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根据二氧化钛在各种瓷釉组成中的溶解度不同为出发点,依据五氧化二磷在Na2O-B2O3-TiO2-F-SiO2系统的钛釉中,有促进钛釉在烧成时析出锐钛矿晶型,并在正常的烧成范围内不易使锐钛矿向金红石转变等方面入手,通过调整瓷釉的化学组成,内部结构,来实现降低二氧化钛的用量,研制出低钛高乳浊,高白度的钛白釉配方。  相似文献   

2.
低温快烧的钛乳浊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变  李玉书 《中国陶瓷》1997,33(6):12-15,28
本文研究了在1000℃±20℃温度下快速烧成的钛乳浊釉,选择了基础熔块玻璃的组成和乳浊剂二氧化钛的加入量,初步探讨了钛釉的乳浊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温钛乳浊釉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春玲  罗宏杰 《陶瓷》1996,(4):39-44
采用Lan Currie调试方法,对K_2O-Na_2O-CaO-MgO-ZnO-Al_2O_3-SiO_2多组分陶瓷釉进行系统设计,研究TiO_2外加入量对乳浊釉形成的影响,并对典型釉料的形成过程进行讨沦,得到乳浊度及白度良好、烧成温度范围宽的中温分相钛乳浊釉。  相似文献   

4.
主要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了工艺条件对铁钛分相釉的影响。该釉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在烧成温度1160~1180℃,保温10min,釉面呈现较佳的分相效果。该低温快烧铁钛分相釉可望用于艺术陶瓷装饰。  相似文献   

5.
一、引 言 众所周知,以TiO_2作乳浊剂的钛釉是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广泛的搪瓷釉,它的乳浊主要是靠烧成过程中析出二氧化钛晶体引起的光散射所致。TiO_2有三种晶型,在烧成过程中往往依工艺制度的不同发生晶型转变,造成瓷面性能不够稳定。为了获得性能优良的瓷面,国  相似文献   

6.
钛釉乳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XRD、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不同组成条件下钛乳浊乳的结构和性能,探讨钛乳浊釉的乳浊相的数量、种类、分布与其组成的关系,并得到钛乳浊釉的合理的组成范围,分析乳浊机理。  相似文献   

7.
中,高温钛乳浊釉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应用XRD、TEM、SAD及EDS等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TiO2及烧成温度对K2O-Na2O-CaO-MgO-ZnO-Al2O3-SiO2系瓷釉显微结构的作用。结果表明,在1180℃—1220℃烧成时,瓷釉中都存在分相与析晶现象,液滴相富含Ti4+、Ca2+、Zn2+,而基体玻璃相富含Si4+,析出的晶体主要为钛榍石。随烧成温度的提高,析出晶体的数量不断减少。另外,当TiO2加入量增加时瓷釉的分相程度、液滴数量及尺寸将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8.
成圣国 《中国搪瓷》1995,16(3):22-28
本文在成功配方基础上,分析低硼钛面釉的可行性及设想,从调整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摩尔百分比,提高K2O降低Na2O含量,添加V26提高P2O5、MgO、Al2O3等方面着手,选用符合本系统配方的工艺条件,通过大量实验得到硼含量控制在7%的低硼钛面釉,共瓷面细腻光泽好,白度值高达83.4,光泽高达109.9,在本厂150只菜碟,100只口杯小批量生产中白度和光泽都是较好的,具备与高硼瓷釉相似的理化  相似文献   

9.
盛忠旗  黄平 《佛山陶瓷》2005,15(7):14-16
钛乳浊釉因其遮盖力强,可大大降低坯用精细原料的引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由于此类釉的不稳定性,影响其应用。本文结合理论和生产实践,成功地开发出一种适宜快速烧成的稳定的高温钛乳浊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对比,系统制备了纳米级TiO2(锐钛矿相)和工业TiO2生料釉试样;研究了纳米级TiO2(锐钛矿相)配制的钛生料乳浊釉和用工业TiO2配制的钛生料乳浊釉的配方和一系列工艺参数;考察了试样的晶相、形貌以及乳浊效果,比较了产物的性能,分析了纳米钛釉的乳浊机理。实验表明,利用纳米锐钛矿相TiO2制备生料乳浊釉,避免生成金红石相,能促进CTS晶体大量析出,提高了乳浊度,改善了釉面性能,提高了产品档次。该釉具有烧成温度范围宽的特点。釉面白度可达86%,比普通工业TiO2的高。适宜在高档产品中使用;在较低温度下获得较佳的乳浊性能,可降低釉烧温度,节约能源;遮盖力强,可以利用劣质坯用原料,节约资源。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可用于炻器餐具及艺术瓷的适于隧道窑高温烧成的金黄色铁板钛矿结晶釉的制作过程,并讨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钢板搪瓷锑钼底釉配方的调整,在瓷釉组成中不引入氧化锑,而加入一种添加物,使瓷釉组成中各氧化物的比例匹配合理,研制出一种用于钢板搪瓷的基釉型白底釉。此白底釉在瓷釉球磨时分别加入不超过1%(质量分数)的氧化锑和钼酸钡,烧成后瓷面光洁、致密,密着呈丝状,达到甚至超过钴、镍底釉的密着力。此底釉烧成幅度大,改善了以往锑钼底釉熔制及搪烧工艺不易控制、釉浆存放时间稍长易出现氧化锑聚集的现象,同时降低了底釉成本。  相似文献   

13.
最近,日本陶瓷界研制成功了结晶花纹和色调都很新颖的结晶釉制品。要制得结晶釉,一般必须往富于盐基成分的流淌性基础釉内添加大量结晶性金属氧化物。烧成后最重要的是进行缓慢的冷却。结晶析出状态依冷却方式之不同而大有不同。名古屋工业技术试验所六部二科就烧成温度力SK8、以氧化焰烧成的钴钛结晶釉进行了适宜组成的调剂试验。分别往石灰—镁系统、石灰—镁—钳系统和石灰—锌—铅系统的Al_2O_3—SiO_2组成少的基础釉中,添  相似文献   

14.
王春玲  罗宏杰 《硅酸盐通报》1997,16(4):10-13,56
应用XRD、TEM、SAD及EDS等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TiO2及烧成温度对K2O-Na2O-CaO-MgO-ZnO-Al2O3-SiO2系瓷釉显微结构的作用。结果表明,在1140-1220℃烧 ,瓷釉中都存在分相与析晶现象,液滴相富含Ti^4+、Ca^2+、Zn^2+而基体玻璃相富含Si^4+,析出的晶体主要为钛榍石。随烧成温度的提高,析出晶体的数量不断减少。另外,当TiO2加入量增加时瓷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金红石(代替钛白粉)在某些钛彩釉中的应用。通过调整瓷釉配方和控制瓷釉熔制工艺等,克服了金红石对钛釉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使之成功地用于某些钛彩釉中。在实际生产中获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玉书  刘宁亦 《陶瓷学报》1997,18(3):162-166
本文研究了钛釉的熔块玻璃的组成及其熔融特性,选择了钛乳浊剂的加入量,并且借助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讨论了钛釉的乳浊机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达到使攀钢高炉渣中钛氧化物富集的目的,从而综合有效利用攀钢高炉渣,将含钛高炉渣配加焦粉或者石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烧成。研究了反应温度、还原剂类型及助熔剂铁粉对反应产物富集情况的影响,同时借助于XRD、SEM等手段对反应后试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使渣中的钛元素以TiN的形式富集;相对于石墨来说,用焦粉做还原剂更有利于渣中钛元素的富集和TiN晶粒的生长;助熔剂铁粉的加入使得反应生成的TiN晶粒更加容易富集,且生成的TiN晶粒以包围状分布在圆形Fe的周围,温度的升高使得该现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成功配方基础上,分析低硼钛面釉的可行性及设想,从调整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摩尔百分比,提高K_2O降低Na_2O含量,添加V_(26)提高P_2O_5、MgO、Al_2O_3等方面着手,选用符合本系统配方的工艺条件,通过大量实验得到硼含量控制在7%的低硼钛面釉,其瓷面细腻光泽好,白度值高达83.4,光泽高达109.9,在本厂150只菜碟、100只口杯小批量生产中白度和光泽都是较好的,具备与高硼瓷釉相似的理化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低硼钛面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25种历代南、北方青瓷标本。对青瓷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成温度以及显气孔率均作了详细测定和研究。历代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十分近似于浙江当地瓷石,但钛、铁着色氧化物含量较高。这表明青瓷胎是以瓷石和掺少量高含铁量粘土(紫金土)配制而成。从北方青瓷胎中含Al_2O_3较高推断,北方青瓷的胎主要是采用含铝量高的粘土原料制成,这也是大部分北方青瓷胎常常呈现多孔的原因。从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上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气孔多为开口气孔。 南、北方青瓷釉中的钙含量及其演变规律很相似。五代以前的钙含量为15~20%,北宋以后降低到15%以下,而钾、钠含量则有所增加,显示了北宋以后由石灰釉演变成石灰-碱釉的巨大进展。南北方青瓷釉中钛铁着色氧化物的含量也比较接近。然而,该两类釉的着色色调郤不十分相同,除与钛铁含量有关外,主要由于烧成气氛和基釉组成不同的缘故。 大部分青瓷釉中均含有少量P_2O_5,并随CaO含量成比例增长。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使用了部分动物性骨质原料有关。广西永福窑釉呈深豆绿色,这是釉中所含铜、铁混合着色的效果。釉中CuO含量为1.25%。 物性测试结果表明,东汉晚期越窑青瓷的瓷化程度都很高,其显气孔率在0.5%以下,扫描电子显微镜只发现一些闭口气孔,从物理  相似文献   

20.
武昌青山窑古瓷制作工艺的科学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在历史上还没有发掘过瓷窑,在中国古陶瓷的考古和科技史上一直是空白点,直到1989年才在武昌青山窑揭开了一个一千多年前的瓷器生产地.本文对新发现的青山窑五代至北宋白瓷、影青和青瓷样品作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从而发现:(1)青山窑瓷器样品胎的化学组成是以高硅(69.7~75.3%)、高钾(2.8~4.5%)和低铝(18.8~22.1%)为特征,这与北方的高铝质瓷胎有明显区别,其组成属南方瓷胎系统.青山窑白瓷是由精选的细白泥配制,选稍白的细胎泥制影青瓷,而青瓷胎是由不加挑选的胎泥制作.(2)青山窑瓷釉组成的SiO_2/Al_2O_3比(4.08~4.85)比较接近,主要差异是氧化钙的加入量.影青、青瓷样品和五代白瓷的釉属钙质釉,而北宋白瓷釉属钙碱釉.青山窑瓷釉是由釉土加石灰和草木灰配制而成.(3)青山窑白瓷、影青和青瓷都是在龙窑中由匣钵、垫饼和支柱作窑具,一匣一器烧制而成.其中白瓷烧成温度为1251~1291℃,胎致密,气孔率低(0.3~08%),烧成质量属样品中最好;影青瓷烧成温度为1240~1250℃,胎致密,烧成质量居中;青瓷烧成温度为1230~1280℃,烧成质量不及白瓷和影青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