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巧 《海外英语》2012,(4):166-167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华名族极为宝贵的财富,本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大量的中国诗歌被译为其它语言,被植入外国文化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异国他乡的语言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更多的读者。而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中的意象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该文就从诗歌翻译的意象处理入手,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诗歌翻译中意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坤 《华章》2011,(26)
意象作为提现诗歌意蕴的关键因素,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心理趋向及审美意向.俄罗斯诗歌意象所体现的崇高美与以自然为主题所提现出的阴柔美是很大差异的.本文对中俄诗歌意象进行比较与分析,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深层含义,以揭示中俄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意象群落,它为20世纪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和参考的思路。本论文即对二者所谓的“意象”进行解析。无论是在理论的涵义还是在对其的使用外延上二者都存在天壤之别,这背后必然有着不同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再创作不过就是他心中的文化他者。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一种传播。文化意象是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的一种载体,做好文化意象的翻译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包含了众多的文化意象。对诗歌对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翻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文化意象的准确翻译和文化的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5.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6.
诗词之妙在于诗人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这些文化意象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诗歌的核心在于理解诗歌中的文化意象。通过对中西方意象理论的介绍,以期让读者对文化意象有一个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可以追溯到《诗经》的“比兴”。屈原的《桔颂》是我国最早的象征诗。朱自清把比兴寄托概括为以古比今、以仙比俗、以男女比君臣、以物比人等四个方面。此外,有的叙事诗也具有象征意义。解释这一文学现象,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着眼。总之,讲究象征艺术,重视意象经营,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那种对西方现代派象征诗歌和意象诗歌的盲目崇拜、认为它们完全是舶来品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9.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的重要地位。唐诗的意象,成为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因此,重视对唐代诗歌的教学,帮助学生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文化精品,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诗歌是一曲永恒的文字的音乐。诗歌不仅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为社会生活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雎鸠、明月、杨柳,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已成了我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诗歌,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精美的一部分。关于诗歌,古往今来人们有多种定义。《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艾青1930年代的诗歌意象实现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多方融合与创造性的发展。具体呈现为:一是诗歌意象的时代精神体现与艺术美追求的融合,这种融合突出体现在“土地”与“太阳”两个具有特定民族文化意识与时代精神内蕴的意象中心创造上。这两个母题意象,使艾青的诗歌既具有了理性的深度内涵,又具有了审美感性的生动品格。二是在意象艺术的表现上,找到了一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有机融合的开放性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文诗歌意象丰富,译者在翻译时应将诗歌的文化意象忠实而准确地传达给译语读者,当译文的语言文化信息与原诗不符时,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补偿手段,使中国诗歌的文化意象为译语读者所知晓和接受,从而通过诗歌翻译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字能充分反映其民族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意象性思维和西方实证性思维是中西思维主要差异之一。中国古代诗歌《天净纱·秋思》充分体现了中国意象性语言及意象性思维,而其英译文虽然忠实于原诗的意义,但仍遵循了西方的实证性思维,更符合西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深层次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寻找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将从文化意象的众多表现形式及其独特的意蕴着手,阐述保留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必要性,并提出传递文化意象的几种方法,以使译诗达到原诗风格与神韵的再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月意象的女性象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文人正是将东方女性的含蓄之美及其曲折细腻的内心情感完美地融入到月意象之中,由此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具有民族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的诗歌传奇。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解读中英诗歌主题原型与意象原型的异同,探讨同一母题或意象原型在不同民族的诗人那里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从而进一步明晰民族文化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以期从文化视野中进一步领略诗歌创作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民族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民族特性,它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反映并制约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诗歌更是一面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反映文化的镜子,折射着鲜明的文化色彩。不同民族诗歌当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以其固定的形象形成一种原型意象,反映出不同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心态,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笔者在拜读过钟良弼先生《从“蟋蟀”“杜鹃”看词语的文化传统》①一文后,有感而发,也试图从中英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蟋蟀”与“杜鹃鸟”这两个意象入手,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钟…  相似文献   

20.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文化背景上,对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歌作了审美心理鉴赏与分析;丘逢甲诗歌倾注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赤诚爱国之心。丘诗的多重抒情意象和英气豪情美,是民族文化情结的结晶,是时代真切心灵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