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电编辑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电编辑功能对于改善扫描过程中心律失常或心电图部分信号异常中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作用.方法:收集14例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或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信号异常的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资料,使用心电编辑功能,对心电图进行编辑,比较编辑前后重建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14例中,1例为房颤,6例为室性期前收缩,3例为不明原因心电图缺失,4例为识别异常R波.心电编辑前,由于心律失常,造成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模糊、缺失、阶梯状伪影,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54.7%: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改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86.6%(P<0.01).结论: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或者不明原因出现的心电信号异常,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脉CTA)中纠正心律失常和心电信号异常、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成功率的价值.方法 应用心电编辑软件加人工编辑相结合对冠脉CTA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和心电信号异常而影响图像质量的101例进行编辑,并重建编辑后图像.101例中期前收缩60例(室性期前收缩48例、房性期前收缩9例、房性期前收缩加室性期前收缩3例),严重心律不齐3例,心房颤动3例,心电信号异常35例(R波错误标记29例、心电基线异常无R波6例).结果 101例编辑前图像质量优等3例(2.97%),良好0例(0.00%),中等3例(2.97%),差等95例(94.36%);编辑后图像质量优等88例(87.10%),良好6例(5.90%),中等4例(3.96%),差等3例(2.97%),编辑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编辑软件加人工编辑可以纠正心律失常和心电信号异常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无创的64层冠脉CTA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回顾性心电编辑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3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不齐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图像,需要心电编辑的使用插入、忽略、删除、R波偏移4种方法对其进行心电编辑.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无需编辑组、需要编辑组中的心电编辑前后冠状动脉各段成像质量进行评分(1~4分).结果 无需心电编辑组的图像质量总评分为3.42±0.20.需要心电编辑组编辑前的图像质量评分为2.39±0.37,编辑后为3.22±0.24;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及各个节段心电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电编辑可明显减少甚至消除心律不齐导致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改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检测冠状动脉畸形的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该院行CT冠状动脉成像的945例患者的CTA资料,以DSA为金标准,总结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病率和CT表现。结果 945例患者共检出各类冠状动脉畸形9例,发病率为0.95%,其中发生于左冠状动脉3例,右冠状动脉4例,冠状动脉瘘2例。结论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准确展示冠状动脉畸形,可成为筛查冠状动脉畸形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方法56例患者,平均年龄(61&#177;5)岁,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冠状动脉显示优良率为98.2%.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的筛查、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以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评估等方面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郭宇 《中外医疗》2013,(18):185-186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2月—2013年2月60例临床诊断为心律不齐患者在该院行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图像进行编辑,对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6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无不良反应。对编辑前后600段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同区段编辑前后在图像质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心电编辑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心律不齐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CT容积扫描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及图像质量。方法实验组心律失常29例及对照组心律正常40例行320排CT容积扫描,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心律失常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69例患者共评价冠状动脉血管754段,心率<65次/min及心率≥65次/min时,心律整齐和心律失常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律失常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具有可行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不作为检查的禁忌征,扩大了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低管电压对体质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6例BMI在正常范围内并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管电压采用常规扫描120kV;B组管电压采用100kV,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两组图像的血管强化程度、重建血管清晰度以及辐射剂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36例患者检查均成功,图像质量分级与kV剂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7,P=0.258),两组间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8,P=0.000),两组各分支冠脉管腔内CT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采用100kV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同时还有降低对比剂使用剂量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原则.方法:对586例CCTA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22例CCTA失败病变对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影响因素包括心率控制不满意、心律不齐、造影剂过敏、呼吸控制不满意等;检查前全面分析病人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干预,可有效减低失败率.结论:针对可能影响CCTA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针对性护理是提高CCTA成功率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电编辑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40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具有严重的重组伪影,心律失常,给诊断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比常规CT心电编辑重组影像质量,按照节段实际呈现状况确定伪影是否存在,划分成像质量等级.分析心电编辑技术的应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影响.结果 40例患者心电编辑之前,冠状劝脉总数为527段,其中图像质量Ⅰ级有131节段,占比24.86%;Ⅱ级有163节段,占比30.93%;Ⅲ级有119节段,占比22.58%;Ⅳ级有114节段,占比21.63%.心电编辑之后,冠状动脉总数532段.其中图像质量Ⅰ级有443节段,占比83.27%;Ⅱ级有67节段,占比12.59%;Ⅲ级有9节段,占比1.69%;Ⅳ级有13节段,占比2.44%.心电编辑前,图像质量与确诊要求相一致的一共有413段,占比78.36%.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与确诊要求相一致的一共有519段,占比97.55%.冠状动脉节段影响显示优良的共有510段,占比95.86%.结果发现,心电编辑前后,冠状动脉各段影像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电编辑技术的应用,可改善多数患者异常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心率较快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技术应用。【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冠心病而行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7例。平均心率低于80 min-1的患者55例,作为正常心率对照组。平均心率超过80 min-1(80 ~ 98 min-1)的患者52例。扫描后对已采集数据进行个性化重建,利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分析。 【结果】 对冠状动脉近段/中段和远段成像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和心率正常组相比,心率80 ~ 90 min-1和平均心率超过90 min-1者CTA图像质量评价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较快的患者,选择合适的图像重建时相,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配合个性化重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CT造影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武轶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171-117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SSF)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行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均使用标准算法及SSF2种方法进行重建,评价SSF的应用价值.结果 使用标准算法左主干、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0.9、4.0±0.8、4.5±0.8、3.8±1.2)分,使用SSF左主干、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9±0.4、4.8±0.4、4.9±0.3、4.6±0.6)分,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评分在两种算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支评分在两种算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F与标准算法相比能够明显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比较分析36例病人的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发现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中度及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基本能满足冠心病初步诊断的需要,同时还具有高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基本能满足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筛选的需要,是目前冠状动脉病变最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护理配合,以提高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像失败的经验教训,逐渐完善对患者检查前、中、后的护理。结果:在1~2级的368例次检查中,正常者72例次,冠状动脉异常者296例次,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97例次(289根血管),冠状动脉狭窄者156例次(179根血管)。207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异常者检查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治疗,与冠状动脉DSA表现总体符合率达95%以上。结论:完善细致的围检查期护理,使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适应力大大提高,同时提高了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人性化护理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作用.方珐:对106例施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因为扫描时患者不能正确屏气影响图像效果.另1例由于血管穿刺失败,药液外漏而终止注药.其余均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结论:重视人性化护理,解除患者紧张的心理,稳定患者的情绪,对保证操作成功,提高扫描质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效果。方法将6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及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率控制在70移Vmin以后采用ECG门控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40层螺旋CT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后,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行VR、CPR、MIP等后处理,得到冠脉主要分支图像,并根据图像来评价冠状动脉的行径、管腔狭窄情况及支架内通畅情况等。结果心率在70次/min以下的图像清晰完整,68例患者明确显示了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管腔情况,其中发现了左前降支钙化伴狭窄20例,左室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支架植入术后管腔通畅5例。肺动脉圆锥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15例。结论Philips Brilliance 40层螺旋CT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扫描速度已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需要,可首选为非创伤性冠状动脉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准确性及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方法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患者结果。结果65例患者455个冠状动脉节段,64排螺旋CT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达54.6%、95.1%、85.5%,分近、中远段比较,64排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近段符合率高于远段。结论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8月应用64排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5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符合2型糖尿病患者73例,男44例,女29例,年龄45~79(64.9±10.5)岁,合并冠心病者59例.按照AHA冠状动脉15分段法,分析59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在64排CTCA上的表现特点,并与非糖尿病冠心痛的冠状动脉病变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表现为多支冠状动脉血管或者单支多节段狭窄,以钙化斑块和/或混合性斑块多见.而非糖尿病组单支多见,病变较局限.结论 64排CTCA是一种安全、无创、可评价糖尿病合并冠心痛风险程度的技术,能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CCA)作对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心电编辑技术在320排CT冠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7例受检者根据CTCA图像质量分为心电编辑组21例,对照组56例。1-3分评价图像质量的高低。两组间基本资料、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t检验。心电编辑组重建前后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Paired-Samplest检验。频数的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以CCA作为金标准,绘制两组的ROC曲线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心电编辑前,心电编辑组冠脉节段图像的评分(1.261±0.534)高于对照组(1.161±0.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04)。心电编辑后,心电编辑组图像评分(1.192±0.434)高于对照组(1.161±0.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6,P=0.291)。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2,P=0.000);3分的冠脉节段所占比例显著减少(χ2=4.263,P=0.039);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仍为3分的5个冠脉节段分别为RCA2(40%2/5)、LCX13(20%1/5)、LCX15(20%1/5)、LAD7(20%1/5)。心电编辑组和对照组的AUC值分别为0.976和0.962。结论心电编辑技术在有效改善320CTCA成像质量的同时可提高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