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世元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药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金世元教授在从事中药专业的70余年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本文主要从"德""行""识" 3个方面研究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的"医药圆融"思想传承特色,阐述"德""行""识"的内涵及三者关系,为传承金世元教授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重症医学人才提出新的高标准需求.结合重症医学学科特点,把思政教育融入其研究生培养的专业、课程、实践等各个环节是提升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动力.在传承伟大"抗疫精神"时代背景下,通过从"培养计划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思政""教学团队思政""学术...  相似文献   

3.
叶明花  蒋力生 《新中医》2016,48(12):176-178
本文综合黎民寿的《玉函经》注和《决脉精要》两部专著,探析黎氏脉学思想,并将其脉学思想及学术特色从"阐论脉理,周详精深""重视胃气,堪比《内》《难》""倡言真气,独有造诣""申论气血,意兼自得""脉证并重,四诊合参""承传《脉诀》,分类有度"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十五""十一五"名医传承数据资源,在"十二五""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一)"的基础上,结合名医传承工作室站及传承团队的建设,开展名医经验传承社会化服务。作为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的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目标是规范传承和创新中医学的发展模式,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科研产品社会化;宗旨是基于靶向人群及服务需求,通过网络平台将名医经验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及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既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医学科学,又是蕴含着丰富人文思想的一种中国文化,是医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故探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核心内涵,重点阐述中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精""仁"学说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论述了其对中医临证思维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大医精诚思想对医学模式及医患关系影响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回归和弘扬传统中医文化、重视中医哲学思想是传承中医思维模式和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哲医大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针对泄泻的治疗比较孟河京派与孟河医派用药的异同,梳理孟河京派用药特色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基于与孟河京派有传承关系的各代医家治疗泄泻的医案建立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各医家常用单味药频次、药物组合频次、治疗泄泻通用药物、孟河京派特色用药等,并梳理形成孟河用药传承脉络。结果:京派医家擅用白术治疗泄泻,高频药物组合为"茯苓,白术""茯苓,陈皮""茯苓,薏苡仁",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为"龙骨→牡蛎"。结论:孟河京派对前人经验既有传承又有发展,治疗泄泻的用药更趋平和,且尤重脾胃,形成了独特的用药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经》《针灸甲乙经》原文及其相关文献的整理,从"针前审神""针时治神""针后守神""针毕养神"等针刺全过程,挖掘、探究其针刺重神理论的内涵与意义,以及针刺重神理论的具体运用方法。并通过比对《针灸甲乙经》记载的针刺"治神"内容,整理出其对《内经》针刺"治神"思想的传承及遗失。考读当代李长俊、郑魁山、王启才等医家临床治神经验,阐释当代名医对《内经》针刺"治神"思想的应用发挥,进一步论述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世学者对针刺"治神"思想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扩展思路,旨在提高当前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脾胃病包括"胃痞""胃脘痛""泛酸""呕吐""嘈杂"等,李振华、徐景藩、张镜人等当代中医名家认为脾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气滞、瘀热居多;常见病证有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胃络瘀滞证等。在治疗时注重气机升降,强调补中益气、益阴生津、疏肝理脾、清热化湿、行气活血等治法的综合运用。当代中医名家的临证思想基本代表了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权威,对如何总结与传承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中医验方验案指明了方向,并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针对高校思政工作新要求,把握中医药发展新契机,以文化传承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达到了"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程思政"目标。  相似文献   

10.
石学敏院士创新性提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病的总病机,并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以"脑腑"立论,"治神"思想是其核心内涵,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临床应用中也拓展到了不同的疾病种类,尽管配穴不同,但其治疗法则始终不离神、脑、窍。笔者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及借鉴现代不同学者的观点,阐述石学敏院士"治神"思想指导下的神、脑、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对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的理解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张珍玉教授一生钻研经典,学以致用,深研中医理论,坚持临床实践,传承中医精粹,引领中医创新.通过梳理张老学习经典、应用经典的案例,总结张老的创新理论及临床诊疗的学术思想:既要传承经典,亦要守正创新.张老在理论上创新性提出"血到之处气必到,气到之处血未必到""经络是生理现象而非客观实体"等观点;在临床上重视脾胃的作用,创立...  相似文献   

12.
探讨"存津液"思想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急性白血病多见热毒炽盛、阴虚血热等,属于"温病""急劳"等范畴。治疗应重视养阴救津。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3.
何钰怡  李永宸 《中医药导报》2020,26(12):217-220
考察《广州大典》清末5种"卫生"典籍的生殖、儿童卫生思想,发现中西医皆重视"育种""保种"。两种卫生思想的区别在于中医注重小儿家庭护理,西医关注学校卫生与体育锻炼对小儿健康的影响;中医将妇女置于"育种""保种"的主导地位,西医则认为在后代健康及性格影响方面父母双方同等重要。近代发达国家较早将生殖、儿童卫生的实施视为强种、强国的必要,而中国于近代才开始将卫生保健与强种、强国联系起来。5种"卫生"典籍的生殖、儿童卫生思想,既体现了中医养生精华,又展现了西医公共卫生理念,是一种融合了西方卫生思想,又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式"卫生"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8):4封底
正北京中药炮制技术博物馆(简称"京帮炮制博物馆")是一座专注于京帮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和发扬的现代化博物馆,由国药集团北京华邈药业有限公司牵头建设。整个博物馆围绕"历史追溯""技术传承""京帮集粹"和"国药图鉴"4个主题生动地展示了京药宫廷御用、修事精益、安全有效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医家万全重视小儿养护。其幼儿养护思想主要有两点:首先,重视优生优育和胎养,注意培植胎儿先天禀赋;其次,根据小儿五脏生理特点,强调后天调摄养护。从硕身益智以及小儿"肝""脾"二脏养护方面进行了阐述,全面探析万全小儿养护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朴炳奎教授诊治肿瘤倡导"和合"学术思想,其认为"正气内虚""脏腑经络失和"是肿瘤发病基础,确立并充实了"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提出以"和其不和""和而不同"为主导思想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临证遣方用药以和缓为期,重视患者心理康复,强调"形与神俱"和精、气、神在机体内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7.
总结李海松"兵家思想"在男科疾病诊疗中的运用。李海松认为兵家思想与中医学间存在密切关联,在男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李海松将"兵贵神速""以静待哗""知己知彼""无中生有""奇正之法"等古代"兵家思想"融入男科疾病的诊疗之中,有助于加深对于疾病的理解与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其相关内容散见于"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各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生活方式主导下,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更加重视"治痰为先"的思想。故将从中医学痰邪致病的病机特点及痰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即炎症与感染、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心肌纤维化等相关性出发,从现代医学角度揭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提高其治疗的针对性,彰显中医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9.
周雪  张琦  滕晶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8-121
叶天士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师法仲景,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灵活运用脏腑辨证、奇经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论治厥证。在脏腑辨证中重视厥阴风木,在奇经辨证中重视冲脉之气为病,在卫气营血辨证中重视火热邪气的传变,并提出"肝为刚脏"的理论,根据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及脏腑生化关系提出"柔肝通络""缓肝息风""潜阳益乙癸""补胃凝肝""补金柔制""益胃阴伏冲气""通补阳明"等治法,以血肉介类味厚之药填补下焦,通补奇经,选用奇经引经药入冲任脉镇冲逆之气,并重视阴液,拓宽后世论治厥证思路。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归属于中医学"颈项痛""头痛""项强""眩晕""肩臂痛"等病症范围,名老中医推拿治疗本病众家纷纭,本文以国医大师、各省市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为研究对象,从手法指导原则和手法特色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研究,旨在传承名中医学术思想、特色手法,提高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