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味益气升降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患者100例,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频率匹配设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加味益气升降汤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E/A值]、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PRA)、血浆醛固酮(aldosterone,ALD)、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优于对照组8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LVEF、E/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LVEDD、BN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LVEF、E/A水平较对照组高,LVEDD、BNP水平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ALD、PRA、Ang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ALD、PRA、AngⅡ水平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药联合加味益气升降汤可提高慢性心力衰治疗效果,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张金强 《广东医学》2006,27(2):246-24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钠肽(BNP)浓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心功能Ⅰ、Ⅱ级)、B组(心功能Ⅲ级)及C组(心功能Ⅳ级),采用ELISA法于入院时、治疗15d后进行血浆BNP水平检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和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各心功能不全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各心功能不全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LVEDD≥60mm时的BNP与LVEDD<60mm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LVEF<40%时的BNP与LVEF≥40%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脑钠肽水平的升高,BNP水平变化可能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牛翠 《医学综述》2016,(5):1006-1008,1011
目的探讨米力农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08例,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实施米力农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首先进行负荷剂量37.5μg/kg,稀释后静脉滴注,约10 min,随后,以剂量为0.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 h,持续使用7 d。观察两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肾素活度、醛固酮、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分钟搏出量(SV)、左心室最大充盈量比左心房最大充盈量(E/A)等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9%(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75.93%(4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T-pro BNP和肾素活度、醛固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728±255)ng/L比(2188±56)ng/L,(1.94±0.51)μg/(L·h)比(1.29±0.27)μg/(L·h),(97.6±6.3)μg/L比(83.4±1.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LVEF、SV、CO显著低于对照组[(43.6±1.4)%比(51.9±1.6)%,(43.6±1.9)m L比(59.2±1.9)m L,(4.09±0.14)L/min比(4.98±0.29)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形态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力农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恢复,一定程度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最终达到有效治疗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急诊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细胞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心力衰竭患者92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卡维地洛口服治疗,每日3.125~12.5 mg;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口服治疗,每次40~80 mg,每日1次,两组用药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84.8%,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早期二尖瓣最大流速(E)值均显著上升,而舒张晚期二尖瓣最大血流(A)值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上述值在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内皮素、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上述值在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镁离子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改善急诊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提高心功能,其疗效的发挥可能在于改善内皮细胞分化功能与机体内钾离子通道。  相似文献   

5.
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塬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0-11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40mg/d)与雷米普利(2.5mg/d)治疗原发性轻、中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平均坐位舒张压>90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例,经过2周清洗期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40mg/d组和雷米普利2.5mg/d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坐位收缩压和平均坐位舒张压的变化情况以及降压的总有效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替米沙坦组平均坐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20.4±6.6)mmHg(/15.6±2.7)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82.6%;雷米普利组平均坐位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6.9±7.2)mmHg(/11.8±4.1)mmHg,降压总有效率为69.6%。两组药物降低平均坐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幅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米普利组干咳的发生率高于替米沙坦组。结论替米沙坦(40mg/d)和雷米普利(2.5mg/d)可以有效的控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但替米沙坦的降压疗效优于雷米普利且总体耐受性好于雷米普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F-REF)患者规范使用"金三角"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总体剂量情况,分析规范治疗前后心衰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入组病情稳定、未规范治疗的老年HF-REF患者,在治疗前评估心功能分级、BNP、LVEDD、LVEF等指标,低剂量开始使用ACEI与β受体阻滞剂,与此同时,加用常规剂量螺内酯20 mg,1次/d,结合临床情况,每1~2周增加一次药物剂量,使ACEI与β受体阻滞剂渐达到目标剂量或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在治疗过程,如患者无法耐受ACEI,改用ARB。上述药物达指定剂量后3个月再次评估心功能分级、BNP、LVEF、LVEDD等心力衰竭指标,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患者的心功能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心功能分级为2.99±0.61,治疗后为2.70±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指标由治疗前的(1 049.3±886.4)ng/ml下降至治疗后的(809.3±735.0)ng/ml,前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彩超评估方面,LVEDD在治疗前为(59.40±7.70)mm,规范化治疗后下降为(56.12±7.62)mm,LVEF由(38.36±5.79)%上升至(43.89±6.90)%,前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HF-REF患者对"金三角"药物的耐受性较好,规范的联合药物治疗可改善HF-REF患者的临床心力衰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再灌注不良)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对血浆脑钠素(BNP)、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的影响。方法再灌注不良心肌梗死患者40例,在最优药物治疗基础上按是否应用IABP分为A组(IABP植入组,20例)、B组(对照组,20例)。免疫化学发光法测患者入院后1、7、90 d血浆BN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入院后1、7d以及90d LVEDD、LVEF值。结果入院后1 d两组BNP和LVEDD、LVE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7 d、90 d A组BNP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92±153)pg/ml vs.(805±151)pg/ml,P<0.05;(587±191)pg/ml vs.(722±174)pg/ml,P<0.05〕。入院后7d A组、B组LVEDD值和LVE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90 d,A组LVEDD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2)mm vs.(58±3)mm,P<0.05〕,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最优药物治疗基础上,IABP能进一步降低再灌注不良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BNP值,改善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雷米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前体脑钠肽(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3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3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采取雷米普利治疗,研究组62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LVEF、SV、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LVEF、SV较对照组高,LVEDD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雷米普利治疗,能显著改善其心功能及血清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9.
刘岩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4):1716-1717
目的:研究米力农治疗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对左室重构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观察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血清BNP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变化。结果:治疗10d后米力农组LVEDD、LVESD、LVEDV、LVESV、LVEF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血清BNP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水平下降。结论:米力农能明显改善重度心衰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形态,能改善心室重构,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肾衰竭合并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慢性肾衰竭合并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2组患者均常规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洋地黄等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4粒,3次/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2组患者血浆BNP、CRP表达水平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2组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2.5%vs.65.0%,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BNP、CRP水平及LVEDV、LVESV、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浆BNP、CRP水平均降低(P<0.05),LVEDV、LVESV、LVEDD、LVEF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浆BNP、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能明显降低慢性肾衰竭合并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CRP表达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病情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分析89例CHF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VA对病人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HRV时域指标[24小时NN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全程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每5分钟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性期前收缩总数的关系。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F病人发生VA的影响因素。并将SDNN-24h、LVEF、BNP指标两两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HF的病因中以冠心病占比最高(56.2%)。NYHA心功能Ⅳ级组BNP、LVEDD、LVESD大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Ⅳ级组LVEF、SDANN小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Ⅲ级组SDNN-24h大于Ⅳ级组;Ⅲ级组rMSSD大于Ⅰ~Ⅱ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组BNP、LVEDD、LVESD小于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EF)组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HFpEF组LVEF、SDNN-24h、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大于HFmrEF组和HFrEF组,HFmrEF组LVEF大于HF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VA阳性组男性占比、BNP、LVEDD、LVESD、SDNN index大于阴性组;阳性组LVEF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SDNN index(OR:1.033,95%CI:1.012~1.053,P < 0.01)和LVEDD(OR:1.124,95%CI:1.069~1.182,P < 0.01)增加是VA的危险因素。LVEF与SDNN-24h呈显著正相关,BNP与SDNN-24h、LVEF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结论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可更全面评估CHF病人的病情及预测V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与美托洛尔单用及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心衰患者随机双盲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雷米普利(A组)、美托洛尔(B组)、两药合用(C组)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前体脑钠肽(NT-proBNP)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均LVEF增加,LVEDD缩小,NT-proBN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C组较另外2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普利与美托洛尔均可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两药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人群测量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观察二者在CHF患者中表达变化.方法:CHF组患者70例,对照组入选正常人65例,CHF组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法Ⅱ、Ⅲ、Ⅳ级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及CHF组分别测量血清BNP、HCY.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CHF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①CHF 组治疗前BNP、HCY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②治疗前不同心衰级别组间比较:随着心衰级别升高BNP、HCY亦明显增高,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③相关性分析:BNP、HCY与左室射血分数成负相关,与左室舒张末径呈正相关.④二者与CHF程度、疗效、预后的评估有关(P<0.01).结论:CHF患者BNP、HCY浓度与NYH心功能分级及LVEF密切相关,并随着心功能分级级数的增加及LVEF的降低而升高.可反映临床心功能分级水平,对疗效观察及病情转归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9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9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行常规抗心衰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及曲美他嗪.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脑利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内径(LVEDD).结果 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与心功能≤Ⅲ级的患者相比,CRP、BNP及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CRP、BNP及TNF-α水平显著下降,LVEF、LVEDD明显改善(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组及联合治疗组CRP、BNP及TNF-α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均P<0.05),LVEF、LVEDD改善较对照组明显,6分钟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显著延长(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RP、BNP及TNF-α水平差异及LVEF、LVEDD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6分钟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显著延长(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CRP、BNP及TNF-α水平,发挥抗炎作用,同时改善患者心功能,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降低心衰患者心肌耗氧,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独或联合应用雷米普利和比索洛尔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雷米普利组、比索洛尔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在入院和治疗后6个月时检测心脏超声和外周血AngⅡ、ET-1及NO含量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LVEF增加、LVEDD缩小(P<0.05,P<0.01);雷米普利组与比索洛尔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联合用药组较另外2组改善明显(P<0.05)。各组血浆AngⅡ及ET-1水平降低及NO含量增加(P<0.05,P<0.01),雷米普利组与比索洛尔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联合用药组较另外2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雷米普利和比索洛尔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逆转左室重构,降低血浆AngⅡ及ET-1水平,增加NO水平,且二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阐明其对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25名正常对照者。测定CHF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所有研究对象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获取震荡初始(TO)值和震荡斜率(TS)值;比较心衰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TO、TS、LVEF、LVEDD值、BNP水平和HRT分级,随访患者出院后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因心衰加重入院等不良预后;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死亡与HRT分级的关系。结果:CHF组患者TO和LVEDD值高于对照组(P<0.01)、TS值和LVEF值低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CHF组患者TO值、BNP水平和LVEOD值高于轻度CHF组(P<0.05或P<0.01),中、重度CHF组患者TS和LVEF值明显小于轻度CHF组(P<0.01)。预后良好的患者TS值明显高于预后不良者(P<0.05),TO值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TO值与BNP水平和LVEDD值呈正相关关系(r=0.330,r=0.349,P<0.05),与LVEF值呈负相关关系(r=-0.44,P<0.05);TS值与BN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03,P<0.05),与LVEF值呈正相关关系(r=0.326,P<0.05)。死亡患者的TO值和BNP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的患者,TS值和LVEF值明显低于生存患者(P<0.05)。死亡与HRT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153,P<0.05)。结论:CHF患者HRT明显减弱,其对CHF患者心源性猝死及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衰合剂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诊断为CHF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按西医常规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辨证应用心衰合剂方加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脑钠肽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径值、细胞凋亡相关因子sFas/Apo-1、sFas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BNP下降、LVEF上升、LVED下降,治疗组BNP下调与LVEF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中sFas/Apo-1、sFasL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sFas/Apo-1及sFas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衰合剂能够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脑钠肽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乙醛脱氢酶2(ALDH2)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入选CHF病人180例和健康体检人(对照组)40名。其中CHF病人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病人分为Ⅱ级46例、Ⅲ级63例、Ⅳ级71例。入院后完善NT-proBNP、心脏彩超等结果,并留取血清检测Mfn2、ALDH2水平,分析Mfn2、ALDH2与CHF病人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fn2、ALDH2、LVEF在CHF组中降低,NT-proBNP、LVEDD在CHF组中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CHF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病人组间比较,Mfn2、ALDH2随着心功能降低而降低,NT-proBNP、LVEDD逐级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按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级发现,LVEF≤40%病人组Mfn2、ALDH2低于LVEF>40%病人,NT-proBNP、LVEDD高于LVEF>40%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CHF组中,Mfn2与LVEDD呈负相关关系(P < 0.01),与LVEF呈正相关关系(P < 0.01),ALDH2与LVEF呈正相关关系(P < 0.01);与进一步分析Mfn2、ALDH2以及联合诊断CH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831、0.891(P < 0.05)。结论CHF病人随着心功能减退,血清中的Mfn2、ALDH2水平随着减低;Mfn2、ALDH2与CHF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从而对临床评估病情及诊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清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0例CHF患者作为CHF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Ⅱ级组(n=99)、Ⅲ级组(n=75)与Ⅳ级组(n=86);同时,选取同期55名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BNP、CysC、Hs-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出院3个月随访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Ⅲ级组和Ⅳ级组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BNP、CysC水平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BNP、CysC水平及LVEDD均明显高于Ⅱ级组和Ⅲ级组,且LVEF低于Ⅱ级组和Ⅲ级组(P<0.05)。心功能等级越高,血清BNP、CysC、LVEDD水平越高,LVEF越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NP水平与尿素氮、肌酐、尿酸、胱抑素C及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P<0.05);BNP水平与LVEDD呈负相关(P<0.05)。发生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组血清BNP、CysC、Hs-CRP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组(P<0.05)。结论血清BNP、CysC、Hs-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会增加近期不良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20.
高鹏  仲宁 《疑难病杂志》2010,9(8):569-571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病因不同的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卡维地洛。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B型尿钠肽(BNP)、6 min步行距离等。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8%vs 58.3%,P<0.05)。LVEDD及BNP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P<0.01)。LVEF、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卡维地洛可明显改善CHF患者左室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BNP的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