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EPidemiology)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分析病原体特征、识别传播途径、追踪传染源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必然性。细菌的传统流行病学研究是从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发病率与死亡率、传播方式及菌株型如血清型等方面来揭示疾病的流行规律。血清型是根据细菌表面主要抗原区分的,抗原的不稳定表达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可导致菌株的血清型发生变异,有的菌株则不可分型。国内外许多研究指出:同种细菌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可分属不同;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也可归属相同。因此…  相似文献   

2.
细菌天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抗生素滥用导致了多重耐药菌株及其超级细菌的出现,由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的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是造成细菌感染的机制之一。自然界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淬灭密度感应系统,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被称为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近年来,群体感应抑制剂成为细菌抗感染药物开发的靶点,有必要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种类、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本文综述了细菌天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干扰群体感应系统,从而治疗细菌感染。绝大多数原核生物能够产生群体感应抑制剂,这被认为是安全的。动物、豆类、传统的药用植物、海洋生物均能产生群体感应抑制剂。这些天然抑制剂可能替代传统抗生素,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肽聚糖(PG)是细菌细胞壁成分, 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都含有PG.PG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调节宿主免疫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菌细胞壁PG的结构与分类、分离纯化、生物合成、代谢过程、生物学功能、免疫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抗菌药物选择压力导致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一些细菌菌株的分子耐药机制会引起细菌致病性的改变,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论文从细菌胞壁、胞膜、胞质和染色体4个部分概述了其相关主要大分子物质参与细菌耐药的机制,介绍了与耐药性密切相关的生物大分子参与细菌致病的过程,分析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细菌毒力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解决现今较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及细菌性疾病的防治难题找到新方法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正>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效应为存在于细菌中,通过响应细菌细胞的密度变化而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随着细菌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菌通过QS的作用产生、释放类激素分子-自诱导物(Autoinducers,AI)并积聚在细菌细胞的外环境中,细菌就是通过这种被称作AI的信号分子的浓度变化来进行信息交流[1]。AI是随着细菌细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当AI积聚达到一定的阈值时,  相似文献   

6.
病原细菌的致病作用是其与宿主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细菌表达产生、分泌释放多种毒力因子,另一方面宿主通过其防御系统抵抗这些毒力因子的作用[1-2]。一般来说,由于环境条件的显著差差异,病原菌在体内外所表达的产物是明显不同的,其感染宿主时被诱导表达的基因,称为体内诱  相似文献   

7.
细菌生物膜是一种包裹于细胞外多聚物基质中的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的微生物菌落。作为一种生存策略,绝大多数细菌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产生生物膜,生物膜状态下的细菌相对其游离状态有着更强的耐药性,是导致临床上出现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综述了生物膜的形成、耐药机制及抗生物膜的策略,以便寻找有效控制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手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  相似文献   

8.
细菌载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重组DNA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进展.其中,最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是以细菌为活载体的疫苗,即将所需的编码病原菌特异性抗原的DNA 片段插入减毒的病原菌或者共生菌中,以递呈表达所编码的抗原,以期达到预防一种或多种疾病的作用.细菌载体疫苗是新型疫苗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主要对卡介苗、志贺菌和乳酸杆菌等细菌载体疫苗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病原体在感染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寻找外在的基本营养物质,又要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这些过程大多都依赖于某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由细菌自身合成及释放,或存在于细菌表面,或释放到细菌的外环境中,或者是注入到宿主细胞内.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菌的各种重要生命活动,包括菌毛和鞭毛等细胞器的生物合成、营养物质的获取、对宿主细胞的毒力以及对药物抵抗力的形成等.因此,充分了解这些蛋白质从细胞内膜(IM)、细胞周质和外膜(OM)到达细菌表面的运输过程是了解宿主和病原菌之间联系的关键.分子微生物学已经揭示了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泌生物学活性外蛋白的多种不同机制,目前备受关注6个分泌系统即Ⅰ,Ⅱ,Ⅲ,Ⅳ,V,Ⅵ及Ⅶ型分泌系统[1].所有的分泌系统均持有特殊的成分来介导效应蛋白穿过细菌不同的膜结构(即IM、细胞周质和OM).这些分泌途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群:Sec依赖性和非Sec依赖性[ 2].其中Ⅱ型分泌系统(T2SS)和V型分泌系统(T5SS)用Sec转移酶和氨基端信号肽运输其效应蛋白,Ⅰ型(TlSS)、Ⅲ型(T3SS)、Ⅳ型(T4SS)和Ⅵ型(T6SS)则采用的不依赖Sec转移酶的机制.Ⅵ和Ⅶ(T7SS)型分泌系统是最近被发现的分泌系统[3-5],还不清楚T7SS的机理,但已知T6SS被认为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潜在毒力决定因子,能够促进细菌病原体之间,以及细菌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现在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很缺乏,但已经在不同的动物感染模型中观察到了T6SS表型.  相似文献   

10.
细菌抗药性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 4 0年代以来 ,以青霉素为开端的抗生素的发现和临床应用使感染性疾病治疗进入了一个暂新的时代 ,先后有大量的抗生素种类得到了开发并进入市场 ,同时 ,一批半合成抗生素、天然药物和化学合成药物也相继研制成功并进入临床应用。大量新药的研究与应用为人类自身的保健和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医药产业和市场 ,目前全球每年抗菌药物的销售量已达数百万吨。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细菌的抗药性问题正在变得日趋严重和突出 ,常常是新药一旦进入临床使用 ,耐药菌株便会迅速产生 ,而且常呈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1.
了解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元件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指导抗菌药的正确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出现,为新型抗菌药的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中的成分,本文就肽聚糖的结构分类、分离提纯、分析检测及免疫学活性等进行综述,并讨论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多重耐药细菌的广泛传播已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在细菌的耐药性进化过程中,"附属敏感性(collateral sensitivity,CS)"的出现,即细菌对一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时对另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加的现象,为对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带来一种可能的选择,从而为细菌耐药性防控提供新的思路.深入研究细菌的附属敏感性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15.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中四种碱基G、C、A、T的排列和比例是DNA特性的决定因素。染色体DNAG十Cmol%含量即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特异性且不受菌龄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成为细菌分类和菌种鉴定的重要指标,其测定方法不断被改进和创新,主要包括纸层析法、浮力密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热变性温度测定法(Tm法)和荧光法等,其中Tm法操作简便、精确度高、重复性好,最为常用,此法在国外早已发展,在国内也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此法利用DNA的增色效应求Tm值(热变性温度),G十Cmol%含量与Tm值至正比例关系。简略比较了测定细菌染色体DNAG十Cmol%含量的五种主要方法,具体介绍了Tm法测定细菌染色体DNAG十Cmol%含量的原理、测定程序、操作注意事项、G十Cmol%合量测定的意义和应用局限性及G十Cmol%含量测定方法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耐药性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细菌已经进化出多种机制得以在诸多抗生素中存活。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药物研发途径,理想的药物靶标与代谢和压力相关,而由信号核苷酸(p)pp Gpp调节的严谨反应是有效的靶标之一,抑制该途径会降低致病细菌存活率。最近设计的(p)pp Gpp小分子类似物,在抑制细菌生长和生物膜产生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此外,抗菌肽、小RNA和核糖开关以及抗生素佐剂等在耐药性细菌感染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目前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进展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7.
细菌的基因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变化,导致的变异可遗传于后代,由于细菌借助无性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因此所有后代的基因组通常都是完全相同的,尽管DNA复制过程十分精确,但是后代细菌中偶然不常见的不精确性会使核苷酸的序列发生轻微的改变,导致基因的变异,一般突变的比例为10^-4-10^-9,在细菌细胞的数千个基因中,其任何一个均有可能发生突变,而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可能会在细胞中产生不同的效应,因此,可能突主的数目是很大的。即使是一个“纯的”细菌培养物也将含有许多不同的突变,对细胞内的许多基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细菌抗生素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难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获得耐药性,除此之外还有细胞壁的渗透障碍、外排泵的泵出作用、靶位改变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细菌的耐药水平。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新的耐药机制随之出现,耐药菌也越来越广泛。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耐药菌的控制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耐药性的起源、产生机理、耐药特性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从天然、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中筛选耐药抑制剂是近几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中药消除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对耐药菌具有消除作用的中药;中药抑制β-内酰胺酶作用;中药抑制耐药茵主动外排作用;中药抗菌增效剥;药对耐药质粒(R质粒)的消除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的发现是人类医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它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约15年,尤其是在抗生素发现和应用的早期,几乎所有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皆较易治愈。但是,这种乐观的局面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而很快改变。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耐药病原菌逐年增加,使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有资料表明,美国近年来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增加了58%。在动物中大量地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使用那些人兽共用的抗菌药物,容易诱导产生各种耐药菌株,这些菌株在人兽之间的传递导致产生交叉耐药性。因此,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