用马来丝虫经口感染沙鼠。从实验室饲养的埃及伊蚊获得马来丝虫的第3期幼虫,感染6周龄的雄性沙鼠。每只沙鼠给予100条幼虫,其中经口灌入未麻醉的沙鼠3只,用苯巴比妥钠腹腔麻醉的7只;另以乙醚轻度麻醉的5只沙鼠,采用鼠蹊部皮下注射作为对照。于感染后第8周始,每周从沙鼠眶后静脉取20立方毫米血计数微丝蚴,至16~20周止,用乙醚将沙鼠杀死,从心腔取20立方毫米血标本计数微丝蚴,剖检时将各组织分别浸泡于pH7.2磷酸盐缓冲液碟中,将所有组织撕碎后在解剖显微镜下寻找成虫。  相似文献   

12.
用钴~(60)75,15krad照射减毒的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皮下接种6~8周的雄性沙鼠1次,8周后以100条正常L_3进行腹腔内攻击注射,6周后剖检沙鼠,发现免疫的沙鼠腹腔内有许多小结节。结节用Karnovsky's二甲砷酸盐缓冲液在4℃固定72小时,以  相似文献   

13.
Ash等曾报道彭亨丝虫适于蒙古砂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体内发育,McCall等证实彭亨丝虫接种砂鼠腹腔内可以发育成熟。作者进一步应用彭亨丝虫-砂鼠模型,以丝虫成虫和幼丝虫从砂鼠移植到砂鼠获得成功。取100条彭亨丝虫传染期幼虫经腹腔内注射感染砂鼠,感染后30天将鼠杀死,于死后5分钟内剥皮、取出内脏,并用生理盐水洗涤腹腔。将皮肤、尸体和内脏置入生理盐水内漂洗,从漂洗液中寻找幼丝虫。将检获的丝虫置台氏液中,按下列两种方法把雌雄成对地移植于未感染的雄鼠体内:1.阴囊剃毛后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彭亨丝虫对长爪砂鼠进行重复感染,观察重复感染对成虫的存活和大小有否影响。感染方法和Ash等(1970)采用的一样,每周或每月将一定数量的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皮下接种于雄性长爪砂鼠的鼠蹊部,接种后55天开始,每周查血1次。观察结果,一次接种75条感染期幼虫组,接种后30天成虫发现率为25%,4个半月后降为15.5%;接种2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组,接种后4~7个月,成虫发现率为15~16%;每次接种7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或每月1次,连续5次组,成虫发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啮齿动物宿主对淋巴寄居的彭亨丝虫普遍易感。不少学者证实雄性长爪沙鼠十分易感,但很少注意同系的实验小鼠。作者按Ash等方法感染先天性无胸腺小鼠(C3H/HeN nu/nu)及正常鼠(C_3H/NeNnu/+和+/+)。14只正常鼠皮下接种100条感染期幼虫,8天后检获13条虫,感染后50和72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种浓集彭亨丝虫或马来丝虫微丝蚴的简单方法。用100~1,200条传染性幼丝虫接种到刚成熟的雌雄长爪沙鼠腹腔内。感染后150~244天用乙醚麻醉剖腹,将取出的腹内脏器浸入玻皿内的冷的无菌  相似文献   

17.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对我国南方马、骡健康危害甚大。为了探讨和建立马、骡脑脊髓丝虫病发病机理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特对小鼠、沙鼠、大鼠、海猪及家兔,进行了皮下接种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的实验观察。结果接种的5只小鼠均发病死亡;接种16只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首次让长爪沙鼠和小白鼠进行杂交,得MKG杂交小鼠。从东乡伊蚊体内收集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或幼虫200~250条注入杂交鼠腹腔内,125~284d在12只杂交鼠腹腔抽液中4只检获微丝蚴,密度为5~353条/60μl,其形态大小与沙鼠和人体内的无可见差异。感染30~165d的16只杂交小鼠,解剖9只,有6只检获丝虫是虫或成虫。实验感染率为56.25%(9/16)。丝虫杂交鼠模型的建立,为丝虫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化学、新药筛选和分子生物学(DNA探针)等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4~14周龄的大白鼠和金色田鼠为丝虫实验的终宿主,给予接种埃及伊蚊体内的感染期幼虫后,定期解剖动物,观察幼虫的发育情况,并在接种后55天开始每周检查末梢血液中微丝蚴的出现情况,其结果如下。一、彭亨丝虫在大白鼠体内的生长发育:在接种后9天,以动物皮肤和躯体内查见的雌、雄幼虫已发育为第四期幼虫。于第25天雄性幼虫进行第四次脱皮,有些幼虫正在脱鞘或已完成脱鞘,但在25~44天杀死的大白鼠中未查见幼虫,亦未见有第四次脱皮  相似文献   

20.
用含有布鲁属微丝蚴的猫血喂饲东乡伊蚊,并将由此获得的第3期幼丝虫接种长爪沙鼠腹腔,5~6周后从沙鼠腹腔内取出未成熟的雌虫和雄虫。再以马来丝虫雄虫×彭亨丝虫雌虫,彭亨丝虫雄虫×马来丝虫雌虫的不同组合分别接种沙鼠腹腔。待沙鼠腹腔液中出现微丝蚴后,用膜饲法人工感染东乡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