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运动纤维传导速度分布的正常值。方法:选择2004—05/2005—03知情同意的健康志愿者29人进行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检测,测定了正中、尺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分布正常值范围,并对最慢纤维传导速度(慢纤维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观察了2名健康人不同肢体皮温(变化范围2~4℃)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和10名健康人的不同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刺激强度(最大、最大&;#177;15%~50%)传导速度分布的变化。对5名健康人的相同神经采用相同的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参数和方法分别进行3次重复检测,观察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结果:①室温20~22℃,肢体皮温(31.9&;#177;0.89)℃情况下,测得传导速度分布正常值,正中神经最慢速度(慢纤维速度CV10%)(47.31&;#177;4.58)m/s、中等速度(中速纤维速度CV50%)(52.17&;#177;3.78)m/s、最快速度(快纤维速度CV90%)(56.14&;#177;5.13)m/s;尺神经慢纤维速度(48.46&;#177;6.0)m/s、中速纤维速度(53.11&;#177;5.16)m/s、快纤维速度(57.33&;#177;5.04)m/s;腓总神经慢纤维速度(35.58&;#177;5.98)m/s、中速纤维速度(41.61&;#177;4.76)m/s、快纤维速度(46.04&;#177;3.50)m/s。②回归分析显示:身高、皮温和年龄与慢纤维速度呈负相关,身高是慢纤维速度最显著的影响因素(P=0.013)。③肢体皮温下降2℃时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与标准皮温比较无明显变化,下降4℃的传导速度分布数值明显降低,快纤维速度降低7~10m/s,慢纤维速度降低3~9m/s。④最大刺激强度和超强刺激(最大刺激量&;#177;15%~50%)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比较显示〈50m/s的纤维分布明显减少,而快纤维速度无明显差别;超强刺激强度变化对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无明显影响(P=0.999)。⑤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重复实验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正中=0.649,P腓总=0.984)。结论: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对研究不同传导速度的运动神经纤维具有重复性好、无创和敏感性高的特点,能更全面评价运动神经传导特性。因此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可能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发现亚临床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NCV可发现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部分周围神经呈损伤性改变,总异常率达25.33%,同时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且NCV改变与病程有关,而与年龄无关.结论:NCV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4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虹  颜琳 《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52-753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 veloctiy,SCV)的正常值,为诊断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志愿40例,年龄22-53岁,男女各20例,分别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MCV和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SCV。分析指标包括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结果:NCV在正常人男女之间,左右侧肢体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性意义(P>0.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慢,结论:NCV检测是周期神经病的重要诊断技术之一,而正常值的确定是临床诊断的前提,不同年龄组应采用自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的早期诊断价值及评价DPN程度的意义。方法 对 5 3例糖尿病患者下肢F波、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检测 ,分析糖尿病患者中有、无神经系统自觉症状组 ,1型、2型糖尿病组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 各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值减慢 (P <0 .0 1)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 ,F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加重 (P <0 .0 1) ,感觉神经传导比较尚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型糖尿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较 2型为重 (P <0 .0 1)。结论 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DPN早期诊断及评价DPN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58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 5 8例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NCV)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情况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以提高对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所观察 5 8例均为 2型糖尿病住院  相似文献   

6.
罗家琳  王兴华 《临床荟萃》1993,8(20):930-931
本文对90例不同肾脏疾病,不同时期肾功病人作了scv和mev及mL的测定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90例,男,38例,女,5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52.2岁。其中慢性肾炎32例,肾病综合征Ⅱ型24例,肾病综合征I型1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8例,慢性间质性肾炎6例,紫癜性肾病4例.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功衰竭5例,良性血尿1例。 病人分为四组:I组为肾功正常期30例;Ⅱ组肾功不全代偿期20例;Ⅲ组氮质血症期28例;Ⅳ组尿毒症期12例。  相似文献   

7.
126例糖尿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传导速度 (NCV)测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诊断的价值及DPN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NCV检测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NCV的异常率为 63 5 %,全组有 10 7%为单侧异常。临床症状、体征与NCV测定结果的符合率 5 2 4%和 66 7%,无症状、体征的患者中分别有 5 4 2 %、3 9 4%的NCV异常。结论 :DPN病情隐匿 ,NCV检测为此病的诊断提供直接的客观证据。DPN发病有不对称性 ,必要时双侧同时检测 ,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季节性温差因素对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对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有明显影响。一般认为 ,在 2 9~38℃之间 ,温度每上升 1℃传导速度约增加 5 % ,且几乎呈线性关系[1] ,故一般传导速度测定必须在温暖实验室中进行 ,室温保持在 2 1~ 2 5℃。由于东北地区冬夏季温差大 ,在有供暖的条件下室内温度也很难达到要求。即使室内温度达到要求 ,由于室外温度低 ,多数情况下当受检者有 30min预热准备时间 ,肢体温度差异也极大 ,而达不到要求。为了解一般情况下季节温差变化对MCV、SCV的影响 ,我们于 1998至 1999年冬夏两季对来肌电图室检查…  相似文献   

9.
李齐  卢瑛  王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0):1529-1531
感觉神经的检查在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意义是无可争议的。然而,这种检查常常限于上肢的神经,而周围神经病常为下肢受累更广泛,更先出现。国内汤晓芙等1981年开始引进Buchthal创立的近神经顺向性感觉传导速度(SCV)测定的方法,解决了下肢神经 SCV不易测出的问题。但需使用针电极,有不适感。据国外文献报告,腓肠神经逆行SCV测定,不需针电极,即可得到可靠的结果。我们应用表面电极,测定了76例正常人的腓肠神经逆行、顺行SCV及正中、胫后神经SCV,并与103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体肌纤维传导速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肱二头肌的肌纤维传导速度(muscle fiber conduction velocity,MFCV)测定对于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肌肉损害的判断。方法:实验于1987-04/2000-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参照Chino 1984年介绍的方法,对98例皮肌炎患者和59例多发性肌炎患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了肌纤维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发现此类患者在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MFCV均较正常人减低,测得此两类患者MFCV为(3.59&;#177;0.57),(3.50&;#177;1.66)m/s。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MFCV则逐渐至正常.为了进一步探讨MFCV对肌肉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价值,以肌病组与正常人组、失神经损害疾病组、一般神经系统疾病组(即头痛、失眠等)对照MFCV测定并进行了肌皮神经潜速率测定以除外神经损害因素。结论:MFCV可作为协助肌源性疾病诊断的一项指标,且可将此检查作为治疗效果的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motor nerve conduction of the sciatic nerve by a magnetic stimulation method in patients with piriformis syndrome. DESIGN: Prospective study. SETTING: An electrodiagnostic laboratory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PARTICIPANTS: Twenty-three patients with piriformis syndrome and 15 healthy persons for control. INTERVENTIONS: Not applicable. MAIN OUTCOME MEASURES: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NCV) of the sciatic nerve was measured at the gluteal segment by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ximally at L5 and S1 roots and distally at sciatic nerve at gluteal fold and recording at the corresponding muscles. Diagnostic sensitivities were measured in the magnetic stimulation method and the conventional nerve conduction, long latency reflex, and needle electromyography studies. RESULTS: The mean MNCV of the sciatic nerve +/- standard deviation at the gluteal segment in L5 component was 55.4+/-7.8 m/s in patients with piriformis syndrome, which was slower than the mean value of 68.1+/-10.3 m/s obtained in healthy controls (P=.014). The MNCV of the sciatic nerve in S1 componen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and controls (P=.062). A negative 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disease duration and the MNCV values of sciatic nerves in patients with piriformis syndrome (r=-.68, P<.01).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by magnetic stimulation is .467. CONCLUSIONS: Magnetic nerve stimulation provides a painless, noninvasive, and objective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iriformis syndrome.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