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GIST)根治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从54例GIST根治术后筛选出30例经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证实的单纯肝转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CD117均为阳性.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400 mg/d,服药3月后若病情进展加量到600~800 mg/d. [结果]30例患者中,1例用药8月后判为失访,30例可评价客观疗效.完全缓解(CR)1例(3.4%),部分缓解(PR)14例(48.3)%.病情稳定(SD)者10例(33.3%),疾病进展(PD)者3例<10%),患者获益(CR PR SD)率86.2%.随访1年以上者21例,2年以上者10例,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0.5%、80.0%.30例可评价不良反应,其中轻~中度水肿25例(833%),Ⅰ~Ⅱ度白细胞减少17饲(56.7%),轻一中度肝肾损害13例(43.3),轻~中度贫血9例(30.0),轻度乏力11例(36.7%),轻度腹痛6例(20.0%),Ⅰ~Ⅱ度恶心呕吐5例(16.7%),轻度皮疹2例(6.7%),轻度出血2例(10%).[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根治术后肝转移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且毒性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在胃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利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观察免疫组化结果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CD34、CD117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100及α-SMA(P<0.01),且CD34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CD117(P<0.05);CD117在不同性质GIST中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有效率为54.9%,疾病控制率为94.1%,治疗后肿瘤直径显著缩小(t=2.1132,P=0.0371),副作用较少且较轻微.结论 CD117、CD34对于GIST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联合应用意义更大,但确诊仍需结合其形态学特征,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分子靶向药物在GIST中的应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商品名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阳性细胞中由bcr/abl融合基因产生的酪氨酸激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国外早已用来治疗各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国内也已于2001年应用于各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10/2004-02住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选取了2例有经济实力的患者,应用格列卫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照组接受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外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5年生存率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情况、完全分子学缓解率情况、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外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5年生存率为92.00%(23/25),对照组的5年生存率为96.00%(24/2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355,P=0.552);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情况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晚期肠胃间质瘤的患者,记录其治疗情况.结果 患者在使用伊马替尼后的12个月,颇有疗效,有效率RR为91%,疾病控制率为96%.患者在肿瘤原发部位、危险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灶部位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皮疹、水肿、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毒副反应,经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GIST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小,但仍有一些不足,应加强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发病率约2/10万^[1]。我国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这类肿瘤在生物学特性上差异很大,给临床诊治带来很多不便。近年随着对GIST认识的加深,病例确诊数量逐年增多,诊治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对GIST进行初步探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邱正伦  郑幼伟 《现代保健》2011,(34):130-13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3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10例,结肠2例。术后病理,极低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9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6.97%(32/33)CD34阳性率84.85%(28/33)。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李炜  刘宁 《中国校医》2007,21(6):694-69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2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21例CD117阳性,17例CD34阳性。结论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胃和肠为主的部位,有一种肿瘤,许多人对它都很陌生,直至现在仍有误诊发生,这就是胃肠间质瘤.小的胃肠间质瘤往往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可能偶尔会有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往往被误以为是胃炎、肠炎.而大的胃肠间质瘤,产生了梗阻、出血等症状,也往往被误诊.据统计,70%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平滑肌瘤或其他肉瘤,还有可能被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MSCTGI)表现,评价并探讨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MSCTGI)对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0年11月经病理证实的32例GIST患者的MSCTGI资料表现。结果 32例患者中,良性17例,恶性10例,交界性5例,无明显肠梗阻现象。病灶位于小肠14例,位于空肠8例,位于回肠5例,位于胃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1例。局部均无淋巴结转移,转移到肝脏的4例,同时伴前腹壁转移1例。5例肿块长径≥5cm,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不均匀强化,其中11例病理为高风险性;17例肿块长径<5cm的病灶中,大多中度均匀强化,其中13例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多层螺旋CT显示肿块主要以腔外生长为主,大部分病灶边界清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结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能够准确定位,并且能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对于胃肠间质瘤危险程度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印义琼  刘春娟  张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58-2359,2363
目的调查不同危险性分期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一年的生存现状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对某科室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调查并分析其术后12个月生存现状和预后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250例患者调查过程中,其余患者按照危险性分期:极低危险性(8例),均无复发、转移、无死亡病例;低危险性(66例),均无复发、转移,2病例死亡于非此疾病;中危险性患者(75例),12例复发、转移,2例死亡;高危险性(101例),44例死亡。结论胃间质瘤患者预后主要与肿瘤Fletcher分级相关,在术后1年内危险性分期越高术后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制定针对性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21年10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3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8例)、未复发组(105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次进行分析,筛选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破裂、核分裂象>5个/50 HPF、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R1/R2切除、术后未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人数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个/50 HPF、R1/R2切除、术后未应用靶向药物治疗是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3,1.560,1.675,6.666;P<0.05)。结论 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个/50 HPF、R1/R2切除...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以间断性腹痛腹胀,伴排气排便停止1个月入院,既往因右尺骨骨肉瘤于2年前行右上肢离断术。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共16例胃间质瘤患者接受胃镜辅助下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90min,术中出血量35-90m1,术后3-4天进流质饮食,术后平均住院日4-6天,所有病例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是胃间质瘤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腔镜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GIST的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6年6月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76例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包括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组)及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t分别为6.910、5.721、5.881、4.344,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低于开腹组的34.21%(χ2=4.659,P<0.05)。腹腔镜组术后24h皮质醇(Cor)、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低于开腹组(t分别为4.442、6.498、5.129,P<0.05)。腹腔镜组术后复发率为5.84%,开腹组为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因GIST死亡者。结论腹腔镜治疗胃肠间质瘤短期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远期预后与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LST)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4年3月到2011年3月间接收并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重新复核、分析,根据患者的部位采取相应的外科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全部患者均属于单发肿瘤,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32例,完全切除术34例,不完全切除术4例,愈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2.4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完全切除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手术效果,前者愈后情况较为稳定。结论完全切除胃肠间质瘤可获得较好效果,手术后需服用预后药物,并进行常规检查,保持心情愉快,积极锻炼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阿帕替尼和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并观察阿帕替尼主要毒副作用及预后因素.方法:将医院经过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口服阿帕替尼,对照组口服替吉奥,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同时分析阿帕替尼主要毒副反应及与预后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不良反应主要有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腹泻、白细胞减少及蛋白尿,其中发生高血压及手足综合征不良反应可能有较好疗效.结论:阿帕替尼对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仍有较好疗效,耐受性好,高血压及手足综合征不良事件可能为其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手术切除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5月57例CD117阳性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中15例行肝转移灶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5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中,同时性肝转移3例,异时性肝转移12例。其中肝转移灶行解剖型切除5例,不规则切除10例。无手术死亡发生。肝切除术后1年、2年、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3%、53.3%、26.7%。中位无病生存期27个月。术后再次复发转移率86.7%,其中残余肝转移12例,肝外转移1例。结论局限的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经选择行转移灶切除是安全的,并可获得较长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疾病特点,评价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9月本院诊治的82例胃肠间质瘤疾病患者,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结合手术方法进行开腹治疗、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各41例.比较2组胃肠间质瘤疾病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应激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林晓辉 《现代医院》2011,11(4):18-20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对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客观有效率、生存质量及不良副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确诊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培美曲塞+顺铂+吉非替尼)及对照组(培美曲塞+顺铂+安慰剂),4周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客观有效率、生存质量及不良副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客观有效率和生存质量均明显升高(p<0.05),而不良副作用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化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能够较好的改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客观有效率和生存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副作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