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目标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志民 《中国水利》2002,(4):12-13,71
海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短缺,目前正面临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沙尘暴肆虐”等水生态环境危机,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遏制并恢复生态系统,流域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遏制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对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流域北水南调工程建设规划》,是1992年被国家正式批复的专项规划。根据当前松辽流域水资源发展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前景,实施“北水南调”工程,必须充分体现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正确处理好实施“北水南调”工程同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必须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因此,对原《松辽流域北水南调工程建设规划》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文章对原规划有关水量、水质、生态环境、水权水价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连文 《中国水利》2007,(24):63-65
2007年,松辽委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认真履行流域管理职责,在努力实践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过程中,流域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流域管理内涵上,深入研究从技术管理为主向综合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4.
引滦入津工程是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全长234km。工程自1983年通水到2008年10月,累计供水142.7亿m3,为天津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治水观念已经由传统水利、工程水利转变到资源水利、环境水利。为实现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的有机结合,有效缓解天津水荒、水惠和水脏危机,引滦入津工程沿线及其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分析引滦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区域协调、水资源管理、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保护引滦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贯彻新的治水思路加快珠江治理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简要回顾“九五”期间珠江水利建设成就。认为珠江治水的新思路必须切合珠江的实际,适应珠江发展的特点,进行珠江治水工作,要分清主要和次要矛盾,突出重点,全面兼顾;珠江新的治水思路,一定要使水利建设符合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指出要确保重点城市,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加快西江水利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的建设;要加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解决好缺水问题,保障用水安全,要突出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要开发利用西部地区水资源,加强国际河流治理。  相似文献   

6.
《水利发展研究》2012,(9):I0010-I0011
《水法》修订实施十年来,松辽委以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指导,认真履行流域机构各项职责,以推动流域水利、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逐步建立松辽  相似文献   

7.
江苏位于东部沿海,又处于江淮沂沭泅流域下游、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水利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五”以来,江苏水利紧紧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水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资源水利的发展思路,拓展治水领域,改革治水体制,创新治水实践,不断提升水利在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环境方面的保障能力,为全省“两个率先”和和谐江苏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一种最基本,而且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水资源问题关系到供水、防洪和粮食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关系到能否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严重的水问题正日益影响到千百万人民的生存。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转变现有的水资源管理方式。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水土流失等水问题也日益突出,水资源已和粮食、石油一样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水利工作实践强烈呼唤治水理论的创新。水利部汪恕诚部长自1998年上任以来,认真贯彻中央治水方针,深入研究中国水问题,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逐步形成了以资源水利为中心的治水理论。  相似文献   

9.
陈荷生 《中国水利》2004,(16):21-22,11
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水质逐年下降,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湿地面积类型不断减少,水生动植物退化,导致目前经济发展与自然水生态环境异向发展,流域抗风险能力减弱.必须立足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水利理念,强调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着力从流域层面构建全过程动态调控的水资源管理新体制,才能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水,是指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依照国家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制度进行治水活动。依法治水是“法治”方针对水利的必然要求,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水法是从治水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并要随着治水实践的发展而完善,依法治水必须遵循治水的科学规律,科学治水是依法治水的基础。另一方面,“依法治水”能够科学地规范和指导治水活动、有效防止和制裁水事违法行为,依法治水是科学治水的保障。依法治水,主要包括完善水法制、依法加强水行政管理、增强全社会依法办事自觉性三方面内容。当前重点是要加强水利依法行政,提高水法制意识,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海河流域水环境危机和适度恢复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由于河流洼淀萎缩和浅层地下水枯竭,海河流域越来越多地发生河流断流、水库无水可蓄等现象,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基于保证社会需求来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使我们在应付一轮又一轮水资源和水环境危机的循环中越来越被动。认识今天海河流域的水环境,既要关注本流域水利发展的历史,也需要对现代治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是因为,环境的演变是一个逐步积累和逐渐显现的过程,它不仅与降水、气温、植被等外部自然条件有关系,同时又是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在分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问题上,提出了水环境保护和适度恢复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总结长江流域"十二五"水利发展主要成就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十三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提出了长江流域"十三五"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并围绕"四大体系"建设明确了长江流域"十三五"水利发展的主要任务。通过实现长江水利持续健康发展,可为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面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水利规划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才 《人民长江》2008,39(20):1-4
改革开放30年来,长江流域水利规划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指导和推进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从而有效支撑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江流域水利规划新理念也逐步形成和发展,新理念指导下的水利规划编制工作将逐步得到完善,从而为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长江流域水利规划重要成就及其在水利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流域水利规划编制中规划理念的拓展和创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长江流域水利规划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马志尊 《海河水利》2003,(4):31-33,36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通过对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问题的总结,充分认识到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严酷现实,提出了海河流域生态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重点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恢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海河流域水利建设而言,当前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搞好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美丽长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纯艳 《人民长江》2015,46(19):44-47
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关系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介绍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自1989年实施“长治”工程及一批国家重点防治工程以来,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历史性转变。今后,应采取科学防治、依法监管、综合治理和改革创新等对策措施,全面构建以长江经济带为核心区域、辐射整个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有效保护和支撑长江经济带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进  李青云 《人民长江》2011,42(2):94-97
长江水环境的好坏不仅制约着本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长江水资源是一个关系到长江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通过分析长江流域水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阐述了构建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和应重点开展研究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最后提出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若干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径流变异是导致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将分离变量方法与Mann-Kendall法相结合对海河流域1956-2016年不同阶段径流变异特征进行分析,定量解析了导致径流变异的各因素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56-2000年期间海河流域气候变化的降水量是径流变异的主导因子,贡献率占80.8%;2001-...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治黄方略初探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王浩  赵勇 《水利学报》2019,50(11):1291-1298
"水少、沙多、水沙调控能力不足"是治黄历史矛盾。新时期治黄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沙多"得到了大幅度控制,"水沙调控能力不足"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水少"已经演化成为主要矛盾。面向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应对治黄矛盾的思路在于"增水、减沙、提高水沙调控能力",促进流域水沙关系协调。实施西部调水是破解治黄矛盾的战略性举措,不仅可以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还能够有效提升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治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提出了新时期治黄五大方略,即坚持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以水为脉的系统治理保护、应对极端灾害风险的综合预防、流域自然-社会水循环协同管控、流域和区域统筹的五大平衡控制。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解析,提出了以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河湖生态保护治理4项能力为切入点的判断准则,构建了水利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基于熵-云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水利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方面,东部多数省份较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方面,黄河沿线各省份、海河流域及东南沿海表现较好;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方面,长江、珠江流域表现更好;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方面,西南及中东部表现突出。水利高质量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水利高质量发展系统复杂度较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