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油田进入了特高含水阶段,地下砂体的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更精细、准确、定量地预测出井间各类砂体内部非均质性,揭示出微小断层、微构造的分布面貌.主要针对杏56井区PI油层沉积微相类型多,主力砂体的空间展布和连通性复杂的特点,以单井分层和地震解释数据为基础,借用储层反演和预测的结果,采用两步相控约束方法建立PI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模型和各种物性参数模型.储层建模的结果对井间沉积砂体的符合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2.
程丽辉 《录井工程》2010,21(4):65-69
大型复合砂体在平面上、垂向上切叠十分严重,表现为大面积分布或宽带状分布的厚层砂体,在岩心上表现为块状厚层砂岩,在测井曲线上呈厚层箱型特征。由于厚层砂体内部标志层界限不明显,横向对比十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以厚油层普遍发育的萨尔图油田南部X开发区块葡Ⅰ段1至4号层为例,在充分研究、认识研究区地层、沉积特征基础上,运用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按成因单砂体类型及特征,提出等比例厚度对比和旋回对比两种方法,对该区葡Ⅰ段1至4层进行精细对比,解决了大型复合砂体各沉积单元界限难以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安塞油田塞431井区长2油层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对岩心的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测井资料,认为安塞油田塞431井区长2油层沉积期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环境。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决口扇、天然堤及分流河道问洼地等五种沉积微相。对不同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模式,储集砂体以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砂体为主,决口扇、天然堤等次之。顺着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弱;垂直于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对岩心的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测井资料,认为安塞油田塞431井区长2油层沉积期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环境。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决口扇、天然堤及分流河道间洼地等五种沉积微相。对不同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模式,储集砂体以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砂体为主,决口扇、天然堤等次之。顺着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弱;垂直于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5.
金燕林  秦飞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5):13-16,157,158
宝浪油田宝中区块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主力含油层组为Ⅱ、Ⅲ油组。在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下,本区沉积砂体体现出三个层次的差异性:油层组层次、油组砂体形态、连通性区别明显,Ⅱ油组主要为窄而短的条带状、孤立的土豆状、透镜状砂体,连通性差;Ⅲ油组砂体厚而均匀,形态变化不大,连通性好。小层层次,砂体均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厚度变化规律性差,Ⅱ油组小层不稳定夹层发育,Ⅲ油组小层隔层发育。单砂体层次,砂体的相变、尖灭突变较快,岩性复杂,局部心滩砂体较厚,浅水湖湾相发育导致砂体突然尖灭。  相似文献   

6.
下油砂山组(N21)为南八仙油气田主力油层,以细砂岩为主。对其岩心、钻井、录井和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研究表明,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及滨浅湖沉积。利用井间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砂体模式,共区分出五种类型的砂体,包括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沙坝砂体、远沙坝-席状沙砂体、滨浅湖坝砂体、滨浅湖滩砂体。研究区包括四种砂体搭接类型(孤立分散、水平搭接、错位叠置、垂向叠置);整个研究区河道砂体广泛发育,四种搭接类型砂体交替出现;顺物源方向砂体的连通性好于垂直物源方向,前三角洲-滨浅湖砂体、三角洲平原砂体连通性较差;三角洲前缘砂体连通性较好;总体上砂体连通性表现为从沉积中心向外先变好再变差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小层对比、沉积微相、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等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Es2^上亚段水道砂体主要是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两种成因类型.主流向自南向北;其中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Es2^上亚段1.2砂组.在剖面上以孤立的透镜状分布为主.在平面上以带状分布为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Es2^上亚段3.4砂组,连通性较1.2砂组好,部分砂层呈片状分布。该研究成果为胜利油田水道型油藏的进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沾化凹陷五号桩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发育两期近岸浊积扇,是该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的主力产层。扇体主要由砾岩、砂砾岩、砂岩及暗色泥、页岩组成,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砂体主要成因类型为富砾的主沟道砂体、富砂的中扇辫状水道充填砂体和砂、泥混合的中扇前缘砂体。不同成因砂体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结构特征和储集性能。富砂的辫状水道砂体平均孔隙度为13.1%~13.5%,平均渗透率为0.87×10-3~5.95×10-3μm2,其物性好于富砾的主沟道砂体和中扇前缘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层。上、下两套扇体的储集性能也存在较大差异。上部扇体储层物性较好但油层厚度小,含油面积小;下部扇体储层物性较差但油层厚度大,含油面积大。砂体的沉积特征、结构特征以及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砂体分选好,则物性好;砂体结构对储集性能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储集体侧向连续性和垂向连通性的影响方面;成岩作用则影响了储层孔隙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延长组长 8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 8 油层组进行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长 8 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从中识别出主河道、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分流间洼地、河口坝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 在精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相当于小层砂体的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分析各类成因砂体的发育、组合和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 研究结果可为该区长 8 油层组的储层预测和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沉积、层序资料。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量的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综合研究该区的沉积相及其演化特征,并认为:长2 油层组早、中期(长23、长22)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表现为垂向上河道砂体相互叠加,砂地比值高,平面上河道沉积广泛分布,泛滥平原沉积保存较少;晚期(长21)过渡为网状河沉积,河道砂体厚度变薄,地层砂地比变小,平面上河道呈网状分布,广泛发育河漫沼泽沉积。在沉积单元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4 个单元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北部地区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于洪文 《石油学报》1993,14(1):72-80
在油层描述和油井分层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剩余油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形成剩余油的原因,各类油层剩余油的比例和分布特征,通过二次加密试验区的开采实例,说明二次加密调整开发井网是挖掘剩余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组油藏精细描述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当前油田面临着深度开发的严峻形势,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来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油藏开发现实更需要精细,准确,定量地预测出井间各种砂体内部非均质性及其三维空间分布规律。以萨中油田北-区断东西块葡一组为实例,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对比,流动单元定量表征,沉积微相条件控制的储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河流-三角洲相储层定量的非均质特征,从宏观角度表征了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建立了油藏综合模型,多学科油藏研究为精细油藏描述与预测提供了实用手段,提高了油藏预测水平,对油田同类储层精细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北一二排西部上返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区块为一套陆相河流~三角洲碎屑岩沉积,由于二类油层渗透率、孔喉半径、有效厚度分布相对于主力油层均匀,适宜采用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较大的中分子量聚合物驱油,可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经室内岩心模拟实验,采用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为23的中分子量聚合物进行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相对普通中分子量聚合物可以多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陆东凹陷交南构造上侏罗统九佛堂组下段的地质条件、储层分布及地震反射特征,提出以组段为单元,通过速度谱资料处理,建立大层段沉积分布模式的储层预测;以砂组为单元,通过地震资料特殊处理的储层综合预测和以井间分形理论与地质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单层砂体预测等针对性预测方法,预测了储层及其分布范围,认为在构造高部位油藏受构造控制,而在倾没端明显受砂体控制,具有岩性-构造油藏的特点。交2、交12、交15井区块的北端及交2、交15井区块的西南端,砂体较厚、物性较好,属可能含油区,具有圈闭油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针对砂泥岩油田注水开发的特点,推出了在相控条件下应用测井资料结合地质、沉积、开发等动静态资料综合进行剩余油分布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杏6-7区应用,沉积微相划准率达85%以上;小层对比符合率达90%以上;砂体连通性预测和剩余油分布评价与地质规律基本一致.为油田精细地质研究、优化布井、合理制定射孔方案、充分挖掘剩余油和油藏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官屯油田孔一段储层为近源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砂体,岩性细、层薄,成岩作用弱,储层结构疏松,油井生产时普遍出砂。从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岩石微观结构、开发措施等多方面,论述了王官屯油田官195断块孔一段枣Ⅴ上油组油井出砂问题,基本搞清了地层出砂机理、原因和规律;通过定量计算,预测了出砂层位和出砂部位,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技术对策,即对出砂严重的油水井采取封堵出砂严重层位,新井避射薄油层和厚油层顶部,注水井控制好注水压力和合理配注。   相似文献   

17.
邢维奇 《石油学报》2000,21(5):115-120
针对王官屯油田官104断块的沉积特点,应用断块内取心资料、测井信息,结合油藏内丰富的开发动态资料,开展该断块储层精细描述工作。在细分沉积微相的基础上,细致地研究了砂体及其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包括砂体规模、连续性、连通性、非均质性,建立了流动单元模型,为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苏里格气田盒8段气藏富水层的识别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苏里格气田盒8段气藏为河流相低效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在开发过程中储层常产水。为此,对气层、水层和气水同产层的测井响应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物性参数分布的差异,确定了不同流体的测井响应模式。盒8段的地层水主要来源于沉积压释水,属于油气伴生水。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与低渗透储层中的气水置换不完全、河流相沉积所形成的透镜状砂体以及地层倾向从西倾转为东倾造成的汇水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在查明油田构造、沉积体系、储集体几何形态和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确定油藏类型及油气储量,阐明油气控制因素及油气富集、高产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为编制、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了完整的符合地下情况的全套数据和地质依据,还提出适合枣园油田特殊非均质油藏的描述及综合评价技术,并综合构造、沉积、储层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对储层渗流屏障、渗流差异、敏感性及孔隙渗流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并形成了油藏渗流地质学新观点,为枣园油田和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找到大庆油田并投入开发已二十年。通过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对松辽盆地其他地区的勘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认识和初步掌握了一些石油地质规律。本文在总结大庆油田形成条件和油藏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松辽大型陆相断坳盆地特点,进一步总结坳陷期沉积的油气聚集规律,为在松辽和类似盆地寻找更多的油气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