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山丘型务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残存钉螺复现规律,指导监测工作。方法对全市1994~2002年螺情、气象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年监测表明,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原疫情严重区县,有螺环境分布与历史螺情相一致,二者相关分析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0.9923,P<0.01)。有螺面积和有螺环境数于1997和2001年出现两次高峰。残存钉螺复现与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关系不密切。结论山丘型地区残存钉螺复现与历史疫情有关。  相似文献   

2.
我县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钉螺面积从历史累计3 267万m~2,下降到1983年的4.17万m~2,下降了99.8%以上,剩下的钉螺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的一些复杂环境,呈残存状态。为了解山丘地区残存钉螺的繁殖能力和螺口消长,于1983~1989年进行了有关观察。 方法:一、每年在春季,对经过五氯酚钠反复灭螺1年以上,仍查到少数钉螺的螺点,捕捉全部土表钉螺,鉴别死活,活螺在解剖镜下检查性别,  相似文献   

3.
霞浦县1964年发现血吸虫病流行,是福建省最迟发现的山丘型重疫区。疫区分布在7个乡(镇),历史有螺面积1015.57hm^2。198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1987~2000年螺情监测虽然每年发现残存钉螺,但面积小、密度低,孤立分散。而2003年之后有螺面积呈较大幅度回升。现将2003~2005年残存钉螺消长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钉螺控制策略。方法每年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灭螺,同时进行钉螺调查,分析钉螺面积消长趋势和灭螺覆盖率变化。结果2000~2007年灭螺面积和巩固性灭螺面积分别为2027.24hm2和351.99hm2。加强灭螺措施后钉螺面积的上升被有效遏制并开始趋于下降。药物灭螺覆盖率和总灭螺覆盖率相关(r=0.996,P=0.000),而环改灭螺覆盖率与总灭螺覆盖率间无明显相关(r=0.624,P=0.098)。钉螺分布现状主要在江滩和湖滩,其中有螺环境以湖滩为多,有螺面积则以江滩为多。结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采取以药物灭螺为主的钉螺控制策略效果显著,但在加强灭螺的同时还需注重防控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霞浦县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1986年全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87年进入血吸虫病巩固监测阶段,残存钉螺分布于4个螺点,面积290m2。1997年上升至4400m2。近10年来,虽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灭螺措施,并取得一定效果,但钉螺增长蔓延速度仍较快,至2005年11个螺点面积达178300m2。现将2004~2007年螺情监测情况以及灭螺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安徽屯溪区18年钉螺残存情况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屯溪区辖9镇(办事处)68个流行村(居委会),总人口152 435人。原属山丘型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94.86 hm~2。经30多年的积极防治,于1985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6年转入巩固监测阶段,坚持“以螺情监测为主,病情监测同步”的策略。18年来,调查环境27 967处,查螺3 246.46 hm~2,反复灭螺14.76hm~2。虽未发现新的螺点,但残存钉螺不断出现,2003年又查出残存螺点一处。为了评价本区螺情  相似文献   

7.
2006年四川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螺情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准确、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对全部现有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查螺。结果全省9个监测点共查出有螺面积236 592 m2,活螺密度0.30只/框(每框=0.11 m2),查出阳性钉螺1只,钉螺感染率0.004%;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旱地、水田,分别占总螺面的34%、32%、21%。结论各监测点2006年螺情指标比2005年螺情指标有显著下降,因2005年和2006年各监测点都开展了多次大面积药物灭螺,螺情的下降和防治力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南京市栖霞区钉螺消长情况,探讨控制钉螺策略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比较2005—2014年全区螺情资料和现场不同环境类型螺情指标逐年变化情况,同时比较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全区2005前螺情居高不下,通过强化灭螺,江滩和通江河道实施综合治理等措施,钉螺面积从2005年6 554 215 ha(1 ha=10 000 m~2)降至2014年的3581 591 ha,下降了54.65%,活螺密度由6.520只/0.11 m~2下降至2.050只/0.11 m~2,有螺框出现率由81.5%下降至16.5%,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面积与灭螺覆盖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0.879,P0.05)。区内感染性钉螺最终消灭,并于2010年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强化灭螺并实施有螺环境全覆盖药物灭螺结合综合治理是控制辖区内螺情的直接有效措施.但仍需加强螺情监测,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苏省1981年以来逐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的29个县(市、区)钉螺消长情况的纵向监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残存钉螺的分布及消长特点,同时对钉螺监测方法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5.17%的县(市、区)在“达标”后出现钉螺,并且残存钉螺大多(77.37%)出现在“达标”后5年内,最长间隔达12年仍可出现钉螺;“达标”后钉螺消长符合残存螺点螺口消长规律;在历史有螺环境“复现”的螺点多呈低密度小面积,一般与灭螺质量有关,而“新发现”螺点相对面积较大,密度较高,甚至还可出现感染性钉螺,常与钉螺扩散、查漏或漏查有关;螺情监测表明查灭螺质量是出现残存钉螺的主要因素,邻近扩散和外来输入也不容忽视;钉螺监测方法研究显示:“定点查”检出率明显高于“普查”和“轮查”。建议采用不同方法组合进行监测查螺,特别在“达标”后近5年要加强历史有螺环境的监测,远期监测则侧重外来输入。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山丘地区钉螺分布现状和消长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探讨控制和消灭江苏省山丘地区钉螺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的方法查螺。观察钉螺感染情况。并运用“江苏省钉螺分布环境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山丘地区钉螺大多分布在历史有螺环境,造成螺情回升的原因,除山洪频繁导致钉螺扩散外,灭螺质量不佳是其重要原因,统计表明山丘地区钉螺消长趋势呈指数曲线增长态势。结论 控制山丘地区钉螺应根据山区气候和泄洪规律。以环境改造为主,按水系进行流域性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钉螺分布抽样调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浙江省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调查点,5m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2框方法查螺,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设置假螺点考核查螺质量。 结果 在全省55县7106个村中抽取34县的100村为调查点,在21县的32村中查出有螺条块223个,1572框有螺,有螺面积73300m2。其中山丘型18县29村有螺,有螺面积72640m2,占总数的99.1%,与水网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3.04,P<0.01);1,2层有螺面积71680m2,占总数的97.8%,与 3层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3.71,P<0.01);沟和渠有螺面积占总数的62.6%,显著高于田环境(t=3.02,P<0.01)。解剖活螺7892只,均阴性。推算全省有螺面积理论值为1361940m2 。 结论 估算浙江省当前有螺面积1500000~2000000m2,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近4年内有螺村,以沟渠为主,但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纵向观察山丘型地区控制感染性钉螺效果,为制订有效控制和消除感染性钉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了2005~2011年石台县大演乡感染性钉螺的调查数据。对感染性螺环境点采用GPS定位,绘制出感染性钉螺分布图,根据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特点,制定各年度的化学药物灭螺方法和综合环改灭螺的实施方案。结果 石台县大演乡从2005年的7个感染性钉螺环境点的村,下降到2011年只有1个行政村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环境点,感染螺面积和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明显。资料显示:有1个行政村已连续7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6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村已连续5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2个村已连续4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1个行政村已连续2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对已控制和消除感染螺环境仍应加强查、灭螺的质量与监测,并全方位做好传染源控制。对一些复杂的钉螺环境点,适时的与小环境改造灭螺相结合,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  相似文献   

13.
山丘地区植被指数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云南省山丘地区钉螺分布和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GPS定位螺点,收集螺情指标。在遥感软件中叠加螺点矢量图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植被指数图,提取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值,并与钉螺出现率和钉螺密度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大理市45个流行村的114个螺点数据表明,95%钉螺分布在NDVI为0.414 4~0.760 7的地区,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密度和NDVI值的关系季节性较强,以9月份相关系数最高,并可以初步建立回归方程。结论山丘地区植被和钉螺分布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常山县药物灭螺承包责任制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目的 探索山丘地区复杂环境灭螺新模式, 为制定灭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由政府主导实施血防灭螺承包责任制, 灭螺结束后对当季灭螺质量进行评估, 第二年春季对近期灭螺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结果 实施灭螺承包责任制后,钉螺面积下降率从承包前的53.4%上升至承包后的100%, 螺点压缩率从54.6%上升到100%。灭螺所需投入从2.03元/m2 下降至0.69元/m2 , 灭螺成本从3.73元/m2 下降至0.75元/m2 , 灭螺工效从承包前的12.0 m2 /工上升至承包后的36.7 m2 /工。灭螺药物每年使用量从7.50 t下降到3.20 t, 下降了57.3%。群众血防灭螺承包责任制知晓率和认可率均为92.5%。结论 结论 实施血防灭螺承包责任制后, 山丘地区复杂环境灭螺资金使用绩效、 灭螺质量、 灭螺工效得到大幅度提高, 节约了灭螺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洪涝灾害对长江下游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长江洪灾后每年按常规方法进行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调查,同时对沿江洲滩钉螺消长情况和有关影响因素进行纵向观察。结果洪涝灾害后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检查阳性率分别维持在0.65%~1.71%和0.14%~10.62%;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增加,且后者随前者增加而增加,两者相关具有显著性(r=0.866,P=0.005);洪灾后2年感染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第3年开始恢复性上升,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与此三项指标的相关具有显著性(r1=0.836,P1=0.010;r2=0.773,P2=0.024;r3=0.893,P3=0.003)。调查资料显示距长江口愈近,洲滩淹水时间愈长,平均潮差愈大,钉螺分布愈少,江阴及其下游未发现钉螺。结论长江洪涝灾害可引起钉螺扩散、急性血吸虫感染增加,而这种影响在灾后逐渐显现,具有延迟性;加强洪灾前后的预防控制措施均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5~2008年安徽省1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对各监测点钉螺孳生环境与可疑环境进行调查,并运用GPS定位仪对查螺航迹、螺点和钉螺面积进行测定,比较4年各项螺情指标.结果 近4年有10个监测点,25个环境查出116 hm2阳性螺面积,占实有钉螺面积的11.2% 各监测点活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升降幅度不一.结论 应用GPS提高了螺情统计指标的精确性,各监测点螺情依然严重,应加强控制钉螺措施,提高药物灭螺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根据湖南省2011~2016年开展的3次垸内钉螺普查,对全省垸内钉螺的流行类型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其变化趋势,为进一步降低垸内钉螺面积提供科学对策。 方法  收集2011年、2014年和2016年湖南省垸内钉螺普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湖南省垸内钉螺面积与环境处数在2011~2014年下降明显,2014~2016年下降趋缓;2016年全省垸内无新发和复发钉螺面积,3次普查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全省现有垸内钉螺流行类型以湖沼型和山丘型为主。 结论  与2011年和2014年相比,2016年湖南省垸内钉螺面积继续呈下降趋势。全省应继续实施药物灭螺、沟渠硬化和国土平整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减少垸内钉螺面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2005~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国80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汇总整理所有监测数据,分析2005~2008年的监测结果。结果2005~2008年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由2005年的2.03%下降至2008年的0.67%,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湖沼型流行区显著高于山丘型;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如农民、渔民和船民均显著高于非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全国80个监测点家畜存栏主要为牛、羊和猪,分别占50.36%、13.72%和11.53%;家畜敞放仍是饲养的主要方式,其中在有螺地带敞放率为43.99%,圈养率仅为5.13%。2005~2008年,全国9个省(市)7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湖沼型占91.96%,山丘和水网型分别占7.74%和0.30%;感染性钉螺面积中湖沼型占98.70%,山丘占1.30%,水网型地区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和活螺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湖沼型地区4年间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不明显。结论2005~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率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反映传染源控制效果较敏感的一些技术指标未见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实,减少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评价植物杀螺剂4%螺威 (TDS) 在山丘地区现场灭螺效果, 为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在南京市江 宁区湖山村选择钉螺密度相对较高的环境, 采用5 g/m2 TDS和2 g/m2 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 (WPN) 进行喷洒灭螺试验, 比 较不同时间不同药物的现场灭螺效果。结果 结果 灭螺后1、 3、 7、 15 d TDS组钉螺死亡率为56.47%、 57.32%和90.58%、 93.41%, WPN组钉螺死亡率为49.22%、 53.37%、 95.92%和97.26%, 灭螺后1、 7 d和15 d两组钉螺死亡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均<0.05); 灭螺后15 d, TDS组和WPN组活螺密度分别由20.30±16.20只/0.1 m2 和23.67±21.22只/0.1 m2 下降至 2.28±2.17只/0.1 m2 和1.27±0.76只/0.1 m2 , 钉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77%和94.63%。结论 结论 TDS可作为山丘地区的备选灭 螺药物之一,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