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改变对判断高危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院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Ⅱ、Ⅲ及I、aVL导联及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将出现低血压、缓慢心律失常、休克三个并发症之一的患者作为高危组,不出现任何并发症者为低危组。结果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抬高组,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S-T正常组。结论院前常规l2导联心电图S-T段偏移对判断高危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强 《现代保健》2010,(6):52-5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收住院诊治的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V4R~V6R导联ST段是否抬高将患者分为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和合并右室梗死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低血压和Kussmaul征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容量负荷和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P〈0.05)。结论与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较,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合并症较常见,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张萍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211-2212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诊治的104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资料,根据其心电图有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表现而分为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56例)和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者56例,发生率为53.85%;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17.86%vs4.17%)及心力衰竭发生率(16.07%vs4.17%)均显著高于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P﹤0.05),两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5.36%vs2.08%)及死亡率(3.57%vs2.0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解剖型左心室壁瘤(LV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住院的4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LVA组和无LVA组。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采用t检验和logistic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无LVA组比较,LVA组患者平均年龄、前壁STEMI、合并高血压病史、入院时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合并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Killip分级为3-4级、左心室附壁血栓、心源性休克、发病两周后ST段持续抬高、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LVA组(P0.05)。超声心电图显示LVA组患者LVEF减低、左心室扩大、左心室附壁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无LVA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发生解剖性LV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前降支闭塞、双支或三支病变、前壁STEMI、窦性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  相似文献   

5.
李卫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6079-6081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ST-segmentdepression,STD)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02年3月~2011年2月诊治的50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心电图对应导联STD≥0.1mV共238例,设为观察组,对应导联ST段无压低或STD﹤0.1mV共262例,设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率和多支病变率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急性心梗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率和多支病变率分别为66.39%(158/238)和25.63%(61/238),明显高于对照组44.27%(116/262)和8.78%(23/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7.65%、16.81%,明显高于对照组4.58%、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电图对应导联STD预示病情严重,临床应及早采取干预治疗措施,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休克指数(SI)与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TR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C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58例AMI伴CS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SI与TRI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糖尿病史、高SI、高TRI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I、TRI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66.42%、81.79%,特异度分别为78.19%、76.58%。结论SI、TRI预测AMI伴C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45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糖尿病组)与45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糖尿病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总结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糖尿病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增多[64.4%(29/45)比35.6%(16/45)和82.2%(37/45)比 40.0%(18/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较非糖尿病组多见[37.8%(17/45)比17.8%(8/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重,三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多见,梗死类型以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07-708
目的分析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84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心前区疼痛伴咽痛和牙痛,发生率为32.14%,其次是夜间间断性胸痛、间断性胸闷、头痛、腹痛和呕吐。84例患者中,38例(45.24%)出现典型心电图表现;52例(61.90%)患者的心电图显示ST段明显抬高,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2.69%,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的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4例患者中,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76%、3.57%,病死率为4.76%。结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表现,同时还要进行心肌酶谱、18导联心电图和肌钙蛋白的检测,以此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探讨心率特别是窦性心动过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影响心率的某些因素.方法全部患者均连续观察入院后72h心电图和心电监护,以窦性心率高于100次/min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min为心动过缓,分别对两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休克及心律失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91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29.5%).前壁168例中70例(41.7%)和下壁140例中21例(15.0%)发生窦性心动过速,P<0.01.窦性心动过速患者死亡15例,病死率16.5%,明显高于非窦性心动过速患者(4.6%),P<0.01.窦性心动过速组合并心力衰竭、休克61例(67.0%)明显高于非窦性心动过速组(10.6%),P<0.01.室性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无关,房室传导阻滞易见于下壁梗死,束支阻滞易见于前壁梗死.房颤发生率与梗死部位无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窦性心动过速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动过速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也高.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713-1714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5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实施常规对症疗法,观察组29例患者在常规对症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治疗48 h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 h后的LVEF和心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快速缓解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STEMl)病人既往有脑中风病史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既往有脑中风病史STEMll 56例(观察组).另随机选无脑中风病史(对照组)60例,入选者检测心电图PTFv1负值,Q波导联数,QTc间期,心肌梗死部位及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泵衰竭、MI扩展、恶性心律失常、病死率)等.结果既往有脑中风病史患者STEMI发生率11.3%,心电图PTFv1负值增大(59.0%vs21.7%),Q波导联数及复合前壁MI多见(50.6%vs31.7%),QTc间期延长.合并高血压史(73.7%vs18.3%),糖尿病(16.7%vs8.3%),高血脂(36.3%vs 13.3%)均较多.并发心源性休克(13.5%vs6.7%),泵衰竭(25.0%vs 13.3%),MI扩展(13.5%vs6.7%),恶性心律失常(30.1%vs15.5%),病死率(21.8%vs8.3%)等均高对照组P<0.05~P<0.01.结论既往有脑中风史STEMI患者心电图多项指标明显异常,并发症多及短期病死率非常高,提示临床医生应当更积极地治疗.  相似文献   

12.
右心室心肌梗死(右室梗死)一般是由右冠状动脉主干闭塞所致 ,往往在临床上同时合并有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认识右室梗死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严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男7例 ,女3例 ,年龄52~71岁 ,平均63岁。10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 ,于发病后12小时内住院。6例具有明确胸痛病史 ,2例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1例有胸闷、气促。10例均有低血压 ,3例具有颈静脉怒张。7例X线胸片肺野清晰 ,3例肺纹理增强。心肌酶CK和CKMB及AST均增高 ,12导联心电图中 ,Ⅱ、Ⅲ、aVF导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入院5天内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统计分析两组于住院期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QRS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fQRS的患者,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者,fQRS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苏渊红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49-6250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该类病的诊断评价。方法从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性回顾,选择两组患者的心肌酶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 cTnI)阳性率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等作为诊断评价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肌酶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阳性率的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结果与急性心梗患者心肌梗死的部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电图检查在这类患者的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认知应在临床诊断中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0例肺心病伴发AMI老年患者(观察组)和60例单纯AMI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有21例表现为疼痛,发生率为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3%.观察组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依次为65%、45%、65%、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67%、20%、10%(P<001).结论: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应预防急性左心衰和(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警惕伴发A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对比分析40例老年2型糖尿病(观察组)和80例无糖尿病(对照组)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无痛性心肌梗死、AMI后严重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后院内感染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AMI的无痛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心脏并发症多,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再发心绞痛的影响。方法观察52例AM 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并与同期住院的52例AM I后未溶栓者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6.5%,;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4.2%。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 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AM I后再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敌敌畏中毒合并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心肌酶学及心电图变化,了解混合中毒时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将108例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患者分为单纯敌敌畏中毒组(48例)、敌敌畏中毒合并乙醇中毒组(60例),入院后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常规描记体表心电图。结果急性敌敌畏中毒合并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心肌酶明显高于单纯敌敌畏中毒组(P0.01);混合中毒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单纯中毒组。结论与单纯敌敌畏中毒相比,急性敌敌畏中毒合并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心肌损害重,更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相近 ,心电图改变酷似 ,鉴别困难[1] 。本文报道 1例急性肺动脉栓塞 ,并讨论心电图在二者中的鉴别。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 ,62岁。胃癌根治术后纳差、腹胀 1月于 2 0 0 0年 6月 19日收住院。既往无慢性支气管炎史 ,无心绞痛史。入院常规心电图检查见附图a。 7月5日起间断少量咯血。 7月 9日 2 1时突感胸闷 ,气促 ,大汗淋漓 ,四肢凉 ,无胸痛 ,不发热。体查 :P116次 /min、R36次 /min、BP80 / 60mmHg ,半卧位 ,颈静脉怒张 ,双肺散在湿罗音 ,心率 116次 /min ,节律齐 ,P2亢进分裂 ,…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再探讨室性早搏伴RonT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动态心电图(Holter)发现室性早搏伴RonT现象的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观察组)及18例无RonT现象的室早患者(对照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0.001);观察组SDNN、rMSSD、PNN50、HF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或<0.01)。结论RonT型室性早搏,即使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其危险程度也高,预后差,应引起临床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