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所收治的7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D_(117)、CD_(34)、S-100、Vim以及Act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胃肠道间质瘤肿块直径在0.3~23 cm,且肿块边界清晰可见,肿瘤具有上皮样细胞成分,经免疫组化分析,73例患者中CD_(117)阳性66例,CD_(34)阳性58例,S-100阳性3例,Act阳性2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中,临床上,可将CD_(117)与CD_(34)作为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正>胃肠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以外的一类肿瘤,其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与胃肠间质瘤(GIST)相似~([1])。尽管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但是仅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2]),而EGIST占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s,GIMT),其起源和分化至今尚未明确。随着对GIST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将免疫组化CD117、CD34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标记物以来,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呈增多趋势。以往由于人们对其认识有限。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8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5.8%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胃肠间质瘤病理特点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为该疾病诊断、鉴别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形态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构成主要是梭形细胞以及上皮样细胞,CD117,以及CD34的阳性率分别可以达到95.5%和59.0%,并且呈现出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消化道中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间叶元源性肿瘤,CD117以及CD34标记为阳性在间质瘤的确诊方面有着很高价值;在胃肠道间质的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最有效也是最主要治疗手段,将肿瘤首次完成切除在疗效的提高方面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有17例为良性,20例为恶性,13例为交界性;通过分析三组患者检验结果发现,在胃肠道间质瘤中CD34和CD117、DOG-1的表达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CD117、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50例患者中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有47例CD117阳性,阳性率为94.0%;DOG-1阳性49例,阳性率为98.0%;CD34阳性34例,阳性率为68%。结论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通过检测CD117及DOG-1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庞业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51-55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及良恶性鉴别中的科学价值,提高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比较,确定良恶性的结果。研究螺旋CT表现。结果 3例良性胃间质瘤,边界清晰,呈类圆形;4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无出血和坏死,没有侵犯周围组织;6例直径<5cm;9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经过CT检查后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7例>5cm,2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有出血,或者转移;2例潜在恶性的CT结果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与病理结果及免疫学没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 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受侵犯的情况,因此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中,作用很大,有推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疾病分型、免疫组化和临床病理。方法常规检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选择的检测方法为免疫组化,具体操作依照SP法,检测的项目为CD34(细胞表面唾液黏蛋白)、SMA(平滑肌抗体)、Vimentin(波形蛋白)、S-100、Desmin(结蛋白)。结果 26例中有10例(38.5%)为良性病变,12例(46.1%)为恶性病变,4例(15.4%)为潜在恶性病变。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存在多向分化特点,是间质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HE形态无明显差异,诊断检测中应选择免疫组化,可为诊断提供依据,检测的项目中以Vimentin(波形蛋白)和CD34(细胞表面唾液黏蛋白)的敏感度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9.
李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3,(29):164-16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6例的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结果 6例肿物均位于胃肠道黏膜下和(或)肌间。4例为梭形细胞型,高度恶性。2例上皮细胞型,交界性。结论①发生于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经免疫组化证实多为胃肠道间质瘤。②日常工作中如何掌握间质瘤的诊断标准,没有免疫组化和其他手段仅靠HE能否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42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S-100蛋白5种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42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41例CD117阳性,35例CD34阳性。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HE形态类似,但具有多向分化性,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男19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并将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7例占48.5%(腔内型6例,腔外型4例,混合型7例);小肠间质瘤10例占25%(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2例);直肠4例占9.1%;腹膜后2例占11%。CT图像与病理恶性潜能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和肿瘤分级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还有对其免疫组化进行分析,了解其对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本院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共6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还有病理学特点。结果本次研究中患者胃肠间质瘤发生部位具体为:26例胃、18例小肠、6例腹膜后、4例结肠、肠系膜、食道还有大网膜患者各2例。光镜检查后显示瘤细胞梭形还有上皮样,有的能够见到出血、坏死,患者核分裂115个/50HP。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如下:CD117阳性表达率为(58/60)、CD34为(46/60)、SMA(4/60)、Vimentin(36/60),其中有20例患者恶性GISTs为Ki-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一般在中老年人中出现,出现位置多在消化道,其组织学形态的特点没有显著特异性,在临床上和神经鞘瘤、纤维瘤还有平滑肌瘤容易出现混淆,合理应用CD117还有CD34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以临床病理结果为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或者免疫组化诊断并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CT诊断的影像学图像,比较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将CT诊断的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病理诊断可以观察到梭形细胞、上皮细胞等两种主要形态,且均为单发病灶,包括良性肿瘤22例、恶性肿瘤10例。经CT扫描后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有29例,诊断符合率为90.6%。恶性肿瘤的CT征象上直径5cm、发生位置在肠道、病灶边缘模糊或分叶、密度不均匀、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合并淋巴结或脏器转移的比例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不同肿瘤病灶进行清晰直观的观察,并对其性质进行有效鉴别,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相比,符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3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23例GIST中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12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7%及65.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联合使用对其作出正确诊断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0例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点,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Desmin共5种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40例中CD117、CD34、SMA、S-100、Desmin阳性率分别是97.5%、85%、12.5%、5%、2%。其中极低及低度危险组CD11720例(20/20)均阳性,中度危险组CD11714例(13/14)阳性,高度危险组CD1176例(6/6)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 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但这些抗体的表达与GIST的危险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7.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festinal stromaltumor,GIST)过去由于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再加上胃肠道许多梭形细胞肿瘤残存有平滑肌或神经束,多被命名为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其实GIST既不是平滑肌瘤又不是神经鞘瘤,而是一组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选取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记录所有数据。统计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病理数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T检查特征。结果 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年龄>50岁的患者占68.00%(51/75);存在腹部痛疼或肿胀不适的患者占42.67%(32/75);发生黑便、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占34.67%(26/75);发生腹部肿块的患者占22.67%(17/75)。发生腹部压痛感的患者占33.33%(25/75);能够检测到腹部肿块的患者占36.00%(27/75);经肠道检查发现肿块的患者占10.67%(8/75);无明显临床症状或阳性体征反应的患者占20.00%(15/75)。经实验室检查后证实:白蛋白或总蛋白下降的患者占20.00%(15/75)、便常规潜血形成的患者占38.67%(29/75)、血红蛋白降低的患者占41.33%(31/75)。7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理分级为极低危险度的患者占10.67%(8/75),低危险度的患者占22.67%(17/75),中等危险度的患者占24....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20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雷嘉 《河北医药》2001,23(6):409-410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观察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镜下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或以其中一种为主,免疫组化为四个亚型;平滑肌型55%,Desmin阳性;神经源型5%,S-100阳性;双向分化esmin和S-100均阳性;未分化型25%,Vimentin和CD34阳性,后二型肿瘤性质为交办性或恶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一系列临床病理特征的独立肿瘤,具有多种免疫表型,肿瘤的性质与分化表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