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蔗渣水解液发酵乙醇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酵母(Pichiastipitis)Y7124在限制供氧条件下尽管反应初期葡萄糖消耗速率大于木糖,但在一定时间后,葡萄糖的消耗速率变慢,而木糖消耗速率变快直至耗尽的现象。建立了气升柱以P.Stipitis转化木糖为目的和以溢流柱Sacharomycescerivisiae转化残留葡萄糖为目的的串联发酵乙醇工艺,即流加5倍浓缩的蔗渣水解液,D=0.1h-1,还原糖总利用率为97.2%,酒精浓度为46.5g/L,生产率为4.1g/L·h。  相似文献   

2.
高产缬氨酸的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突变株125菌株,在2.6L自控发酵罐上分批培养结果表明,当发酵中后期DO为零时,产酸量较多。也可用kL。值为指标来调节过程的供氧强度,Kla=90.75h-1时,产酸量最高。同时比较了恒速连续补加葡萄糖液,当F=3.75g/b时,产酸较高。由此获得了该菌株L一缅氨酸发酵的低供氧与恒速补糖的控制模式。总糖量为16.85%的发酵,可使产酸量达38.2g/L,转化率为22.67%。本文对有关试验结果,进行了发酵动力学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丙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京丙酸杆菌(Propionibacrerium beijingense)不能利用无机氮。蛋白胨和酵母膏的种类对该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显著,其中以酵母膏最好,浓度以l一2%为宜。丙酸发酵最适温度为25一30℃,最适pH为6.5,葡萄糖浓度以1-2%为佳。使用下列发酵培养基(%):葡萄糖2.酵母膏2,CaCO3,1.5,丙酸产量为9.35g/L,对糖的产率达51.94%,丙酸对乙酸的比例近5:l。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1.3-丙二醇高产菌株(Enterobacter aerogenes简写为E.aero-N-56)1.3-PD厌氧发酵最适pH值、温度、时间、接种量分别为7.0、30℃、48h、9%;在最适发酵条件下,30L发酵罐中E.aero-N-56菌株1.3-PD产量为47.36g/L,生产率为23.68g/L·d。  相似文献   

5.
锌酵母分批流加发酵动态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锌酵母分批流加发酵过程的控制变量反应温度和pH的动态最优化进行研究。基于酵母流加发酵有抑制的状态模型.通过龙格一库塔法计算微分方程组、单纯形法优化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采用不同的温度和pH控制策略进行研究,由此获得动力学模型参数与温度和pH关系的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极大值原理、梯度法优化求解以获得最高锌酵母产量为目标的最优温度和pH分布T*(t)、pH*(t)。实验验证,在T*(t)和pH*(t)下操作,锌酵母产率可提高13.7%。  相似文献   

6.
变灰青霉固态发酵降解植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发霉植酸钠溶液中分离到一株产植酸酶的变灰青霉(Penicilliumcanescens)P4。以麸皮:玉米面:黄豆饼粉=7:2:1为主要培养基成份,用优选法确定最适培养基为在上述基本培养基中添加4%(NH4)2SO4,1%葡萄糖,1.5倍水,自然pH。发酵过程的动态分析表明,该菌在上述条件下28℃恒温培养6d后植酸降解率可达90%;无机磷含量由0.13%增至0.57%;可溶性蛋白含量由3.80%增至7.60%。用4%CaCl·2HO水溶液抽提  相似文献   

7.
以大麦芽、大麦和大米为主料,优质红茶为辅料,依据微生物生理代谢与生态的基本原理,选择了三个菌种混合发酵,开发了一种新型发酵无醇饮料。采用的三个菌种是: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ivisiae),嗜酸乳酸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弱氧化醋酸单胞菌(Acetomonassuboxydans)。将上述菌种按一定比例(1:1:2)接种,接种总量为发酵基质的10%,控制发酵温度20-25℃,发酵时间5天,即可制成风格独特、口味纯正  相似文献   

8.
曲酸菌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微  陶文沂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5):274-277
筛选获得产曲酸菌株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MSA进行60Co诱变,并进行了发酵工艺条件研究,以葡萄糖为碳源、豆饼粉为氮源,在pH3.0、33℃摇瓶培养,可达到5d产酸5%以上水平。发酵液采用直接浓缩结晶工艺,脱色与重结晶后获得无色针状晶体,红外图谱检测确证为曲酸。  相似文献   

9.
利用SAS软件优化L-乳酸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SAS软件中二水平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乳酸菌(Lactobacillussp.)M7发酵培养基,得到了在一定条件下乳酸产量随牛肉膏、柠檬酸二铵、吐温80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简化了基本配方,产量可提高15%。  相似文献   

10.
菊糖酶发酵生产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影  郭勇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1):19-21
脆壁克鲁维氏酵母(Kluyveromycesfragilis)在pH5.5的适当培养基中,28℃摇瓶培养30h后,进行分批发酵。结果表明:发酵初始pH为6.0~6.5,菊糖浓度为2%,接种量4%,控制前期发酵温度为28℃,33h后发酵温度为32~34℃。发酵周期为70h左右,最高产酶达240u/ml。在5L自控发酵罐中,产酶达到同样水平,发酵周期缩短约10h。  相似文献   

11.
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L4在20t发酵罐中,以蔗糖为底物发酵72h,发酵液粘度达到7000~9500cp,产物对底物的转化率平均达到61.6%,为投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发酵过程中溶氧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固定不同溶氧浓度(DOT)对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lus)进行分批发酵的过程参数变化的比较,发现发酵前期与后期对氧的需求不尽相同,探讨了氧代谢途径及溶氧浓度对核糖发酵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分阶段供氧模式。结果表明,发酵时间44h后,整个发酵过程保持了较高的核糖产率和葡萄糖消耗率,最终核糖产量和细胞生成量分别提高了5.0%和18.8%。  相似文献   

13.
L-精氨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了产L一精氨酸突变株(Corynebacterium crenatum)971.1(SG,His-)摇瓶发酵条件的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组氨酸与生物素的适宜用量有助于产物的生成,组氨酸或豆饼水解物用量分别为50~g/’ml和o.{%、生物素或玉米浆用量分别为7 5—125 pg/L和2.0%时,可得到较高产酸率。为获得较高的精氨酸积累量,培养基中初糖浓度为12%,硫l酸铵用量应高达6.5%为适宜,如减少摇瓶装液量以改善通风状况可明显提高产酸率。在适宜的发酵条件下,971.1菌株经发酵培养96小时,产酸最高可达到3{mg/mlo发酵液经732型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后,获得纯品结晶。该结晶经生物鉴定、比旋度测定以及c、H、N元素含量分析,其结果均与文献值相符;红外光谱分析与标准样品一致;纸层析图谱表明,50pg样品层析显色后为单斑点,其&值与标准品相同;从而证明所得纯品结晶是L一精氨酸。  相似文献   

14.
以摇瓶所得摄氧率为基准进行发酵放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计特殊摇瓶,用亚硫酸盐法测出摇瓶口纱布层氧通透率的基础上,在实际发酵情况下通过测定瓶内气、液相氧的变化得出其发酵过程中的摄氧率(OUR)及氧传递系数(KLa)。以特制摇瓶取得的菌体CUR为基准进行发酵过程和发酵罐的放大。通过质谱仪在线检测及采样分析,研究了3种不同供气流量及搅拌转速下的放大结果。摇瓶与发酵罐在菌体OUR、菌体产量方面吻合很好,而在整个放大过程中,发现摇瓶与发酵罐内的氧传递系数(KLa)、溶解氧(CL)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乳糖发酵短杆菌L-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谷氨酸产生菌Brevibacterium lactofermentum XQ5121出发选育L-苏氨酸产生菌。以硫酸二乙酯(Des)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用α-氨基-β-羟基戊酸(Ahv)和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Aec)药物平板及琥珀酸培养基(Sam)平板定向筛选,最后获得一株L-苏氨酸高产菌Zt-1株(AHVг AECг SAMg),可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积累16mg/m1 L-苏氨酸。试验结果表明,在以琥珀酸为唯一碳源的平板培养基(sAM)上生长迅速即sAM 变异可导致L-苏氨酸积累大幅度提高。 文中对B.lactofermentum L-苏氨酸产生菌的选育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戊二酰 7 氨基头孢烷酸 (GL-7-ACA)酰化酶 (3.1.5.11)可有效催化GL-7ACA分子中戊二酰基侧链水解 ,形成7-氨基头孢烷酸 (7-ACA)而成为两步酶法生产7-ACA的重要工业用酶之一。在已构建的GL-7ACA酰化酶基因(acy)重组质粒pZC1基础上 ,进一步对酰化酶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coliMMR204pZC1的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 ,工程菌的最佳发酵温度为 33℃ ,pH7.5~ 8.5的微碱条件有利于酶的生成。LB培养基补加适量葡萄糖 (1~ 5g/L) ,可提高发酵生物量和产酶水平 ,但葡萄糖的过量补加 (6g/L以上 ) ,则导致发酵液偏酸 (低至pH4.0 )而完全抑制酰化酶生成 ,并证明工程菌生长和产酶对乙酸的抑制效应较为敏感。同时通过5L自控发酵罐的批式补糖试验 ,对恒速流加、pH反馈控制和指数流加等三种补糖模式的发酵产酶进程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 ,三种方式的补糖条件下 ,acy基因在tac启动子控制下 ,呈组成型表达 ,细胞生长与产酶同步 ,无需诱导 ;其中 ,以指数流加方式得到的生物量和产酶水平最高。而从acy基因的表达效率,即比酶活看,pH反馈的补料方法略高于恒速或指数流加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L4在两吨发酵罐中,以蔗糖为底物发酵72h,发酵液粘度达到6000~12000cp,转化率平均达到62.45%。  相似文献   

18.
低高径比喷射环流生化反应器流体力学和发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高径比s≤2.5喷射环流生化反应器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选出反应器的最佳结构,关联出氧的体积传递系数(kLa)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谷氨酸发酵试验,摸索出用该设备进行各氨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使5批一次性投糖发酵的糖酸转化率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热带假丝酵母(C.tropicalis)NP-6-126是经过紫外线和亚硝酸反复诱变筛选培育出来的,它是生产十三烷1,13一二羧酸(DC_(15)的优良生产突变株,尿素和硝酸钾浓度对其产酸有明显影响。尿素浓度在0.15%~0.21%范围内对产酸有利,尤其是0.18%最佳,浓度增大,明显抑制DC_(15)的产生和积累;硝酸钾的加入,也明显促进DC_(15)产量的提高,0.6%~0.9%硝酸钾浓度较合适。于16L自动控制罐发酵7d,DC_(15)达到130g/L,放大到2500L罐,在最佳条件下,连续5批,发酵6d,DC_(15)产量平均达到176g/L,正十五烷(nC_(15)转化率平均为52.5%,后处理总收率平均为80.6%,DC_(15)的纯度平均为95.83%。  相似文献   

20.
发酵生产十六烷二羧酸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T25-14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多次诱变,获得生产十六烷二羧酸(DC16)能力比原株提高25%以上的4株突变株。其中UH-3-9突变株经多次复筛,产DC16能力都比T25-14,菌株提高50%以上。经摇瓶条件试验,不加其他生长碳源。只加15%(v/v)正十六烷(nCl6),发酵96h,DC16为48.2g/L,转化率41%,产品纯度9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